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然空间

自然空间

自然空间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93297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才智、集团经济研究、园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中国建筑学会年会、第五届海峡两岸(青海)特色农业产业化论坛、2013易学与建筑文化高层论坛十周年峰会等;自然空间的相关文献由22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海龙、J.M.布罗克莫尔、于金玲等。

自然空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3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3297 占比:99.78%

总计:93505篇

自然空间—发文趋势图

自然空间

-研究学者

  • 吴海龙
  • J.M.布罗克莫尔
  • 于金玲
  • 刘芹
  • 吴越
  • 唐文莉
  • 孙茂林
  • 张治
  • 李景芸
  • 杨亦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海龙
    • 摘要: 与唯心主义根据意识考察自然空间相反,直观唯物主义承认自然空间的感性对象性,但局限于单纯的直观或单纯的感觉,因而难以理解人的活动对自然空间的生成意义,在直观唯物主义那里,自然空间是与人无涉且一成不变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满意直观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从发生学的角度诠释了自然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空间不是别的,是社会空间的质料和源头。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其凸显了人的实践活动在空间二重化中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内在关系,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方式等维度阐释了自然空间的理论内涵。
    • 刘鑫湄
    • 摘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展开的,因此“两山论”从历史的人和历史的自然出发,提出了两山关系的四重逻辑,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底线目标和价值旨归。这一重要论断中所蕴含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社会生产的新方向开辟新维度,有利于破解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种种局限性,避免逐利资本从时空层面阻断人与自然间的有机互动。
    • 孙安祺
    • 摘要: 当代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在反乌托邦小说《华氏451》中,通过对立空间为人们绘制出一个标准化、规则化的后现代城市的运作机制;通过自然空间唤醒主人公的认知并构筑起多维度的反乌托邦式整体大环境,通过结尾空间的延展为读者创造思维上的未完待续。小说中这三个较明显的空间化形态为人们展示了整体中的个体蒙塔格自我构建的艰难历程和觉醒后试图反抗并重构社会的所作所为,进而揭示了空间建构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提升主题深度的重要性。
    • 田宏宇
    • 摘要: 儒家空间意识的“空间时间化”着重体现为自然空间的时间化、生命空间的时间化和审美空间的时间化。其中,自然空间的时间化是儒家空间意识的理论基础,它表现为整体性和动态性并存,以及气态性和链条性共在;生命空间的时间化由前者推演而来,生命空间因为面临终结性,所以用规避、咏而归和价更高的方式维持着它的整体性,却因为意义本身的矛盾性陷入了意义悖论之中;当生命空间转向审美空间时,它一方面开辟了审美空间的大自在和大通畅,另一方面却因理性干预而陷入诗性惆怅,失却了真正的性情。儒家的“空间时间化”决定了其思想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 许丽红
    • 摘要: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在游戏中隐藏着多样的、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独特价值。自然空间中互动游戏,游戏场域弹性伸展,幼儿置身生态化空间,教师提供工具性材料,游戏实现时空对接;多元主体的交互作用,使资源深度激发,经验无缝链接,课程动态生成;幼儿学习的整体推进,唤醒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品质,获得整体发展。自然空间中互动游戏的开发与实践,给儿童游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幼儿在游戏中“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真正地融为一体。
    • 孙全胜
    • 摘要: 马克思的空间生态理论展现着私有制批判、社会实践批判和共产主义为导向的批判等三重向度。在私有制批判上,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空间生态恶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强化了空间生态失衡,让空间生态发生了断裂;在社会实践批判上,马克思认为用实践改造空间生态比用思考解释空间生态更重要,认为思辨哲学忽视了空间生态实践,需要用革命实践创造更美好的空间生态形态;在共产主义为导向的批判上,马克思批判了以往空间生态中的阶级意识和僵化形态,号召打破僵化的空间生态结构,消除各类空间生态危机,实现平等、和谐、多样化的空间生态形态。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实现无产阶级对空间资源的全部掌握,迅速提高空间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恢复自然空间的原初状态,实现人民群众的空间利益和美好的空间生态形态。
    • 张南
    • 摘要: 元代山水画是中国抒情写意山水画的高峰,它以充满“逸趣”的山水空间,表现出中国文人独特的“隐逸”气质。这一绘画空间特色的形成,一方面与元代文人以隐逸为主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离不开禅学对士夫文人精神世界的渗透。禅宗“即心即佛”的心佛观使绘画的意义从注重观察和表现外在的对象世界逐渐转变为深度关注和展现画者的内心世界。就具体的呈现方式而言,元代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实现了在观照方式上由“观物”到“观心”、在笔墨技法上由“存形”到“达意”的变化,并且在景物构成方式上形成了“平淡天真”的图式语言。元代山水画“逸趣”空间的形成,昭示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表现方式由对自然空间的精慎描绘发展为对画家心灵空间的自由呈现,中国传统绘画从“他律”转向“自律”的发展道路也在这一变化中呈现出来。
    • 吴海龙
    • 摘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明确关注了自然空间与社会历史的内在勾连,从不同维度诠释了自然空间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那里,自然空间不是抽象的精神空间和几何空间,而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承载着人的观念和意志,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延伸和拓展的一种空间形态,演绎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形式。沿此进路,马克思着眼于机器大工业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空间实践,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自然空间拓展、断裂和异化的纠缠关系,其思想张力不仅跨越了地域,而且超越了时代。挖掘马克思自然空间思想的价值意蕴,对规范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生产,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自然空间生产机制,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空间正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吴海龙
    • 摘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明确关注了自然空间与社会历史的内在勾连,从不同维度诠释了自然空间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那里,自然空间不是抽象的精神空间和几何空间,而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承载着人的观念和意志,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延伸和拓展的一种空间形态,演绎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形式.沿此进路,马克思着眼于机器大工业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空间实践,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自然空间拓展、断裂和异化的纠缠关系,其思想张力不仅跨越了地域,而且超越了时代.挖掘马克思自然空间思想的价值意蕴,对规范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生产,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自然空间生产机制,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空间正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陈德洪
    • 摘要: 生态艺术已经介入到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多个维度,跨越艺术与社会性研究以及生态保护工程的界限而成为一种当代的生态性社会实践与行动,呈现出空间问题的复杂性。文章从自然空间的生态修复与改造、社会空间生产的生态性维度、精神空间的生态性特征三个方面,阐述生态艺术与自然空间、社会空间与精神文化空间的复杂关联和交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