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胃潴留

胃潴留

胃潴留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94篇;相关期刊158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护士进修杂志、护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第八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术大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第二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等;胃潴留的相关文献由53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丽娟、郑菊萍、程云等。

胃潴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50.9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1.47%

专利文献>

论文:194 占比:47.55%

总计:408篇

胃潴留—发文趋势图

胃潴留

-研究学者

  • 王丽娟
  • 郑菊萍
  • 程云
  • 姜洋
  • 姜美霞
  • 翁绩燕
  • 邹敏
  • 黄夏莺
  • 刘莉
  • 丁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彦慧; 孙萍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从本院筛选出危重症患者210例来进行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根据电脑盲选法将受试者进行分组,各10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肠外营养及肠内序贯营养,研究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0d后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APACHEⅡ评分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的营养指标(TP、TF、PAB)和APACHEⅡ评分经统计发现均没有差异性(P>0.05),干预10d后,两组的营养指标数据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升高,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降低,尤其研究组在干预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比对照组优势更大(P0.05),干预10d后研究组患者各免疫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变化显著,优势更大(P0.05)。结论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显著增强机体的营养状况,提升机体的免疫力,降低胃潴留发生率,对改善危重症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 范敏; 陈信; 张阵; 贾文婷
    • 摘要: 目的分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2020年11月—2021年1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58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喂养耐受组(FT组)与喂养不耐受组(FI组),再将FI组按胎龄分为0.05);出生体重<1500 g组FI临床表现较出生体重≥1500 g组出现更晚(P=0.002)、持续时间更长(P=0.005)、消失时间亦更晚(P<0.001),但出生体重≥1500 g组早产儿其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出生体重<1500 g组(P=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胎龄大、出生体重高为FI的保护因素,而宫内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均为F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的早产儿FI出现时间和消失时间越晚,持续时间也越长,出生低体重、宫内感染等为FI的独立危险因素。
    • 俞潇俊; 施雪霏
    • 摘要: 目的探讨肺癌伴糖尿病患者术后肠内营养致胃潴留危险因素。方法采集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80例肺癌伴糖尿病术后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胃潴留将其分为胃潴留组(n=24)、无胃潴留组(n=56),分析肺癌伴糖尿病患者术后肠内营养发生胃潴留的独立风险因素,建立肺癌伴糖尿病患者术后肠内营养致胃潴留发生风险列线图,并采用一致性系数(C-index)判断模型预测能力。结果胃潴留发生率为30.00%(24/80),低血压、休克、低血钾、高血糖、肠鸣音减弱、机械通气、胃动素减少可作为肺癌伴糖尿病患者术后肠内营养致胃潴留的影响因素。低血钾、高血糖、机械通气、胃动素减少均可作为肺癌伴糖尿病患者术后肠内营养致胃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肺癌伴糖尿病患者术后肠内营养致胃潴留发生风险的C-index为0.687。结论肺癌伴糖尿病患者术后予以肠内营养支持阶段易导致胃潴留,其发生与多重因素相关,特别是低血钾、高血糖、机械通气、胃动素减少,针对发生胃潴留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维持患者血糖稳定并促进其恢复。
    • 司爱冰
    • 摘要: 目的调查ICU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ICU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监测开启肠内营养后7d内胃潴留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发生胃潴留的影响因素。结果127例ICU患者(测量胃内容物残留量3556次)中,有49例(293次)发生了胃潴留,发生率为38.58%;胃潴留发生的时间集中在开始肠内营养后的1~3 d;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糖状态(OR=5.82,95%CI=2.37~14.28)是ICU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胃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肠内营养(OR=0.37,95%CI=0.14~0.98)和使用益生菌(OR=0.22,95%CI=0.09~0.53)是ICU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胃潴留的保护因素。结论ICU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发生率较高,建议临床上尽早启动肠内营养,联合使用益生菌,并严格检查患者的血糖波动,以降低胃潴留的发生率。
    • 杨博; 李黎明; 黄志红; 吴月红; 冯珍珍
    • 摘要: 目的构建预防ICU患者胃潴留集束化护理方案,为ICU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拟定肠内营养管理方案;运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23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征询专家意见,确定集束化护理方案。结果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熟悉程度分别为0.847、0.865,权威系数为0.908、0.921;2轮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86-0.46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终形成包含22条具体措施的集束化护理方案。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防ICU患者胃潴留集束化护理方案是一套科学、可靠的方案,可为ICU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 刘桂英; 刘幼华; 郭红; 张艳艳
    • 摘要: 目的:通过对肠内营养后胃潴留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及关键词聚类分析,探索该领域近10年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及动态前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WanFang Database)、维普(VIP)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应用SPSS 23.0与Excel等进行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共现分析,并绘制相关可视化图谱。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65篇,发文机构比较集中,研究对象多为危重症病人,研究类型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研究内容聚焦在胃潴留的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的研究。结论:通过计量学分析能够总结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肠内营养后胃潴留的判断存在阈值不统一、监测工具测量不够准确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陈萃; 陈丽珊; 刘晓岚; 付亭亭; 钱琳; 方佩颖; 叶志霞
    • 摘要: 目的分析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gastroparesis cardinal symptom index,GCSI)量表及胃潴留危险因素评估,对胆胰疾病患者发生胃潴留的预测效果。方法采用GCSI量表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在421名胆胰疾病患者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前进行评估,于术中观察验证是否有胃潴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法分析GCSI量表对胆胰疾病患者发生胃潴留的预测效果。结果胆胰疾病患者发生胃潴留GCSI量表最佳临界值为25分,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5%、91.4%,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女性、胆胰恶性肿瘤、消化道梗阻为患者发生胃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77.1%,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GCSI量表预测胆胰疾病患者胃潴留的准确度较高。结论GCSI量表可作为胆胰疾病患者ERCP术前筛查胃潴留的工具。对于GCSI量表评分≥25分的患者,可提前给予预防措施,从而保证ERCP的按期顺利实施。
    • 楼奇峰; 张筱凤; 金杭斌; 吕文; 杨建锋; 沈红璋; 郑丽云
    •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经皮内镜胃造瘘小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可操作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该院消化内科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37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分别采用内镜辅助下留置法和内镜下置管后回拉法。结果两组患者胃造瘘小肠营养管置管成功率均为100.00%,小肠营养管置入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均为0.00%。B组操作时间短于A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1周后在C臂机透视下置管移位率明显低于A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辅助下留置法和内镜下置管后回拉法都能成功放置内镜下胃造瘘小肠营养管,但镜下置管后回拉法在操作时间和1周后置管移位率方面更具有优势。
    • 杨博; 黄志红; 李黎明; 冯珍珍; 吴月红
    • 摘要: 目的构建预防ICU患者胃潴留的集束化护理方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ICU收治的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肠内营养护理;观察组采取基于循证联合德尔菲法构建的预防ICU患者胃潴留集束化护理方案,干预7 d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33例、32例完成研究。观察组胃潴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构建的预防ICU患者胃潴留集束化护理方案适用性较好,可降低ICU患者胃潴留发生率,改善营养状况。
    • 姜法敏; 杨金美; 李月萍
    • 摘要: 目的探讨分级处理流程对肠内营养并发胃潴留脑卒中患者喂养情况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88例接受肠内营养并发胃潴留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诊治的45例患者设为试验组,接受胃潴留分级处理流程;将2020年2月至8月诊治的4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胃潴留常规处理流程。连续干预7 d后,比较两组患者喂养情况和营养状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率(64.27%±7.04%)和肠内营养能量占比(63.86%±6.5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51.68%±5.80%)、(54.73%±7.14%)],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级处理流程可以显著改善肠内营养并发胃潴留脑卒中患者喂养情况和营养状况,减少促胃动力药物的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