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荒政

荒政

荒政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政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0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人民论坛、船山学刊、江汉论坛等; 荒政的相关文献由187位作者贡献,包括蔡小平、王卫平、向静等。

荒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0 占比:100.00%

总计:200篇

荒政—发文趋势图

荒政

-研究学者

  • 蔡小平
  • 王卫平
  • 向静
  • 周邦君
  • 曹琳
  • 李华瑞
  • 杨鹏程
  • 谢亮
  • 魏爽
  • 倪玉平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伯重
    • 摘要: "安民恤民"是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国家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凶年"救济即救灾是恤民工作的重点。近代以前,交通运输手段落后,要进行有效的救灾工作,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而这个制度又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因此信息收集就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作。清代将粮价奏报与雨泽奏报系统共同组成荒政信息收集系统,从而建立起完备的信息收集系统。通过不断改进,到18世纪,这个系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有效和最完备的民生福利信息收集系统。这个系统使得清代国家有能力建立一个巨大而复杂的赈灾机构,从而在广大的范围内影响人民的生活福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机构运作得相当有效,大大减轻了自然灾害对普通人民的打击。这个系统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专设机构或人员执行经常的查核工作,因此在不同时期的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但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信息收集系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其他国家所做的救灾工作,从规模和效果上都很难与中国相比。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在清代前半期,有效的信息收集系统是达到较好的国家治理的关键之一。
    • 赵楠楠
    • 摘要: 南宋大儒朱熹继承儒家知行合一之传统,其学问有着强烈的现实之指向和践行之特点,其颇有建树的社会治理思想和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荒政一直贯穿于朱熹地方治理实践中,诸多社会治理思想在其中展开和成熟。朱熹以救荒恤民为己任,其荒政理念及措施系统而实用,兼有救急之策和长久之计。朱熹在荒政实践中重视民间社会的建构与发展,其社会治理思想中的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责权相应的治理结构、公正之理的治理原则对现代社会仍有借鉴价值。
    • 卜风贤
    • 摘要: 灾害治理作为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政府行为,包含丰富的风险意识与政治危机意识。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灾害史范畴出发,聚焦“灾害一社会”的互动关系,不难发现,灾害的发生不仅构建了中国历史时期“灾荒社会”的基本样貌,也同样为荒政制度的逐渐成熟提供了契机,实效荒政是民本思想的实践,也是古代治灾行为的重中之重。古代治灾行为的实践与古代灾害的意义建构之间形成了相互回应、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循环作用机理,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大致轮廓,也使得灾害成为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维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辛德勇
    • 摘要: 义仓是中国古代一种制度化的灾害救济设施,即所谓“荒政”措施之一。其制始创于隋文帝时期,其后若断若续,时兴时没,但历朝历代大体上都沿承了这一做法,直至清末。义仓制度由朝廷主持兴办,在平常年景时,各州县按当地居民的贫富程度收取一定数额的粮食,存储于仓内,在遭遇灾荒时再发放给受灾民众。这种义仓制度,对解救灾荒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从创设之初,就存在虚应故事、挪作他用等问题,往往导致空存其名。道光后期,湖南辰州知府雷成朴创设义田,试图以此来保障义仓的可持续性。这种做法对我们合理认识和处置荒政问题具有有益的启示。
    • 余海霞; 李景寿
    • 摘要: 根据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通过图表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法等,对宋哲宗朝15年间的自然灾害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该时期自然灾害基本状况、各级政府的救灾措施以及灾害的影响。研究表明:宋哲宗时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年灾害频次趋于平稳、四季灾害频次差异较小;区域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或国防重地,大致在京师、河北、浙江、江苏、山东等地。该时期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减轻灾害影响、维系人心及巩固统治,宋哲宗政府采取了安抚灾民、赈济、劝分等一系列救灾措施。
    • 周光辉; 赵德昊
    • 摘要: 一统国家的长期维系和不断重建是中国国家韧性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但中国国家韧性的形成并不来自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中国反而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度.自然灾害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而给大一统国家带来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国家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统称为荒政.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荒政.成功的备荒救灾不仅以大一统国家为前提,荒政也是中国国家韧性的塑造机制.荒政实践作为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强化了王朝国家的资源调动能力,推进了国家官僚组织建设,规避了中央政府基层控制权的旁落,巩固了普通民众对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支持.荒政还为大一统国家的重建提供了心理基础、历史共识、制度遗产和基础设施.从与自然灾害的对抗中形成的国家韧性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
    • 许珂; 江智健
    • 摘要: 《救荒活民书》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荒政专著,其荒政思想对中国救荒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全书共三卷,上卷论述了自先秦到南宋的救灾概况,中卷阐述了宋代救灾措施,下卷辑录宋代学者的治荒之策,拾遗部分选录了治蝗法令及赈济条例等.在《救荒活民书》一书中,董煟总结历代救荒政策之利弊,重点思考了常平、义仓、劝分等治荒、救荒、应荒之策,其对我国古代救荒政策做了全方位的梳理,开创了救荒政策的先河.
    • 向静
    • 摘要: 明代的乡村捐赈取得了相当成就,这并非仅靠国家权力强制所能达成,也依赖于动员捐赈的义民、义官事例能够契合地方实态,满足民众既有的道德期待、家族观念与利益诉求.在社会变迁与民众需求变化的推动下,明代国家权力对于"义"观念的价值表达与道德阐释的权威逐渐减弱,从乡村社会中获取赈济资源的方式发生了从藉助道德认同向强调利益分享的转变.乡村民众通过参与捐赈,实现了与不同层级政治权力间的互动,达到了践履道德观念、保障家族生存与发展、争取个人政治身份、分享治理权力、扩大经济利益等多重目的.
    • 崔光耀; 孙彦峰
    • 摘要: 此文以明代《救荒活民补遗书》一书为基础,通过研究与分析朱熊的"重人伦、维礼教""君贤臣明"的荒政思想及救荒措施,对于当今社会救济事业有一定借鉴作用.
    • 周嘉豪; 徐红
    • 摘要: 宗教信仰作为"意义"的复合体,绝非仅是个人身心之需求、状态与现象,而是政治社会的重要的权力支撑关节,亦构成前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本文引入灾害政治学的视角来考察明清时期地方官员的祈雨仪式,探讨中国古代的城隍信仰、制度作为一种普遍分布、受众广泛的公共崇拜的政治功能问题,展现荒政中的公共治理逻辑,归纳"平情之治"在大一统王朝国家的一些运作方式之特征.可发现礼制层面的公共祭祀是非常政治与日常政治的融合体,地方官需要根据朝廷法律与社会自然情势来把控仪式的节奏韵律,非理性活动实则蕴藏着行政决策的理性考量,官僚政治与神祇崇拜呈现出互相渗透、戏仿与拟制的复杂关系.更全面地观察古代荒政治理之逻辑,可丰富传统社会的风险控制理论,并在批判的基础上汲取可用资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