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视神经管

视神经管

视神经管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2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8953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西医结合研究、解剖与临床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眼科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大会、第四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第八届中日友好神经外科研讨会、第二届海峡两岸神经介入论坛、全国第七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暨山西省第十三届放射学术年会等;视神经管的相关文献由526位作者贡献,包括廖建春、刘环海、张天明等。

视神经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8953 占比:99.75%

总计:79151篇

视神经管—发文趋势图

视神经管

-研究学者

  • 廖建春
  • 刘环海
  • 张天明
  • 张正健
  • 朱世杰
  • 楼美清
  • 赵恒珂
  • 赵景武
  • 鞠学红
  • 鞠建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学军; 田国红
    • 摘要: 1病例资料及诊断患者男性,19岁,主因左眼视力进行性下降6年,逐渐加重伴双眼晨起一过性视物模糊来诊。神经眼科查体如下。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右眼1.0,左眼手动。左侧瞳孔相对性传入障碍阳性;左侧视盘边界清晰、苍白萎缩(图1)。眼球运动未见异常。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后未见明显颅内及眶内占位,鼻旁窦包括双侧筛窦、额窦及蝶窦过度气化导致双侧视神经管狭窄、视神经萎缩,左侧严重(图2)。经过完善各项检查,排除炎症、感染及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病变后,诊断:鼻旁窦过度气化、视神经萎缩、压迫性视神经病变。鉴于病情仍继续进展,患者强烈要求手术治疗。行鼻内镜下经蝶窦双侧视神经管减压术。图1眼底照片左侧视盘边界清晰,色苍白,神经纤维丢失。
    • 何中虎; 朱智生
    • 摘要: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视神经管(OC)骨折检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中心卫生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46例OC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CT检查与CT三维重建。观察患者的OC骨折情况、分型情况、不同CT重建方式显示不同类型OC骨折的情况以及影像学表现。结果:46例患者中共50眼发生OC骨折,4例为双侧OC骨折,27眼(54.0%)为左侧OC骨折,23眼(46.0%)为右侧。26眼(56.5%)为单壁OC骨折,24眼(43.5%)为多壁OC骨折。50眼OC骨折中,12眼(24.0%)为线状型骨折,17眼(34.0%)为凹陷型骨折,7眼(14.0%)为嵌入型骨折,10眼(20.0%)为粉碎型骨折,4眼(8.0%)为混合型骨折。CT三维重现显示凹陷型骨折及嵌入型骨折的概率高于常规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CT检查征象表现:OC壁骨质出现骨片分离、粉碎或者连续性的中断,其中有6例合并OC狭窄,14例合并OC变形。间接CT检查征象表现:36例蝶窦当中出现密度增高影,27例在筛窦当中出现密度增高影,4例合并眶内血肿,10例视神经显著迂曲、增粗。结论:给予OC骨折患者双排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从不同角度对OC骨折进行直观观察,特别是骨折明显移位时,可有效显示空间关系及骨折形态。但是当骨折较小移位时,难以进行全面显示。
    • 郭海星; 李海春; 李艳新; 迁荣军
    • 摘要: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是颌面部损伤后造成单侧或双侧视力受损的罕见临床并发症.对TON迄今尚无公认的金标准治疗方案,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治疗时间窗仍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伤后立即丧失视力及伤后约1个月的未手术患者为手术禁忌.越来越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治疗方案仍存在严重分歧.现对近10年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视神经解剖、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进行综述,希望能有助于临床进一步工作,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 吴震
    • 摘要: 前床突脑膜瘤位于起源于蝶骨嵴内侧前床突附近硬膜,包绕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视神经、动眼神经等重要结构,处理起来较为棘手。术后并发症多与视神经、颈内动脉及其穿支动脉损伤相关。从某种程度上,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偏瘫、大面积脑梗死)的机会甚至高于岩斜脑膜瘤。常见的手术入路为以额颞入路为基础的相关入路,如额外侧、额颞断颧弓、额颞眶颧入路等;并根据肿瘤生长方式的不同,进行相应变换和调整。
    • 韩文娟; 刘涵; 何绪成; 叶菊; 刘婷; 陈晓霞; 王贵生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共61例经临床确诊为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的患者,均行MS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比较单纯常规MSCT与常规MSCT及三维重建技术两种方法结合对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的显示率及诊断价值.结果 61例患者中,经常规MSCT扫描发现视神经管骨折51例,经常规CT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诊断视神经管骨折59例;常规MSCT与常规MSCT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对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的显示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常规MSCT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两种方法结合,大大提高了对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的检出率,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提供了重要帮助.
    • 马生辉; 向伟楚; 谢天浩; 张志浩; 卢锦江; 宋健; 马廉亭
    • 摘要: 目的探讨双容积融合影像解剖学对颅眶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0例DSA检查无异常发现的病人,利用其三维脑血管成像及三维颅骨成像数据,在Siemens双C臂机Syngo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数据融合,获得3D-DSA/3D-CT的融合影像,选择颅眶区手术入路的步骤,对血管影像与颅骨相关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并测量与手术入路相关的数据,在三维静态(冠状位、矢状位、轴位及与手术相关的角度)与连续动态融合影像模拟手术入路步骤进行操作。结果观察发现多数眼动脉起始部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内侧,沿视神经管外下方走行。颅骨左右径平均(143.89±5.78)mm,颅骨前后径平均(173.14±5.68)mm,双侧眼动脉起始处至视神经管上壁距离平均(7.32±2.42)mm,视神经孔到眶上裂距离平均(2.42±0.69)mm。在三维融合影像中发现2例眼动脉未经视神经管入眶的变异。结论颅眶手术入路双容积融合影像,与单一影像相比,可显示手术入路的相互比邻解剖关系,对手术有更精准的参考价值。应用手术对象的融合影像显示手术入路,可达到标准化、个体化,对手术参考价值更大,更符合手术真实情况。
    • 王垚明; 张莉; 梁永碧
    • 摘要: 目的?探索螺旋CT及MRI对外伤性视神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80例分别应用CT及MRI进行术前诊断结果对比.结果 ?80例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螺旋CT检出率为90.00%,MRI检出率为87.50%,二者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T检查判断视神经管骨折部位与病理结果基本接近(P>0.05).MRI检查判断视神经损伤类型与病理结果基本接近(P>0.05).患者接受减压术后经MRI检查,70.00% 的患者视神经损伤得以明显改善,16.25% 的患者视神经损伤有所改善,其余13.75% 视神经损伤无改善.结论 ?CT及MRI各有优势,二者结合诊断外伤性视神经病可提供充分实用的影像学支持.
    • 唐兴国; 刘宏伟; 李斌斌
    • 摘要: 目的 探究筛窦、蝶窦和视神经管关系及其CT表现.方法 搜集70位正常人的资料,使用CT进行筛窦、蝶窦和视神经管扫描,58例进行横断层加冠状扫描,32例横断层扫描后加冠状扫描,观察筛窦、蝶窦和视神经管关系及其CT表.结果 根据后组筛窦蝶窦的位置关系,有蝶上型21侧(15%),蝶侧型52侧(36.43%),蝶前型67侧(47.86%).根据后组筛窦和视神经管的位置关系有管周型9侧(6.43%),蝶鞍型15侧(10.71%),管后型18侧(12.86%),管口间型32侧(22.86%),管前型66侧(47.14%).结论 通过CT扫描能够观察副鼻窦和视神经管,准确显示视神经管和周围结构的立体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 刘党奇; 王辉; 黄权
    • 摘要: 目的 探讨改善侵犯视神经管的脑膜肿瘤术后视力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侵犯视神经管的脑膜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术前视力、肿瘤切除程度、肿瘤粘连周围结构程度、视神经管减压时机和患者视力转归的关系.结果 共55例,术后视力改善26例,无改善29例.早期硬膜外视神经管减压17例,视力好转15例;后期视神经管减压9例,视力好转5例;单纯刮除29例,视力好转6例.单因素分析提示切除级别、肿瘤粘连程度和早期硬膜外视神经管减压可影响术后视力改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硬膜外视神经管减压是改善术后视力的唯一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术前考虑已经侵犯视神经管的鞍区脑膜肿瘤,术中宜行早期硬膜外视神经管减压以改善患者术后视力.%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actors which improved the postoperative vision in patients with meningeal tumor of sellar region invaded the optic canal. Methods Clinical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medical records of patient with meningeal tumors invaded optic canal from Jan. 2010 to Oct. 2016.A multiple factor analysis with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se data. Results There were 55 cases included in the study. Vision was improved in 26 cases including 15 of 17 cases with early epidual optic canal decompression, 5 of 9 cases with Later optic canal decompression and 6 of 29 cases with curettage of optic canal tumor. A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resection grade,tumor adhesion and early epidural optic canal decompress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visual improvement.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arly epidural optic canal decompression was the only factor which could improve postoperative vision. Conclusion Early epidural optic canal decompression should be a good choice to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vision of meningeal tumors of sellar region invaded the optic canal.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