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观测环境

观测环境

观测环境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43224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中国地震、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0年度华中区域气象中心大气探测、通信与信息技术交流会等;观测环境的相关文献由39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碧琴、蒋国兴、万鑫等。

观测环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3224 占比:99.89%

总计:143383篇

观测环境—发文趋势图

观测环境

-研究学者

  • 刘碧琴
  • 蒋国兴
  • 万鑫
  • 刘学锋
  • 刘庆华
  • 刘芳
  • 匡福江
  • 杨华忠
  • 赵刚
  • 赵庆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白伦; 匡福江
    • 摘要: 大临铁路的修建,对云县地震台地震观测环境造成严重干扰。为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妥善处理铁路建设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关系,云南省地震局确定以“主体保住云县地震台,受影响大的测项迁出到合适的场地”为原则来解决云县地震台观测环境保护问题。迁建过程中,地震部门高度重视,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并依法科学决策;台站干部职工主动介入,密切配合,积极作为;选址充分考虑地质条件、背景噪声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因素。目前,迁建观测站已基本建成,取得的经验及教训,可为其他地震台站观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 郭春生; 刘海刚; 朱治国
    • 摘要: 中国开展地震地球物理观测以来,积累了海量观测数据,震例研究表明[1-5],中强地震发生前,地倾斜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但同一观测环境下,不同仪器,同物理量观测不一致[6]、观测数据间缺少整体性的协调对应关系[7],仍是地震预报难题之一。另外,建立在地球表层的形变台站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会激励、调制出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并为观测仪器所记录,观测值序列必然蕴含多种物理数学信息[8]。地球内部的应力一直存在,地震发生并不需要太大的应力增量;同时,地震的“效果”也决不是把积累起来的应力彻底“释放掉”,而这就意味着地震前兆信息的强度,比原来所认为的要小得多[9],因此研究观测数据中的干扰因素并剔除,将对异常的识别与提取具有现实意义。同一观测环境下,不同仪器相同物理量观测一致性问题的研究较少,赵慧琴[6]运用形态对比法、Venedikov调和分析法讨论了易县地震台形变资料的一致性。王梅[10]对泰安基准台固体潮形变观测各分量的曲线形态、潮汐参数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形变会商技术方法列装的主要异常分类中包含趋势转折、破年变、潮汐畸变等异常类型。因此本文中选取泰安地震台3套地倾斜资料为研究对象,将数据分离出日波、半日波、月波、年波和趋势变化等频段,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探究不同频段地倾斜观测资料的一致性及相应频段的干扰因素。
    • 胡米东; 毛华锋; 陈启林; 王皓; 张杰; 霍雨佳; 黄群
    • 摘要: 通过计算溧阳测震台背景噪声水平、功率谱密度和台站地震监测能力变化情况,定量分析了长山路施工前和通车后对溧阳台观测环境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抗干扰措施。分析认为长山路通车后台站背景噪声水平增大;功率谱密度曲线高频段值增大,功率谱密度曲线高频段形态离散;震中距250 km范围内1.0~1.9级地震监测能力降低。
    • 吕国卿
    • 摘要: 三门峡市陕州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迁建项目通过验收7月8日,三门峡市陕州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大营站迁建项目通过验收。专家组实地查看了大营站的基本情况,包括观测环境、基建质量、设备安装运行、防雷及安全防护设施等,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站各类数据指标符合《河南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年)》要求,达到并入河南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的标准,同意通过验收。
    • 匡泳庄; 黑贺堂; 吴会梁; 顾慧冬; 穆志军
    • 摘要: 介绍了丽江地震台新台址勘选过程。使用GL-PS2型一体化地震计进行测点勘选工作,计算分析了2021年12月28日13时至30日12时连续48 h内的地脉动速度均方根值(RMS)和噪声功率谱密度,并对该时段内记录到的天然地震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记录到的4次天然地震事件震相清晰易识,拟选台址背景噪声达到Ⅰ类台基噪声水平。综合分析认为,该拟选台址观测环境较好,符合地震台建设要求。
    • 曹白伦; 匡福江
    • 摘要: 受大理—临沧铁路建设影响,云县地震台迁建选址工作于2014年启动。文中就台址初勘、仪器勘选过程进行阐述,并对毛洞台基进行地噪声测试。分析认为,台站迁建选址科学合理,场址满足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但毛洞观测室受涌水及基岩墩表面破碎影响,地噪声水平在3 Hz频点略高,需对涌水采取封堵措施,并进一步清理基岩墩。迁建台站建成后,周边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 周诗; 钱庚; 王建伟; 徐志辉; 覃鹏
    • 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一系列大型建筑、公路等的施工作业,使得测震仪器不仅记录了复杂的地脉动信息,还记录了一系列的环境干扰信息,严重影响了台站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的质量.通过选取被近场背景噪声覆盖、相邻地震波形叠加等影响测震数据分析的地震波形事件,基于小波变换原理,利用Matlab中的小波变换函数,对地震信号进行处理、压缩、过滤干扰信号,能提高地震观测资料的分辨率和精度,保证地震观测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获取相对真实的地震信号,有利于分析预报鄂西南及其周边的地震活动,为查明观测环境对台站地震记录的影响提供依据.
    • 肖武军; 赵刚; 何少林; 郑先进; 谭俊义; 张尧; 张克诚
    • 摘要: 稳定可靠的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是台站产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基本要求.对台站观测环境的改造,是中国地震局近年来项目重点支持的方向.全国重点地震台站优化改造项目致力于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等保障系统的优化改造,使其适应和满足现代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需要.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重点台站优化改造项目自2001年开展实施的相关情况,并对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测震仪器的防震加固设计、地磁观测室无磁性工艺、形变山洞防潮保温、地电阻率观测架空线路防雷改造、台站标准化改造等方面.通过这些新技术和工艺,保障了台站观测环境,提升了观测数据质量,为地震监测、地震预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支撑.此外,探讨了新形势下台站优化改造的新内容与新技术,为今后台站改造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参考.
    • 肖武军; 赵刚; 何少林; 郑先进; 谭俊义; 张尧; 张克诚
    • 摘要: 稳定可靠的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是台站产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基本要求。对台站观测环境的改造,是中国地震局近年来项目重点支持的方向。全国重点地震台站优化改造项目致力于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等保障系统的优化改造,使其适应和满足现代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需要。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重点台站优化改造项目自2001年开展实施的相关情况,并对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测震仪器的防震加固设计、地磁观测室无磁性工艺、形变山洞防潮保温、地电阻率观测架空线路防雷改造、台站标准化改造等方面。通过这些新技术和工艺,保障了台站观测环境,提升了观测数据质量,为地震监测、地震预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支撑。此外,探讨了新形势下台站优化改造的新内容与新技术,为今后台站改造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