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我呈现

自我呈现

自我呈现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48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8747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新闻世界、东南传播、青年记者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安徽省第七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第十一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等;自我呈现的相关文献由59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立敏、肖崇好、张力为等。

自我呈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7 占比:5.1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8747 占比:94.76%

总计:9231篇

自我呈现—发文趋势图

自我呈现

-研究学者

  • 张立敏
  • 肖崇好
  • 张力为
  • 李森
  • 王昭
  • 赵彬
  • 黄少华
  • 华维慧
  • 朱志勇
  • 丘文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明霞
    • 摘要: 微信朋友團是相对于微博、论坛、抖音等更具私密性、社交性的个人展示平台,用户可通过朋友圈相应功能塑造个人形象。本文从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为出发点,探索微信朋友圈个人形象建构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用户使用微信情况的研究,探究微信朋友圈个人形象建构的特点、个人形象建构的意义。
    • 阿丽奴尔·加山奴尔
    • 摘要: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逐渐增加,研究网络中的传播现象具有重要价值,在网络上,自拍照不仅用来留影纪念,使用美颜软件精修再分享至社交软件与他人互动的过程还是一场传播行为,借传播学和相关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理论解读网络自拍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质,按照步骤将网络自拍分为自拍、修图、分享至网络三个层面,跳出经验和娱乐效果,用理论的角度思考和分析,从而系统的解释网络自拍传播现象。
    • 刘燕
    • 摘要: 青年女性受现代审美理想的制约程度比男性更深。美是一种文化现象,审美取向是根植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它随着美学得以存在的那些事物、技术、观念和能动者而不断变化。制度困境下的情感体验、大众媒体建构的单一审美场域、消费文化背景下女性外貌的商品化和个体对美貌本身的认知与追求引发了青年女性的容貌焦虑。后颜值经济时代,个人形象被简单外化为身体外形、面部吸引力被赋予“指标”属性、个人认同感也和与身体有关的活动相关。青年群体在建构个人形象和身体风格时应强调自己的审美和叙事,注重内在美和情感感染力的培养,做到个性与外形的统一。
    • 王茉源
    • 摘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主播逐渐进入受众的视野,并已然成为继传统行业后更受年轻人追捧的职业之一。观看娱乐主播直播已成为当下受众一种新的网络营销与消费方式。本文以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为基础,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红直播的特点、心理和自我呈现方式,同时对网红直播的自我呈现方式及观众互动这一新兴现象进行解构与阐释,在基于表演与互动的状态下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该现象的状态与趋势,为今后的网红直播提供更好的策略。
    • 戴颖洁; 蒋凤祥
    • 摘要: 微信中的“表演者”用户,通过复杂的编码程序在微信头像这个“前台”进行自我呈现。由于微信头像中存在鲜明的代际标签,并且代际对微信头像解读中“编码”和“解码”行为的不对称,引发了多元的代际互动过程。采用深度访谈法和网络民族志,对不同年龄段的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和网络观察,发现微信头像背后的代际互动呈现规训、抵抗与妥协的过程,用户在代际互动与自我意识的相互作用下,选择了微信头像自我呈现的方式。
    • 马宣
    • 摘要: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活网络化"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每个个体都极力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自我呈现的价值。微信作为人们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之一,成为人们在线上交流的主要选择对象。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是主体自我表达的一种表演形式,本文将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这类现象。
    • 王雪
    • 摘要: 在社交媒体时代社群高频互动的现实中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传统媒体肩负的传播任务被互联网中的个体所分担,以“小红书”APP为例,“旅行打卡”的图文或视频素材通过美化加工后在网络虚拟社交圈中“展演”,吸引受众来参与、模仿,一方面内容分享者通过“展演”获取受众从而实现流量变现,另一方面满足了其社会互动的目的即互动中的正向反馈,为自我呈现的理想化提供精神上的满足。新媒体时代用户生成内容(UGC)开始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分享,将具有相同爱好特征的群体聚集在一起进行社群讨论并付诸现实行动,从虚拟走向现实去亲自打卡体验前者所呈现出的美好生活。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动态的传播过程。用户在完成实地打卡的社会行为后可以借助媒介继续向其他陌生用户分享,从而实现平台与生产者传播影响力的有效增长,新的虚拟社交场域便应运而生。
    • 赵阳
    • 摘要: 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微信和微博成了青年网民活跃的主要阵地,本文将对微信与微博的自我呈现进行对比,找出其差异。本研究通过对10位被访者进行访谈,找出了其在好友数量,前后台差别和自我期待不同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充分理解在不同平台的使用心理,更好地使用社交媒体和建立关系。
    • 杨宁
    • 摘要: 舆论的形成发酵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就故事类话题而言,它们引发广泛讨论的前提包括:首先,故事文本需要符合召唤结构,通过“空白”“否定”“期望”等方式唤起受众关注乃至参与讨论的兴趣;其次,故事文本注重情感表达,通过情感整饰、情感交换、语介联想等方式激起受众的情绪体验;最后,故事文本能够为观众提供扮演英雄角色的机会,让他们在批判一些现象的同时维护另一些价值。
    • 周益
    • 摘要: Plog指以带有文字的图片形式记录日常生活。文章围绕Plog在网络社交媒体中的流行现象,探讨其产生的视觉化社会及迷因文化背景,借助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视角,从表演角色、表演剧本和表演区域以及印象管理中的四种表演策略来探析视觉景观下Plog的自我呈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