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茂兰

茂兰

茂兰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专利文献7964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兵团工运、人与生物圈、致富天地等; 茂兰的相关文献由150位作者贡献,包括龙翠玲、冉景丞、兰洪波等。

茂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1.12%

专利文献>

论文:7964 占比:98.88%

总计:8054篇

茂兰—发文趋势图

茂兰

-研究学者

  • 龙翠玲
  • 冉景丞
  • 兰洪波
  • 王万海
  • 魏鲁明
  • 吴邦利
  • 姚雾清
  • 廖全兰
  • 熊志斌
  • 熊洪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力; 安明态; 余江洪; 吴墨栩
    • 摘要: 为探究亚热带喀斯特地区不同地形下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揭示不同地形下群落的物种多度格局形成的作用机制,丰富该地区植物群落构建理论,该文以贵州茂兰喀斯特地区山脊、槽谷、鞍部、洼地4种典型地形下植物群落的乔木层与灌木层为对象,统计物种多度,采用累计经验分布曲线(ECDF)表征多度分布格局,采取Wilcoxon秩和检验探究不同地形之间物种多度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生态学模型进行多度拟合,利用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与赤池信息量准则(AIC)检验模型接受与拟合优度。结果表明:(1)不同地形下植物群落的个体数量与物种数存在差异,鞍部个体数最多,洼地的物种数最多,山脊的个体数、物种数均最少。(2)不同地形下植物群落的乔木层物种多度格局无显著差异,灌木层之间出现显著差异,山脊与鞍部、洼部,鞍部与槽谷、洼部都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地形下乔木层物种多度对中性模型接受较好,其中山脊拟合最优,对生态位模型接受较差,仅山脊与鞍部通过两种生态位模型,拟合优度不及中性模型。灌木层对中性模型接受也较好,鞍部拟合最优,对生态位模型接受较差,仅洼地通过断棍模型。整体而言,乔木层比灌木层能更好地接受两种生态学模型,可能乔木层物种多度格局有更明显生态过程的印记,但不同地形下灌木层拟合优度差异更大,可能与灌木层物种对环境变化更剧烈有关。不同地形会引起群落构建不同程度的生态学过程,物种多度分布格局会逐渐适应地形。
    • 胡佳玉; 谭成江; 姚正明; 张宪春
    • 摘要: 本研究通过野外考查、标本采集和分类鉴定,以及文献资料整理,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2科76属237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优势属为双盖蕨属(Diplazium)、卷柏属(Selaginella)、凤尾蕨属(Pteris).(2)分布区类型以东亚广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生态类型以阴生植物和土生植物居多.(3)与其他地区的区系比较显示,茂兰与广西花坪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依次是贵州梵净山、四川峨眉山和云南马关县.
    • 廖全兰; 龙翠玲; 薛飞; 熊玲
    • 摘要: 选取茂兰喀斯特森林漏斗、槽谷、坡地3种不同地形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地形的土壤酶活性及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探究植物多样性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槽谷地形的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均大于漏斗、坡地地形的,脲酶活性的最大值出现在漏斗地形.不同地形间重要值排名前10的优势种各不相同.槽谷地形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大于漏斗及坡地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坡地地形.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正相关,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与植物多样性间的关系较弱.植物可通过凋落物及植物根系影响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与植物多样性存在相关性,但其相关性因酶的种类不同而呈现差异性.
    • 薛飞; 龙翠玲; 廖全兰; 熊玲
    • 摘要: 为探究凋落物与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地形差异,以及凋落物与土壤养分、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贵州省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坡地、槽谷和漏斗3种典型地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地形的凋落物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化学计量比以及土壤酶活性等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3种典型地形的森林凋落物总有机碳(TOC)含量、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和土壤全氮(TN)、全磷(TP)含量、C/N、C/P、N/P均存在显著差异,地形显著影响凋落物和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凋落物和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凋落物TN含量与土壤TN含量、土壤N/P以及凋落物C/N与土壤N/P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漏斗>坡地,由于槽谷地形生境条件优越,水热、凋落物、土壤条件良好,土壤中植物根系发达,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因此表现出较高的酶活性.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TN含量、pH值、C/N、N/P的影响,TN含量为关键影响因子.
    • 张永昌; 李丹丹; 黄若玲; 何林; 郭水良
    • 摘要: 无肋树平藓(Homaliodendron pulchrum L.Y.Pei&Y.Jia)是2011年报道的新种,先前记载于中国四川、湖南和广西.发现了该种在中国贵州的新记录,并详细描述了采自贵州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该种的形态特征,绘制了墨线图,编制了贵州省境内树平藓属的分种检索表.
    • 汤茜; 丁访军; 朱四喜; 吴鹏; 崔迎春; 赵文君; 侯贻菊
    • 摘要: 茂兰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极具典型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茂兰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对于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贵州茂兰喀斯特地区,选择4种不同植被阶段(原生林阶段(P)、次生林阶段(SE)、灌木林阶段(S)和草本阶段(H)),采集石沟、石缝和土面3种小生境的表层(0—10 cm)和下层(10—20 cm)土壤,对土壤化学性质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1,4-葡糖苷酶(BG)、β-1,4-木糖苷酶(BX)、纤维素二糖水解酶(CBH)、β-1,4-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等5种土壤水解酶活性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在各演替阶段、小生境及不同土层中,除pH、碳氮比(C/N)外,有机质(SOC)、有效磷(AP)、全磷(TP)等其他化学因子均呈上升趋势.所有土壤化学因子在各演替小生境中均普遍表现为石缝高于石沟和土面;除土壤pH、硝态氮(NO3+-N)和碳氮比外,各演替阶段中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表层(0—10 cm)>下层(10—20 cm).在不同演替阶段中,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LAP>BG>NAG>BX>CBH和S>SE>P>H;LAP、BG、BX和CBH在不同生境中均表现为石缝中活性最高,NAG则是在次生林和灌木阶段中活性最高,在原生林阶段石缝中土壤酶活性较高.5种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演替均表现为表层(0—10 cm)>下层(10—20 cm);在不同演替阶段,5种土壤酶与不同化学因子之间显著不同.综上,喀斯特地区森林土壤酶活性特征与植被演替阶段、生境类型、土层类型和土壤化学因子之间均存在相关性,是多因子复合作用的结果.
    • 薛飞; 龙翠玲; 廖全兰; 熊玲
    • 摘要: 为探究凋落物与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地形差异,以及凋落物与土壤养分、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贵州省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坡地、槽谷和漏斗3种典型地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地形的凋落物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化学计量比以及土壤酶活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典型地形的森林凋落物总有机碳(TOC)含量、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和土壤全氮(TN)、全磷(TP)含量、C/N、C/P、N/P均存在显著差异,地形显著影响凋落物和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凋落物和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凋落物TN含量与土壤TN含量、土壤N/P以及凋落物C/N与土壤N/P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漏斗>坡地,由于槽谷地形生境条件优越,水热、凋落物、土壤条件良好,土壤中植物根系发达,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因此表现出较高的酶活性。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TN含量、pH值、C/N、N/P的影响,TN含量为关键影响因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