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视网膜功能

视网膜功能

视网膜功能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中国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31912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中国保健、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全国中医眼科名家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视觉生理学术会议等;视网膜功能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邢咏新、陈涛、Ponjavic V.等。

视网膜功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31912 占比:99.99%

总计:1032006篇

视网膜功能—发文趋势图

视网膜功能

-研究学者

  • 邢咏新
  • 陈涛
  • Ponjavic V.
  • 任泽
  • 刘大铭
  • 危冬昱
  • 叶瑞珍
  • 叶皇莹
  • 吴德正
  • 张作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东; 叶瑞珍; 吴晓玉
    • 摘要: 目的运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评估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各分期相应的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情况,以更及时地发现早期的DR,控制DR患者的病情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7月来该院就诊的29例(56眼)单纯型DR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分期,把患眼分为Ⅰ期DR 21眼、Ⅱ期DR 16眼、Ⅲ期DR 19眼;同期选取健康人10名(20眼),纳入正常对照组。采用由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scan多焦视觉电生理仪,记录正常人20眼及单纯型DR 56眼的mfERG P1波的反应振幅密度和P1波、N1波潜伏期在各环的表现。结果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的进展,mfERG P1波的反应振幅密度呈现下降的趋势,P1波、N1波的潜伏期呈现出延长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波反应的振幅密度是DR的敏感指数,mfERG能判断病变的位置,范围及严重程度,对评估不同时期DR的视网膜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 张宇飞; 危冬昱; 王伟; 刘大铭; 任泽; 李向前; 陈涛; 张作明
    • 摘要: 目的探讨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时长对泪液分泌、晶状体以及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健康豚鼠进行眼部激光照射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并依据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持续时间的不同将豚鼠随机分为高频短时(HFST)组、高频长时(HFLT)组、中频短时(MFST)组、中频长时(HFLT)组、低频短时(LFST)组和低频长时(LFLT)组,每组6只。各组豚鼠右眼进行500 lx的激光照射作为实验眼,左眼不接受任何干预作为对照眼。高频激光照射为15次,中频照射为10次,低频照射为5次,每次照射时间间隔为10 min;短时照射为30 s/次,长时照射为60 s/次。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对各组豚鼠实验眼与对照眼间泪液分泌量进行测定和比较;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斜照法评估各组豚鼠晶状体透明性变化情况;采用眼底照相法评估豚鼠眼底和视盘大致形态;采用视网膜电图(ERG)记录法评价各组豚鼠视网膜功能变化;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化。结果HFST组、HFLT组、MFST组、MFLT组、LFST组和LFLT组实验眼泪液分泌量分别为8.00(7.37,9.00)、8.75(8.25,9.00)、8.50(7.75,9.50)、9.00(8.50,9.50)、8.00(7.37,8.75)和8.25(7.75,8.75)mm/5 min,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02,P=0.240);各组豚鼠实验眼泪液分泌量与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豚鼠双眼晶状体均透明,实验前后眼底均未见出血和渗出;HFST组实验眼ERG暗适应3.0 a波振幅值低于LF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豚鼠实验眼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2,P=0.463)。结论500 lx激光照射对眼表组织和晶状体无明显损伤,但一定程度上造成视网膜功能损害,损伤程度主要与激光照射频次有关。
    • 杜芳英; 朱春晖; 邓春雷; 陈涛; 熊业城; 胡成虎; 俞小瑞
    • 摘要: 目的 探讨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βE2)是否可以激活NF-E2相关因子2(NF-E2-related factor 2,Nrf2)通路抵抗光损诱导的视网膜功能下调.方法 雌性SD大鼠去势2周,分为对照组(Control)、光损组(LD)、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光损组(Saline-LD)、βE2组及βE2光损组(βE2-LD).光损伤干预为,将大鼠暗适应18h后暴露于8000-lux强度的荧光下12h,暗恢复1d,各组进行相应处理后,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免疫荧光、Real-time PCR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ERG结果 显示,LD组ERG均较Control组降低(P<0.05).光损伤后活性氧(ROS)升高,抗氧化基因Sod1、Sod2、Cat、Glrx1、Glrx2、Txn1、Txn2 mRNA降低(P<0.05).βE2-LD组较Saline-LD的ROS降低,Nrf2蛋白及抗氧化基因水平升高,ERG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P<0.05).结论 βE2可恢复大鼠视网膜的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rf2及抗氧化基因有关.
    • 张宇飞; 危冬昱; 王伟; 刘大铭; 任泽; 李向前; 陈涛; 张作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时长对泪液分泌、晶状体以及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36只健康豚鼠进行眼部激光照射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并依据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持续时间的不同将豚鼠随机分为高频短时(HFST)组、高频长时(HFLT)组、中频短时(MFST)组、中频长时(HFLT)组、低频短时(LFST)组和低频长时(LFLT)组,每组6只.各组豚鼠右眼进行500 lx的激光照射作为实验眼,左眼不接受任何干预作为对照眼.高频激光照射为15次,中频照射为10次,低频照射为5次,每次照射时间间隔为10min;短时照射为30s/次,长时照射为60 s/次.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 Ⅰ t)对各组豚鼠实验眼与对照眼间泪液分泌量进行测定和比较;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斜照法评估各组豚鼠晶状体透明性变化情况;采用眼底照相法评估豚鼠眼底和视盘大致形态;采用视网膜电图(ERG)记录法评价各组豚鼠视网膜功能变化;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化.结果 HFST组、HFLT组、MFST组、MFLT 组、LFST组和LFLT 组实验眼泪液分泌量分别为8.00(7.37,9.00)、8.75(8.25,9.00)、8.50(7.75,9.50)、9.00(8.50,9.50)、8.00(7.37,8.75)和8.25(7.75,8.75)mm/5 min,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5.502,P = 0.240);各组豚鼠实验眼泪液分泌量与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豚鼠双眼晶状体均透明,实验前后眼底均未见出血和渗出;HFST组实验眼ERG暗适应3.0a波振幅值低于LF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实验眼ERG暗适应3.0b波振幅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8,P=0.268);各组豚鼠实验眼与对照眼间ERG a、b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豚鼠实验眼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952,P = 0.463).结论 500 lx激光照射对眼表组织和晶状体无明显损伤,但一定程度上造成视网膜功能损害,损伤程度主要与激光照射频次有关.
    • 朱莉; 齐赟; 邓洵; 李岩; 黎晓新; 苗恒; 胡钦瑞; 刘志明; 白玉婧; 虞有智; 傅亚飞; 夏会卡; 黄旅珍
    •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和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分为正常对照组、平衡盐灌洗液(BSS)组和复方电解质眼内灌注液(CEIIS)组,分别在含体积分数10%DMEM/F12培养基、BSS和CEIIS中培养12、24、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培养细胞的增生A值;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采用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损伤.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BSS组6只和CEIIS组6只,均取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根据分组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眼内灌注液.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采用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测定术眼视网膜功能,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收集各时间点术眼眼球,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视网膜各层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bax蛋白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眼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BSS组和CEIIS组3种培养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生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与BSS组相比,CEIIS组培养细胞排列致密整齐,细胞形态和大小均一.BSS组HRPE细胞和RGC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157±6.918)%和(29.993±12.330)%,明显高于CEIIS组的(4.163±1.310)%和(6.337±1.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45).正常对照组、BSS组和CEIIS组间HCEC和HRPE细胞的G0/G1+S期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CEC:F=2.226,P=0.189;HRPE:F=2.634,P=0.151);BSS组RGC的G2/M分裂阻滞期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24).各培养时间点CEIIS组HCEC、HRPE细胞和RGC的增生A值均明显高于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SS组各细胞中细胞色素C、bax、caspase-3和caspase-9荧光强度强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bcl-2荧光强度弱于CEIIS组,闭锁小带蛋白(ZO-1)荧光强度弱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不同时间点BSS组各细胞LDH释放水平均明显高于CEIIS组(均P<0.001);培养48 h时,BSS组各细胞SDH释放水平高于CEI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OCT检查均未见视网膜组织学异常,但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2个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感光层细胞排列疏松、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大量脱落、空泡变性等,以BSS组更为严重.TUNEL染色显示术后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内核层和RGC层,BSS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数为(135.2±22.8)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CEIIS组的(81.3±17.7)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5,P=0.002).全视野闪光ERG检查显示,CEII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S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10).结论 与BSS比较,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灌注CEIIS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视网膜组织和功能损伤均较小.
    • 殷小龙; 邓燕; 廖瑜俊
    • 摘要: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视网膜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ROP患儿106例(共212眼),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激光组(激光手术方案,53例,106眼)和雷珠组(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方案,53例,106眼)。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视网膜功能发育情况。结果:雷珠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45 %,高于激光组的77.3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激光手术,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ROP能提高临床疗效,更易促进患儿视网膜功能发育,且安全性较高。
    • 程睿
    • 摘要: 目的:探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对近视眼患者视网膜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近视眼患者87例(167眼),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43例(83眼)予以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组44例(84眼)予以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分析比较2组视力分布情况、视野平均敏感度、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结果:研究组视力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视野平均敏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末次随访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眼患者予以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视力,提高其视网膜功能及生活质量.
    • 摘要: 据美联社的最新报道,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的首次人体试验即将在美国展开。该项研究旨在运用CRISPR技术治疗遗传性视力障碍导致的失明。位于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分布着对形成视觉至关重要的感光细胞,而导致这种先天性疾病的罪魁祸首正是一种影响视网膜功能的突变基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数据显示,该突变引起的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LCA)是导致儿童失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每10万个新生儿中就有约2-3人罹患此疾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