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莱州湾

莱州湾

莱州湾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664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水产、渔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14篇;相关期刊277种,包括海岸工程、海洋科学、海洋通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0水产科技论坛、全国海岸带和海涂开发与管理学术研讨会、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环境科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等;莱州湾的相关文献由1355位作者贡献,包括郭丕伦、金显仕、李凡等。

莱州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5 占比:84.30%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1.03%

专利文献>

论文:114 占比:14.67%

总计:777篇

莱州湾—发文趋势图

莱州湾

-研究学者

  • 郭丕伦
  • 金显仕
  • 李凡
  • 吴强
  • 吕振波
  • 王俊
  • 赵英祥
  • 于洪军
  • 崔龙波
  • 马元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孝民; 王秀霞; 李少文; 杨艳艳; 徐炳庆; 李凡
    • 摘要: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莱州湾最重要的经济蟹类,其资源丰度受栖息环境影响显著,为了解不同的环境因子对其栖息地分布的影响,根据2010~2020年夏季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莱州湾三疣梭子蟹栖息地适宜性及其影响因子。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选取变量因子,通过提升回归树模型(boosting regression tree,BRT)对因子进行权重分析,构建了4种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通过实测值和预测值的Pearson检验,对模型比较和验证。结果表明,GAM和BRT优化的HSI模型好于其他3种模型(未优化模型,GAM优化HSI模型,BRT优化HSI模型),以生物量表征资源丰度的模型好于尾数表征资源丰度的模型,算术平均法构建的HSI模型的整体预测准确率和相关系数高于几何平均法,对莱州湾三疣梭子蟹栖息地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对三疣梭子蟹栖息地影响较大,夏季栖息地适宜性较高的海域(HSI>0.7)主要分布在莱州湾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海域,中部和西南部海域分布较少。研究结果为莱州湾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 张培超; 李少文; 张孝民; 耿晓; 刘海鹰
    • 摘要: 为保护莱州湾典型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证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在调查生物资源现状、水域环境和底质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查找了莱州湾海域生态系统薄弱环节,开展了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管理(MEBM)需求的莱州湾生态修复种类筛选研究,筛选出大叶藻、沙蚕、魁蚶、银鲳等生态修复种,提出了修复保护措施建议。
    • 梁生康; 李姗姗; 马浩阳; 杨燕群; 吕浩然; 许泽昊; 段晓萌
    • 摘要: 本文应用2018年10月(秋季)、2019年5月(春季)、2019年8月(夏季)及2021年3月(冬季)在莱州湾海域开展的陆海同步调查资料,分析了环莱州湾河流及直排海口总溶解态氮(TDN)、总溶解态磷(TDP)和活性硅酸盐(SiO_(3)-Si)入海通量以及湾内溶解态营养盐的水平与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营养盐浓度和比例的分布与环莱州湾河流营养盐的入海通量及比值具有良好的关联性。莱州湾西部和西南部的营养物质入海通量高于湾东部和东南部,导致海域溶解无机氮(DIN)、磷酸盐(PO_(4)-P)、硅酸盐(SiO_(3)-Si)分布呈现出湾西部和西南部近岸海域高于东部海域的分布特征。各季节DIN、PO_(4)-P、SiO_(3)-Si浓度与盐度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Chl a)呈现显著正相关,表明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长是调控海域营养盐分布的重要因素。各季节莱州湾陆源TDN和TDP入海通量比值呈现氮高磷低的特征,均值高达180,结果导致该海域水体DIN/PO_(4)-P值远高于Redfield比值;同时,各季节PO_(4)-P浓度低于浮游植物生长的绝对阈值(0.10μmol·L^(-1))的海域面积占比均值达到58.5%,表明磷为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这可能导致莱州湾浮游植物优势种由硅藻为主逐渐演变为硅甲藻共同占优的趋势,对莱州湾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 于晓霞; 王占金; 冷星; 刘德龙; 杨雪娜; 张启超; 李爱华
    • 摘要: 本文采用Mike21 H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2002和2020年莱州湾的水动力条件变化,结果表明:与2002年相比,2020年莱州湾中部流速变化较小,西部流速略有增加、东部流速略有减小,变化值介于0~0.05 m/s之间;莱州湾口门一个月的落潮通量减小约1.70×10^(9)m^(3)(变化率约0.43%),涨潮通量减小约1.47×10^(9)m^(3)(变化率约0.38%),净通量减小约2.30×10^(8)m^(3)(变化率约6.85%);莱州湾东部海域30 d的水体交换率减小约2%~10%,潍坊港防波堤堤头处和莱州湾中部海域半交换周期呈增大趋势,增加值最大可达25 d。因此,莱州湾海洋开发活动导致莱州湾潮通量和海域整体水体交换率减小,半交换周期增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降低了莱州湾水环境承载力。
    • 吕钊臻; 邵主峰; 梁生康; 李雁宾
    • 摘要: 本文于2018年10月和2019年5月在莱州湾采集海水和沉积物样品,测定了不同形态汞的浓度。莱州湾海水和沉积物中总汞(THg)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海水水质一级标准和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级标准,甲基汞(MeHg)污染水平与世界其他海湾相当。海水中(69.4±23.2)%的THg以颗粒态形式存在,(49.8±23.7)%的MeHg以颗粒态形式存在。由于黄河的输入,莱州湾海水中THg和MeHg的浓度在西侧高于东侧。沉积物中THg和MeHg的浓度也呈现湾中央低于两侧近岸海域的趋势。表明陆源输入显著影响了莱州湾汞的分布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悬浮颗粒物是影响海水中THg和MeHg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沉积物中THg主要受有机质含量影响,汞甲基化潜力受总汞含量影响最大。
    • 刘荣波; 袁晓东; 林哲远; 仇建东; 胡日军; 高军锋; 刘龙龙; 张胜江
    • 摘要: 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对于地层划分和物源分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分析莱州湾BH1302孔岩芯沉积物常微量元素特征发现,元素含量在地层分界处发生明显变化,可以作为晚第四纪地层划分的重要指标。结合钻孔岩性相、粒度特征和测年数据,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划分为4段,分别对应于晚中更新世、MIS 5期、MIS 4—3期和MIS 1期。钻孔岩芯沉积物常微量元素在垂向上变化存在着共生的关系,除Na_(2)O、Ba和Sr外,大部分常微量元素变化与粒径强相关。R型因子分析揭示陆源细颗粒碎屑沉积、陆源粗颗粒碎屑沉积和海洋自生元素供应对BH1302孔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同时期影响作用有所差异,陆源细颗粒碎屑沉积占主导地位,但短时期内陆源粗颗粒碎屑沉积或海洋自生元素供应也可能成为主导因素。
    • 刘海军
    • 摘要: 位于山东省“黄蓝两大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汇地的烟台、潍坊、东营、滨州4市,沿勒海南岸和西岸隔海相望,而中间凹进的莱州湾,让4市如同“黄蓝两区”的两翼,乘风展翅、比翼齐飞。
    • 乔守文; 李凡; 秦华伟; 石洪源
    • 摘要: 2020年黄河丰水期入海径流量是往年平均值的2倍以上,必然会引起河口水动力和盐度分布的动态变化。本作者基于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FVCOM),模拟2020年黄河冲淡水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扩散情况,研究黄河口以及莱州湾海域的盐度分布状况变化,以及径流量变化和口门变迁对黄河冲淡水扩散的影响,模型结果与观测结果吻合较好。模拟结果表明,黄河口西北侧潮流沿岸线方向,随着涨落潮呈西北-东南向往复;黄河口以南包括莱州湾的潮流均随着涨落潮呈东北-西南方向往复。高流速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口和莱州湾北部,在0.5 m/s以上。在余流作用下,大量的黄河冲淡水会涌入莱州湾,丰水期时27psu等盐线包络面积占到整个莱州湾的1/4左右。径流量和风的变化主要影响羽流的扩散面积,而口门的变迁会改变其扩散方向。黄河冲淡水经北向口门入海主要影响莱州湾区域,经东向口门入海更多地会向北扩散。通过对2020年黄河口及莱州湾海域盐度分布的分析,为黄河入海径流管理及莱州湾渔业资源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 于广磊; 李燕; 宋秀凯; 黄华; 何健龙; 杨艳艳; 刘爱英
    • 摘要: 2012—2014年每年5月在莱州湾海域布设20个站位,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进行3个航次拖网调查,分析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以及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302373粒鱼卵和2912尾仔稚鱼,共计27种类,其中16种鉴定到种,隶属于5目11科16属,还有6个种鉴定到属,5种鉴定到科。鱼卵与仔稚鱼的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鱼卵、仔稚鱼平面分布极不均匀,沿岸海域数量大于远海。黄河、小清河和胶莱河河口附近数量较多,莱州湾湾口海域数量较多,中部海域数量较少。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数据的多元分析表明,2012年仔稚鱼数量与浮游植物密度呈明显正相关(r=0.891,P0.05)。
    • 洪晨飞; 崔正国; 白莹; 江涛; 胡清静; 周明莹; 李玉; 曲克明
    • 摘要: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EEMs-PARAFAC)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莱州湾海域春季(2020年5月)和秋季(2020年10月)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的来源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莱州湾海域FDOM由2类共4个荧光组分组成:C1、C4为类蛋白质组分,分别为色氨酸和酪氨酸;C2、C3为类腐殖质组分。并对各组分的来源及分布特征分析:春季FDOM分布主要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其中表层C1、C2、C3也受微生物活动影响。秋季表层C1、C2、C3分布受到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产共同影响,秋季表层C4主要受生物现场生产影响,秋季底层C1、C2、C3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C4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产共同影响。各荧光组分在表层的季节性差异主要是由于春季部分FDOM经陆源输入后受偏南风作用,在莱州湾西部及南部海域扩散。FDOM在底层的季节性差异主要由于受到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HIX高值分布表明莱州湾西部和南部FDOM受陆源输入影响显著,BIX高值分布表明莱州湾远海FDOM受生物活动影响程度较高。总体上,陆源输入影响莱州湾FDOM分布的主要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