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03篇;相关期刊673种,包括文学教育、文教资料、安徽文学(下半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宁波市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等;乡土小说的相关文献由1174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帆、李兴阳、贺仲明等。

乡土小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1 占比:87.3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03 占比:12.39%

总计:1638篇

乡土小说—发文趋势图

乡土小说

-研究学者

  • 丁帆
  • 李兴阳
  • 贺仲明
  • 周银银
  • 杨剑龙
  • 姜峰
  • 谷显明
  • 张永
  • 李琦
  • 邓立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可人
    • 摘要: 群文专题教学有利于发现篇章之间的关联,通过专题整合,由原有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里分散着大量乡土小说,这些作品中有多位典型女性形象,为专题整合奠定了基础。本专题以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从单个研究到比较研究,再到整体研究,通过一套完整方案,循序渐进地把握女性形象特点,探索人物与乡土社会的内在联系,感受乡土中国的变迁,同时使学生积累阅读鉴赏方法,建构专题研读经验。
    • 刘铮
    • 摘要: 引言生长于农村、当过农民和矿工的作家刘庆邦目光从未远离过其生活过的故乡,其小说创作主要围绕熟悉的乡村和矿区生活展开,这一点与20世纪早期的乡土小说作家一脉相承。生活在北京的刘庆邦,夜里常梦到家乡。他在新出版的散文集《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中说:"只有离开故乡的人,才会有故乡。我是生于故乡,长于故乡,虽说19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
    • 黄明海
    • 摘要: “返乡叙事”相比广义的“乡土小说”更加聚焦人地关系的制度调节及其成效与缺憾,反映中国城镇化现状与乡村个体心态转变。返乡叙事面对土地物质层面的熵化过程,呈现物性批判与神性期待的张力表达;针对土地经济价值与情感价值的悖论式判断,表现乡村个体离土与返乡的双重失落;应对土地之熵与心灵困境,积极探索乡土重建的可行性,包括乡村主体的自我生成、资本下乡、教育发展等问题,反思乡村闭合与开放的辩证发展。返乡叙事的人地关系书写显示出“贬城崇乡”的伦理站位,因此要以理性姿态重审城乡关系,挖掘土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刻体察土地上的人民,书写好新时代返乡故事,使其作为精神能量和思想资源,对当前乡村振兴产生积极的启示意义。
    • 关欣
    • 摘要: 《人生海海》作为麦家的转型之作,以上校为主要人物,双家村为主要场所,展开了关于揭开上校之秘的故事。主人公上校的一生充满传奇性,而在上校一生这条主线的背后,深层的爱与救赎随着小说故事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来。小说里的救赎不仅仅是赎罪,救赎的目的是更好地、更认真地活下去,做一个心中怀有英雄主义的人。
    • 孔许友
    • 摘要: 贺享雍的长篇小说《青天在上》是一部具有政治教育意义的乡土小说,其乡村现实批判主要应该从政治教育的维度来理解,包括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警示,对政治人的情感引导以及对政治人使命的反思等多个方面。作品在语言和叙事风格上有一些独到之处,其艺术手法与政治教育意义配合默契,为当下中国语境中乡土文学的政治责任担当提供了一个范例。
    • 梁向阳; 马晨薇
    • 摘要: 对农村风景画的细致描绘以及忧郁、怀旧的情调,使得《铁木前传》在风格上非常接近“乡土小说”。虽然孙犁有延安经历,多次强调自己受鲁迅和“左翼”文学影响,但小说中对待农村、农民的态度与“五四”“左翼”乡土小说存在很大不同,其展现出的特质更接近“京派”乡土小说。这种“接近”不是对“京派”乡土小说原封不动地继承,《铁木前传》中“桃花源”的消失、人物“社会属性”的出现,是孙犁在“同调”基础上进行的“变奏”。
    • 贺仲明
    • 摘要: 当代乡土小说艺术方法,经历了以写实为中心到以象征为主体的转型。转型的背后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原因。转型有成功处,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当前乡土小说存在写实上的严重匮乏,这严重影响到乡土小说的艺术魅力,也折射出乡土小说创作精神上的某些缺失。从整体来说,乡土小说艺术朝象征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但如何保留写实方法的长处,又将象征艺术推向深化,是当前乡土小说作家需要面临的问题。
    • 朱向军
    • 摘要: 王西彦的乡土小说在承续“浙东乡土作家群”创作观与批判观的基础上,以“鲁迅式的忧患”审视浙东特有的地域风情与浙东人民的悲欢离合,突出“老中国式儿女们”反抗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文章聚焦王西彦乡土小说现代文学史意义的同时,指出王西彦与前一代作家相比更为宽阔的悲凉乡土言说与对战时乡土生活的深层掘进,深入探究王西彦“悲凉乡土”创作风格的成因,着重指出其乡土小说创作中“战时乡土小说”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与成就。作为一名承前启后的乡土文学作家,王西彦在“战时乡土小说”中人物群像的塑造、题材领域的拓展、乡土主题的深化,都引领着新时代乡土文学的发展与走向。
    • 周银银
    • 摘要: 盐城水乡作家群将水乡文化融入文艺,创作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作品。从表层出发,水乡文化元素在作品中呈现为鲜明的地理感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盐城文化中的苦难意识、生命意识、河流情结影响了作家的人物塑造、审美格调及价值立场。作家们倾心于表达盐城水乡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养育及“根性”意识的生成、童年经验与恋乡情结、里下河文学传统的熏陶等密切相关。从价值维度出发,这些作家的作品提供了独特的日常化叙事风格与儿童视角,呈现了诗性正义的品格和文学公共性。这些都有利于凸显本土文化记忆、传播地方文化形象、传承地方民俗文化。
    • 杨超高
    • 摘要: 在近百年的中国文学中,乡绅叙事有一条完整但又明显裂变的发展线索,而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重写乡绅,无疑是乡绅叙事的一个重要转捩点。在近40年的重写实践中,重写乡绅主要有四种维度,分别是“故事化”“道德化”、重述历史以及人性剖析,不同的重写维度丰富了乡绅叙事的整体面貌。不过,重写乡绅也存在明显的限度,一是历史观念上的偏至,二是乡绅形象塑造的问题,三是缺少足够的审视与批判意识。事实上,重写乡绅并没有完成,它最重要的命题不是别的,而是书写乡绅身份下的个体生命,以及他们沉潜着的人性世界,也即心灵的世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