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燃“三带”

自燃“三带”

自燃“三带”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安全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专利文献887292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煤、煤矿安全、煤炭工程等; 自燃“三带”的相关文献由5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胜强、贾海林、张人伟等。

自燃“三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887292 占比:99.98%

总计:887493篇

自燃“三带”—发文趋势图

自燃“三带”

-研究学者

  • 杨胜强
  • 贾海林
  • 张人伟
  • 贾宝山
  • 刘华锋
  • 王帅
  • 褚廷湘
  • 余明高
  • 叶春辉
  • 尹彬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青峰
    • 摘要: 为预防祁南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保证工作面安全回采,以61煤层6144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埋设抽气管路、光纤测温系统和热电偶测温系统测定采空区气体成分与温度变化情况,获得采空区自热变化与分布规律。采用FLUENT建立数学模型,对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规律进行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靠近风巷一侧采空区自燃带范围为13~92 m,靠近机巷一侧为19~118 m;计算出预防采空区自燃的工作面最低推进速度为1.97 m/d。6144工作面采空区数值模拟的“三带”范围总体上与实测结果吻合。
    • 杨富强; 范军富; 王兆峰; 郝海伟; 王国涛
    • 摘要: 为明确高家梁煤矿40101综采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风险范围,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利用束管监测系统监测采空区气体体积分数,结果表明:O_(2)体积分数随采空区深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二者拟合关系符合Logistic函数规律;CO_(2)、CH_(4)、C_(2)H_(6)等气体体积分数随采空区深度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CO体积分数随采空区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综合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结果,40101综采工作面回风巷侧氧化带范围为采空区深19~131 m,运输巷侧氧化带范围为采空区深100~163 m。在不采取其他采空区防火措施的情况下,40101综采工作面最小推进速度为4.08 m/d。
    • 宋亚新; 王帅; 陈凯; 黄云; 于明生; 李刚
    • 摘要: 为防止近距离煤层群工作面回采后相邻采空区气流互通引起采空区遗煤自燃,以李家壕煤矿31114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本煤层进风侧、回风侧及上覆采空区氧浓度分布规律进行测定,依据氧浓度分布规律划定了本煤层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并给出了工作面安全回采的最小推进度。同时,利用Fluent软件模拟得到煤层群开采上覆采空区氧浓度分布规律,划定了上覆采空区火灾重点防治区域,该区域位于工作面后方50m范围内的上邻近层工作面遗留煤柱,依据遗留煤柱破碎漏风易发火的特征,提出采用地面封堵、隅角封堵、遗留煤柱注浆相结合的综合防灭火技术。
    • 李作泉; 邵嗣华; 孙志猛; 权继业; 马宁世; 牛建东
    • 摘要: 针对红会一矿1715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外因火灾隐患,从时空演化的角度分析了工作面具体冒落情况,优化了工作面采空区孔隙率、渗透率动态分布模型,结合COMSOL数值模拟软件计算了该工作面推进不同阶段采空区三带范围及漏风情况,提出了适宜该工作面的时空联合火灾治理措施。结果表明:总配风量一定情况下,“两进一回”W型通风方式“三带”范围比U型通风方式更小,后者漏风情况更为严峻,自燃发火隐患更大;而采用“两进一回”W型通风方式后,随总配风量增加,自燃三带范围增加且向采空区深部延展,最终确定进风巷风量为300m^(3)/min、辅助通风巷风量为400m^(3)/min的配风方案为该工作面火灾治理期间最佳通风方案,自燃区域最窄;依据时空联合防治技术方案,于1715工作面进行了现场验证,1715工作面外因火灾隐患得到了有效解决,对国内类似火情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尚玮炜; 张飞; 罗华贵; 王宁; 李斌
    • 摘要: 为了防止采空区内遗煤氧化积热自燃诱发矿井火灾,以小庄煤矿40201工作面采空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测采空区内O_(2)和CO浓度,利用Matlab软件得到O_(2)和CO浓度的分布规律和等值线图,以O_(2)浓度作为自燃“三带”的划分指标,获得试验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将O_(2)和CO浓度进行叠加,确定采空区内高危险区域的范围,并计算了工作面的最大停产整顿时间为7 d。真实、直观地显示出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情况,能够为小庄煤矿采空区防灭火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确保40201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 程龙; 贾海林; 陈南; 崔博
    • 摘要: 针对目前采空区自燃三带实测方法的不便性和局限性,为准确合理地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构建采空区底板应力分布和自燃危险区域的相互关系,提出以采空区底板应力分布规律直接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实践验证。以实际工作面为背景,通过运用FLAC^(3D)数值模拟、现场埋管实测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分析采空区底板应力分布演化规律和自燃危险区域分布特征,得到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空隙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空区底板应力场先后经历应力降低区、应力升高区和应力稳定区,根据走向、倾向应力峰值曲线初步判断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为:散热带0~89 m,氧化升温带89~190 m,窒息带190 m以外;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划分得到的散热带0~86.4 m,氧化升温带86.4~187 m,窒息带187 m以外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 杨阳
    • 摘要: 针对某矿3801工作面采空区可能存在的煤自燃问题,采用现场测定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支架切顶线到采空区25 m为散热带,由采空区内25~125 m为氧化升温带;向采空区125 m范围以外为窒息带。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面最小安全推进速度为3 m/d,并提出了注氮与封堵相结合的采空区煤自燃防治措施。
    • 陈庆刚
    • 摘要: 以陕西彬长文家坡矿业有限公司4105综放工作面具有自燃倾向性的4号煤为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利用氧气浓度指标和一氧化碳浓度指标对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正确的划分,得到了以下的结论:①进风侧散热带为0~52 m;氧化自燃带为52~120 m;大于120 m为窒息带。回风侧散热带为0~3.2 m;氧化自燃带为3.2~41.6 m;大于41.6 m为窒息带。②4105工作面的最低推进速度3.5 m/d为其工作面的安全推进速度;每月的最低推进距离,即安全推进距离为105 m,当工作面每天推采速度大于3.5 m时,采空区的遗煤自燃一般都不会发生,当采面日平均推进度不超过3.5 m时,要采取针对性防灭火措施,可有效防止自然发火的现象发生。
    • 王帅; 宋亚新; 黄云; 王林; 李心田
    • 摘要: 针对浅埋近距离采空区下综采面采空区煤层自燃防治,以李家壕煤矿31115工作面为生产技术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采空区气体浓度分布特征与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上覆采空区气体下泄导致31115工作面采空区O_(2)、CO气体浓度异常,下泄影响范围为采空区100 m以内;工作面进风侧散热带宽度为25 m,氧化升温带宽度为137 m,大于137 m为窒息带;回风侧散热带宽度为21 m,氧化升温带宽度为92 m,大于92 m为窒息带。
    • 王克军; 焦彦锦; 王振国; 田素超
    • 摘要: 为准确判定煤矿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给工作面防灭火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支撑,以俄霍布拉克煤矿5106综放工作面为试验工作面,采用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先划分采空区氧化带边界线后再划分自燃"三带"的思路。确定以氧气浓度6%为指标划分氧化带和窒息带的边界,以及以漏风风速0.24 m/min为指标划分氧化带和散热带的边界,进而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研究结果表明,进风侧采空区散热带127.6 m;回风侧采空区散热带121.45 m。该研究结果为5106工作面防灭火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