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视觉景观

视觉景观

视觉景观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78442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湖北美术学院学报、生态学报、绿色科技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2014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年会、201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等;视觉景观的相关文献由24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旭明、居易、何广亮等。

视觉景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8442 占比:99.81%

总计:78588篇

视觉景观—发文趋势图

视觉景观

-研究学者

  • 杨旭明
  • 居易
  • 何广亮
  • 刘滨谊
  • 周婧
  • 周婷
  • 尹传垠
  • 崔云兰
  • 张强
  • 张林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崔健; 穆佳滢
    • 摘要: 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消费主导型社会取代生产主导型社会,审美景观不断涌现,“视觉经济”愈发兴盛,以审美与商品双向互动为主要特质的审美资本主义应运而生。审美资本主义从审美与艺术中汲取灵感和动力,将审美要素纳入资本运作过程,以时尚与想象机制为中介,实现由公开的、赤裸裸的剥削压迫向隐蔽的、伪装起来的压榨和征服转变。审美与艺术本具有的自由与解放意蕴在审美资本主义运作中消失殆尽,沦为资本的附庸,不可避免地造成“消费自由”与审美操纵的矛盾、感性的压抑与审美主体之缺失、反抗能力的异化与精神世界之痛苦等困境。审美资本主义只是资本借以克服种种危机来获取延续发展的内驱动力,无法使人们摆脱资本逻辑的统治而实现真正的解放和复归。唯有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迎来人的感官丰富性的复归,迎来大众审美意识的解放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新生。
    • 孙超
    • 摘要: 随着皇权不断加强,明代官方书写的视觉媒介载体也随之增多,在书画、瓷器、碑刻、铸钟、佛道经卷等不同媒介上涌现。官方书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性,对于研究明代皇权视觉呈现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置于不同媒介、不同语境下,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尤为突出。明代官方书写将皇家权力体系映射其中,形成带有象征意义和精神属性的视觉图像,彰显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意识,成为重构认知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视觉媒介,从而塑造着当时观者的视觉经验和感官体验,建构出神圣的皇权视觉景观
    • 龙杨; 夏清泉
    • 摘要: 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媒介运用也在逐渐地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也为营销领域创造了新的机遇,“网络主播”的兴起也成为舆情中心。本文在当代融媒体的社会语境背景下,通过对网络直播的视觉景观的影响,探究网络直播价值引导和构建。
    • 巩杰; 李磊
    • 摘要: 长城作为古老的民族建筑空间,在中外不同的叙事话语中,经过了纪实性、符号化、象征化、消费化和景观化的嬗变,形成了启蒙现代性、共同体意识(民族精神共同体、文化审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视觉景观想象的文化空间转向。长城影像文化空间见证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族影像的形象塑造和文化精神的历史嬗变,也试图探寻符号化、图像化和景观化的长城,在全球本土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文化艺术生态中的跨文化传播与传承价值和意义。
    • 周颖; 曹昊
    • 摘要: 工业遗产改造是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热点问题,在探索如何改造的过程中,城市里出现了与自身文脉割裂甚至对立的景观,为了扭转这一现状,重拾场所中的意象精神成为一种可行途径。以“合柴1972”文创园为例,采用实地考察、文献分析和词频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改造生产出了物质景观和媒介景观两类景观。在这种强调视觉和美学的改造策略中,工业遗产的场所精神也相应出现了“转向视觉”和“视觉转向”的变化,从而提升了场所精神在物质-媒介环境下的适应性。高质量的视觉景观生产充分发掘出场所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意义。
    • 时煦涵
    • 摘要: 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短视频与公益逐渐融合,呈现出公益新模式——公益短视频。公益短视频依托真实场景,体现人文温情,唤起公众情绪表达,引导公众理性参与,体现出完整的视觉景观发展机制。为此,文章通过引入视觉景观理论,探讨了公益短视频的内涵及价值,并就公益短视频视觉景观的呈现与重构做出具体分析,由此展望公益短视频未来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路径。
    • 朱玉芹
    • 摘要: 公共空间中的符号具有强烈的叙事意义,编码后在象征行为层面承载丰富内涵,在视觉表达层面具有庞大的意义体系。随着空间文本被视觉修辞学所关注,空间叙事和结构符码呈现出全新意涵与认知内容,公共空间被打造为体验式、沉浸式的视觉文化景观。本文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对空间叙事与结构的视觉符码分析和视觉修辞分析,通过视觉图景打造与认知路径重构、空间生产与视觉修辞实践、语图互文的跨时空叙事与视觉阐释三个维度,对当代公共空间的视觉阐释机制进行研究。
    • 王智慧
    • 摘要: 随着虚拟场域的扩大,“微社群”以及短视频创作成为观察与揭示社会文化走向的重要生发地,体育类短视频也成为通过身体表征透视社会文化的重要视角。沿着身体的自然意义和社会意义主线,分析基于体育类视觉作品的创作与点赞行为背后的身体隐喻和社会结构新面向,探讨“微社群”中的情理与人伦。认为: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嵌入,以身体为载体的体育类作品在创作与展演中包含身体图像化、符码操持、身体—身份转换等隐喻,蕴含着情感消费、模拟亲缘关系,并在身体奇观化叙事中呈现出丰富的亚文化趋向。由身体视觉景观等构成的体育类作品的点赞与评论彰显了“情感资本”和“账面资本”的积累,表征了“伞状社会结构”“圈层社会结构”“他人导向型社会心态”的逐渐形成,在“人机互构”下“微社群”产生了身体规训和社会交往的新秩序。
    • 易云梅
    • 摘要: 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甜野男孩丁真的走红无疑是一场对滤镜美颜的突围,也是一场全民的狂欢与凝视.文章通过对"丁真的世界"短视频走红的研究,发现丁真的走红引领了一场视觉符号的盛宴,满足了人们对于远方的想象;是消费时代下的景观社会带来的结果,更是一场女性与男性之间凝视与"反凝视"的较量.
    • 王晓健; 韩付奇; 尹冉; 晏红霞
    • 摘要: 侗族传统村落有着十分丰富的声景观,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为例研究侗寨传统村落声景观,应用了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侗族声景观进行了分类总结,并对视觉景观进行了调查,探究声景观与物理环境因素和视觉因素的相关性,为侗寨传统村落多感官影响下的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