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荒漠绿洲

荒漠绿洲

荒漠绿洲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95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塔里木大学学报、生态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3年全国畜牧工程及家畜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第八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等;荒漠绿洲的相关文献由34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恒嘉、赵文智、刘新春等。

荒漠绿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11.1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53%

专利文献>

论文:995 占比:88.37%

总计:1126篇

荒漠绿洲—发文趋势图

荒漠绿洲

-研究学者

  • 张恒嘉
  • 赵文智
  • 刘新春
  • 石媛媛
  • 何志斌
  • 康建军
  • 张远东
  • 杨荣
  • 杨青
  • 王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彩红; 耿艳香; 伏星舟; 严长庚; 赵宇浩; 罗永忠; 柴强
    • 摘要: 针对我国西北荒漠绿洲区传统精耕细作土地沙化和生产力水平低的农业生产现状,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设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冬油菜→玉米、小麦→玉米3种轮作模式,小麦免耕留茬和传统耕作两种耕作模式,研究了免耕轮作对作物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冬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3种轮作模式在不同年份间变化不一致,总体表现为免耕条件下作物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有所下降,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免耕并未显著影响3种轮作模式作物的光合特性;不同种植模式之间,小麦-冬油菜→玉米的光合速率较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和小麦→玉米增幅分别为-3.85%~4.91%和1.44%~2.31%,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的增幅分别为-13.01%~4.20%、9.60%~29.36%、-0.48%~1.83%和17.10%~34.66%、-4.58%~7.07%、-5.11%~7.41%。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免耕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小麦、玉米产量性状表现出一定的优势,2018年度,免耕处理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冬油菜→玉米、小麦→玉米的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较相应传统耕作处理增加了1.60%、3.14%、5.22%。在不同年度,免耕各处理小麦的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了1.52%~5.08%、0.44%~2.84%、1.88%~3.82%,传统耕作小麦/玉米处理间作玉米的穗位高、穗长、单株穗粒数及百粒重较其他处理的增幅为-1.80%~4.83%、-0.46%~4.55%、1.96%~11.10%和5.16%~7.32%。不同种植模式之间,小麦-冬油菜→玉米种植模式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高于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和小麦→玉米处理,小麦/玉米表现出一定的产量优势。小麦-冬油菜→玉米轮作模式在免耕留茬条件下有助于增强作物地上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延缓叶片衰老,提高作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 石媛媛; 纪永福; 张恒嘉; 王雅云
    • 摘要: 探究荒漠绿洲系统中气象、水文、农业、社会经济及综合干旱形成的原因,可为干旱环境与水循环研究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选取21个指标,对甘肃民勤荒漠绿洲的干旱驱动机制进行多层面和多角度解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蒸发量和平均温度是引起气象干旱的主要因素,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853%;水文干旱受制于民调水量和出库水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2.190%;农业干旱主要是由耕地面积与有效灌溉面积增大所致,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179%;工业用水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成为社会经济干旱的驱动要素,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582%。综合干旱层面提取4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8.255%,准确反映干旱环境的形成原因,年蒸发量、平均湿度、地表供水量、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出库水量、民调水量、上游来水量、水利财政支出等因素是民勤荒漠绿洲干旱的主要驱动力来源,其对干旱的影响程度排序为:地下水开采量>出库水量>地表供水量>民调水量>年蒸发量>平均湿度>上游来水量>地下水位>水利财政支出。
    • 王京晶; 刘鹄; 徐宗学; 王思佳
    • 摘要: 使用多种昼夜水位波动法(White法、Hays法、Loheide法),计算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地下水浅埋区生长季典型时段地下水蒸散发(ETg),并将估算结果同彭曼方法获得的潜在蒸散发(PET)、E-601测量的水面蒸发(ET0)和Φ20测量的水面蒸发(ET1)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几种算法中,Hays法精度最高,其次是White法,Loheide法计算精度最低。因此,在计算逐日ETg时可优先使用Hays方法,并推荐使用ET0来检验计算精度。用Lo⁃heide法计算ETg可获得较高的精度(R=0.821,P<0.01),但具有明显时滞效应,滞后时间约为3 h。这些计算成果对当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
    • 王国帅; 史海滨; 李仙岳; 闫建文; 苗庆丰; 陈宁; 王维刚
    • 摘要: 针对河套灌区引水量逐年减少、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该研究以沙丘-荒地-海子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2a定点观测,利用HYDRUS-1D模型对沙丘、沙丘-荒地交界和荒地进行了不同时期水盐动态模拟,揭示了荒漠绿洲水盐运移特征,评价了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状况.结果表明:1)沙丘、沙丘-荒地交界和荒地土壤水分和盐分率定与验证精度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0%~1.52%和-0.43%~5.71%,均方根误差为0.01~0.03 cm3/cm3和0.06~0.23 dS/m,决定系数为0.82~0.93和0.76~0.82,回归系数为0.98~1.01和0.98~1.03,模拟精度较高;2)在生育期,沙丘、沙丘-荒地交界和荒地1 m土体各层水分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处于亏水状态,荒地腾发量是沙丘的2倍,沙丘-荒地交界的介于二者之间,荒地地下水补给量为沙丘的3~5倍;秋浇后,沙丘水分补给较少,仍亏水67~103 mm,沙丘-荒地交界和荒地水分补给较多,可以维持土壤水分平衡;3)沙丘、沙丘-荒地交界和荒地全年处于略积盐状态,积盐率分别为47%~59%和3%~6%,荒地在秋浇后处于轻微脱盐状态,脱盐率为0.7%~5.0%.研究发现,降雨对维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平衡的作用较小,秋浇灌溉对改善灌区荒漠绿洲农业生态发挥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荒漠绿洲农业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 摘要: 从2021年6月底开始,“中国最美公路”评选与传播活动进入正式探路阶段。3支由社会文化名人、艺人和自然、地理学家及摄影师组成的“中国最美公路”线路考察团,分别对大横断、天山山地、西北荒漠绿洲区域的公路进行了为期数天的实地考察。大横断区域公路考察和纪录片拍摄团队从丽江出发,沿214国道一路经过香格里拉、纳帕海、梅里雪山、乡城,最终抵达稻城亚丁,“最强大脑”水哥王昱珩作为“中国最美公路发现大使”全程跟随,除了记录探路过程的艰辛,还随时在他的微博分享旅途故事。
    • 摘要: 中国的路,四通八达,平原之路、秦巴之路、荒漠绿洲路、雪域高原路,还有海路和空路,共同构筑成了千回百转的中国路。金秋十月,让我们一起踏上那些路途,领略山高人为峰、海阔心无界的内涵气概,感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时代精神,山海会相逢,未来皆可期。
    • 高宇婷; 于洋; 孙凌霄; 于瑞德
    • 摘要: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策勒绿洲为研究区,基于4期土地利用和遥感影像、以及气象、水文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1990—2018年策勒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策勒绿洲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转变,农田面积向四周扩增,林地分布区域发生大幅度转移,不同覆盖程度的草地之间转化频繁。(2)绿洲共有138.41 km2的面积发生转变,占总面积的53.85%,各类型的单一动态度依次为:高覆盖草地>农田>低覆盖草地>建设用地>中覆盖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双向动态度依次为:高覆盖草地>农田>低覆盖草地>建设用地>林地>中覆盖草地>未利用土地。(3)绿洲林草植被指数低于0,表明林地和草地一直处于退化的状态;绿洲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主要为人口、降水以及径流量。
    • 励姜
    • 摘要: 在祖国的最西北有一片七彩的土地叫新疆。她以荒漠绿洲、戈壁草原、雪峰湖泊、冰川河流等构成了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她以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锡伯、蒙古等民族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她以歌舞之乡、瓜果之乡、宝石之乡、地毯之乡的美誉名扬全国。第一次我去新疆是2001年,那是工作后的第二个暑假,我背上行囊,沿着丝绸之路第一次踏入那片土地。但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10年后,也就是2011年,我陪伴着新疆班的学生往返于浙江和新疆20多次,终年白雪覆盖的天山见证了我和学生的一同成长。
    • 高宇婷; 于洋; 孙凌霄; 范留飞; 于瑞德
    • 摘要: 策勒绿洲是新疆典型的荒漠绿洲区,地下水是维持该绿洲及过渡带植被生长的关键因素,以绿洲灌区为主体,以2008—2015年地下水时空变化为主线,采用遥感、GS+地统计学、优化K-means聚类和空间信息叠加等方法分析绿洲地下水和地表覆被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绿洲地下水埋深变幅最大是11号井,为9.66 m;变幅最小是25号井,为0.1 m;地下水埋深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相关距离为11.852 km;绿洲东北部地下水埋深明显下降,下降区域面积为184.85 km2,占绿洲面积的72%;(2)对绿洲地下水埋深进行优化K-means聚类分区,结果分为4个子区,其中第一、第二聚类中心的地下水埋深均呈现下降趋势;(3)2000—2015年绿洲土地覆盖类型发生较大转变,林地面积显著性减少了26.02 km2,草地面积增加了11.15 km2,农田向东北部明显扩增;(4)绿洲不同地表覆被类型的地下水埋深从深到浅依次为:农田>林地>草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