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乳房肥大

乳房肥大

乳房肥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406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健康、中国美容医学、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0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第十二届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大会等;乳房肥大的相关文献由343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家明、乔群、吴杰等。

乳房肥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3.1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3406 占比:96.62%

总计:3525篇

乳房肥大—发文趋势图

乳房肥大

-研究学者

  • 孙家明
  • 乔群
  • 吴杰
  • 周宏礽
  • 王淑琴
  • 许澎
  • 谭谦
  • 郑东风
  • 陈曦
  • 孙宝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红梅
    • 摘要: 目的:探究垂直切口内侧蒂式乳房缩小整形术的治疗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18年1月-2021年3月对92例乳房肥大患者采取垂直切口内侧蒂式乳房缩小术进行治疗,根据术前设计,去除表皮,保留真皮、腺体组织蒂,切除画线区域内,即乳房下极部分皮肤、腺体组织,内侧带真皮腺体蒂向上旋转,固定于新位置;乳房下部腺体“U”形切除,然后向内上方缝合固定于胸壁,分层缝合。结果:本组92例(184侧)患者,术中切除腺体重量376~830 g,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主观症状均完全消失,乳头乳晕血运及感觉良好,乳房位置自然、外形丰满;温哥华瘢痕评分0~6分,平均(3.67±1.02)分;患者满意度为96.74%(89/92)。术后,患者左右侧锁乳线、左右侧胸乳线、过乳头胸围和乳晕直径等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水平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3例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经常规治疗后恢复;1例右侧乳晕切口上缘瘢痕增生,经瘢痕切除缝合;3例脂肪液化,经清创引流、局部换药后自行愈合。结论:垂直切口内侧蒂式乳房缩小整形术操作安全,术后切口瘢痕较小,能明显修复患者乳头乳晕位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张春
    • 摘要: 乳房下垂主要表现为乳头乳晕复合体位置的下降、乳房实质组织的下移及皮肤松弛。乳房下垂常与乳房肥大伴随。乳房缩小上提固定术是临床上最主要的矫正方式。乳房巨大或者下垂可以通过各种开放手术方式矫形[1]。然而,开放乳房缩小上提手术会不同程度给乳房留下正面瘢痕,损伤乳头乳晕的血运,造成乳头感觉障碍和哺乳困难等问题。
    • 侯团结; 卢孔烨; 马乐; 陈啸; 荣坤杰; 李平松
    • 摘要: 目的:探讨内侧蒂法巨乳缩小术联合脂肪抽吸术在重度乳房肥大缩小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2例(64侧)重度乳房肥大患者,采用垂直切口内侧蒂法巨乳缩小术,同时联合脂肪抽吸术解决乳房下皱襞臃肿问题。结果:术中单侧切除乳腺及脂肪组织量500~1900 g,平均切除组织量为960 g。每侧乳房抽吸脂肪量为50~120 ml,平均脂肪抽吸量为80 ml。术后2侧(3.13%)乳房血肿形成,64侧均未出现乳头乳晕坏死,所有患者乳头乳晕均感觉良好。随访3~6个月,垂直切口瘢痕不明显,乳房外形满意,乳房上方丰满,下皱襞无臃肿,外形良好。结论:垂直切口内侧蒂法联合脂肪抽吸术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重度乳房肥大症的手术方法。
    • 赵敬国; 赵翌君; 周壮; 闫书禄; 刘赢银; 张梅; 杨丽萍; 陈德法; 李富强
    • 摘要: 目的:探讨垂直切口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5月-2019年6月,采用垂直切口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56例(112侧),根据术前设计去除蒂部表皮,切除多余的皮肤及乳腺组织,自下而上对合内外侧乳腺,V-Y推进乳头乳晕复合瓣至适当位置,固定乳头乳晕后,逐层缝合.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40例患者对术后乳房形态,对称性及瘢痕满意;6例(8侧)出现了皮下脂肪液化,切口延期愈合;10例(12侧)切口出现瘢痕增生,患者基本满意.结论:对于乳房肥大患者,术前根据乳房肥大下垂程度设计乳头的位置,术中在减小乳房体积前提下,确保乳头乳晕血运,最大程度保留乳头乳晕感觉及乳房的泌乳功能,尽可能减少术后切口瘢痕及恢复双侧乳房的良好外形和对称性.
    • 林艳; 穆大力
    • 摘要: 男性乳房发育症(gynecomastia,GYN)是男性乳房腺体的良性增生(乳晕下可触及>2 cm的坚韧导管腺体组织),又称男性乳房增生症、男性乳房肥大症、男子女性乳房等.虽然GYN是一种良性病变,但有潜在的恶变风险,而且常导致患者出现异常的心理状态,甚至影响性功能.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的标准定义为生理的、心理的以及良好的社交状况.因此,男性乳腺发育症的治疗至关重要.现就国内外男性乳房发育症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患者及医师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 李天宇; 赵俊芳; 闫静; 田帅娟
    • 摘要: 目的:探讨"双环法"乳房整形治疗乳房肥大及乳房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9例乳房肥大及乳房下垂患者,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双环法"乳房整形治疗,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乳房肥大及乳房下垂患者共19例38侧,术后乳房外形挺拔,乳头、乳晕血运正常,手术瘢痕细小,效果满意.随访6个月,无乳头、乳晕坏死,感觉良好,乳房外形美观.结论:"双环法"乳房整形治疗乳房肥大及乳房下垂患者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好.是一种矫正乳房下垂、乳房肥大的理想方法,适于门诊开展.
    • 宋海臣; 吴小蔚
    • 摘要: 目的 探讨内上方真皮腺体蒂技术在多种乳房畸形整复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采用内上方真皮腺体蒂技术在巨乳症、乳房下垂、假体取出后Ⅰ期乳房塑形、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后Ⅰ期乳房塑形等多种乳房畸形整复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共治疗患者216例,其中巨乳症患者150例,乳房肥大松垂(外观以松垂为主)患者46例,假体取出后Ⅰ期乳房塑形9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后Ⅰ期乳房塑形患者11例;术后巨乳症患者乳房下皱襞处血清肿者5人,经穿刺抽吸及加压包扎治疗后痊愈,乳房下皱襞处伤口小段裂开者3例,经换药后再次缝合治愈,86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乳头乳晕复合体血运及形态良好,均未发现有乳头乳晕坏死及感觉障碍;其中77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内上方真皮腺体蒂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各种乳房畸形的方法,能有效保障新乳头乳晕复合体的血供及感觉功能,远期乳房塑形效果良好.
    • 邹大龙
    • 摘要: 目的:分析双环法乳房整形对乳房肥大以及乳房下垂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从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7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乳房肥大或乳房下垂的患者 40 例进行实验,对整体患者实施双环法乳房整形治疗,最终对比术前术后的乳房形态以及松弛程度。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松弛程度显著改善,对比术前术后乳房形态以及松弛度,其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乳房肥大以及乳房下垂患者实施双环法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乳房形态以及松弛程度,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赵敬国; 周壮; 李林; 黄文; 张梅; 杨丽萍; 陈德法
    • 摘要: 目的探讨双环切口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19年10月,采用双环切口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53例(106侧),乳房下极中央部分腺体制成舌状乳头乳晕复合瓣,V-Y推进乳头乳晕复合瓣至适当位置,乳晕周围行荷包缝合。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47例患者对术后乳房形态满意;3例(3侧)出现了皮下脂肪液化,经换药后切口愈合,3例(6侧)切口出现轻度瘢痕增生。结论采用双环切口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可以增加乳房的凸度,确保乳头乳晕血运,保留乳头乳晕感觉及乳房的泌乳功能,切口瘢痕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熊绍恒; 宫海波; 张兆祥; 郑敏文; 鄂蓓; 郑惠; 易成刚
    •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乳房血管模型在乳房缩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20例乳房肥大患者术前进行CT扫描,将收集的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后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乳房血管模型,根据患者个性化模型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与术前沟通,并规划手术操作方案及术中指导.结果 打印的40只乳房模型共有63条主供血管,其中多数乳房血供来源于胸廓内动脉(左侧68.97%,右侧61.76%).术前根据患者乳房具体血供来源设计内上方蒂或外上方蒂术式.患者对于采用3D打印乳房血管模型进行术前宣教和术前谈话的整体满意度较高.结论 3D打印乳房血管模型应用于乳房缩小手术中能够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术前沟通,能够直观地指导术者进行术前手术规划与术中手术操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