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06132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五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4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全国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09'全国肩关节功能重建(成都)学术研讨会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由588位作者贡献,包括林鸿生、罗平、何荣兴等。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4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6132 占比:99.90%

总计:206332篇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文趋势图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研究学者

  • 林鸿生
  • 罗平
  • 何荣兴
  • 刘振刚
  • 刘海鹏
  • 徐雅强
  • 李亚超
  • 林尔坚
  • 王洪光
  • 管海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向东; 周立群; 赵吉平; 黄叶; 丁天送
    • 摘要: 目的观察基于特定解剖结构选点针刀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微创关节科门诊的120例肩峰下撞击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膏药贴敷,试验组予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针刀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及4周,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两组肩部疼痛和肩关节功能。结果整体分析:两组VAS评分组间、时间点比较和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1、2、4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2、4周VAS评分较治疗后1周降低,治疗后4周VAS评分较治疗后2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1、2、4周,试验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分析: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组间、时间点比较和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1、2、4周Constant-Murley评分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2、4周Constant-Murley评分较治疗后1周升高,治疗后4周Constant-Murley评分较治疗后2周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1、2、4周,试验组Constant-Murley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特定解剖结构选点针刀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可有效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外展、前屈、内旋活动功能,且治疗后即刻改善效果明显,疗效较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局部膏药贴敷显著。
    • 谢瑛; 岳孟超
    • 摘要: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定量参数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93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57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MRI检查,比较两组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及MRI定量参数水平。结果研究组肩峰指数、肩锁关节骨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短肩肱间距小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肩峰指数、肩锁关节骨赘高度与肩关节功能评分呈负相关,最短肩肱间距与肩关节功能评分呈正相关。应用各MRI定量参数联合诊断SIS的AUC为0.758、0.885、0.906。结论MRI检查结果可清晰显示SIS患者肩关节病理变化,其定量参数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 董大维; 郭靖; 管海生; 王洪光; 李廷
    • 摘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是肩关节病变中较为常见的疾患,对其整体了解仍有所不足。多年来,多种假设提出来描述肩峰下撞击征的发病机制,但尚未找到明确的解释。近年来,否认撞击存在的内源性机制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多个不同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体格检查特异性较低,多个随机对照实验显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外科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结果相比并没有更好的效果,而国内目前普遍采取肩峰下成形术/减压术,由于肩袖损伤程度与疼痛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治疗上更应针对关节内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因此需要对"撞击"理论进行新的定义,进而改变对SAIS的治疗观念,从手术治疗到保守治疗的改变。
    • 姚新阳; 梁丛锋; 倪卫平; 朱峰; 史朝红; 吴涛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的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介入治疗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介入治疗组(n=44)和常规治疗组(n=38),介入治疗组在超声引导下于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 ml+0.9%氯化钠注射液2 ml+2%利多卡因2 ml,常规治疗组仅接受常规物理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评估其疼痛评分(NRS)、无痛下肩关节外展关节活动度(ROM)和冈上肌抗阻力试验阳性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RS评分、无痛下肩关节外展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5,t=5.23,P均>0.05)。介入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2周、4周,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无痛下肩关节外展ROM大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5.88、-6.67,t分别=10.22、13.26,P均<0.05),冈上肌抗阻力试验阳性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7.09、41.26,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功能。
    • 周亮; 周中原; 孔谦; 代雪宁; 段国庆
    • 摘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SIS)是导致肩关节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临床症状与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骨性关节炎、肩关节不稳等疾病类似,故在临床上较难鉴别,且SIS通常伴有肩袖的损伤,若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疗,会产生逐渐加重并产生慢性的肩袖损伤。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影像学的发展,临床上对于SIS的诊断与治疗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本文将对SIS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做一综述,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 孙坡; 张瀚元; 郭瑞鹏; 李博; 徐斌
    • 摘要: 目的量化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程度并探究其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接受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术前肩关节核磁共振成像(MRI)(实验组)和40例健康肩关节MRI(对照组)进行量化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程度分析(包括角α、β、γ、Δ、ε、ζ)。并对比各个量化指标在各组及组中的相关性及差异性,讨论其对于SAIS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相关角α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肩峰下垂及倾斜相关角β、γ、Δ、ε、ζ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β、γ、Δ、ε、ζ单个指标ROC结果曲线下方的区域分别为0.677、0.864、0.707、0.848、0.886,角β和角ζ联合ROC曲线下方的区域为0.906,诊断性能优异。结论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相关角度对SAIS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对于确定的量化指标角γ、ε、ζ对于SAIS具有显著性的诊断意义,而角β与ζ两者的联合诊断性能表现更加优异。
    • 董大维; 郭靖; 管海生; 王洪光; 李廷
    • 摘要: 目的评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和肩峰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与肩峰最大截面积的相关性进行MRI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SIS患者MRI检查,搜集测量肩峰截面积(APA)数据与10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测量肩峰骨质缘的最大截面积,分析其与SIS的相关性。结果男性对照组APA平均值为(161.62±26.55)mm^(2),男性SIS患者(248.25±47.69)mm^(2),SIS患者APA更大(P<0.001);女性对照组APA平均值(132.70±28.25)mm^(2),女性SIS患者(192.70±43.82)mm^(2),女性SIS患者亦存在更大面积的APA(P<0.001);APA致肩袖撕裂最佳cut-off值:男性组202.18mm^(2),敏感度87.88%,特异性96.77%,AUC值0.953;女性组最佳cut-off值148.18mm^(2),敏感度88.89%,特异性80.00%,AUC值0.893。结论APA是一项敏感的评估SIS的参数,更大面积的APA与SIS明显相关,有助于临床诊断SIS。
    • 王纪鹏; 郑园园; 白岩
    • 摘要: 目的:分析与探讨肩峰角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8月—2022年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因肩关节痛就诊并经临床和关节镜证实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患者,另选取60名肩关节正常志愿者,均行MRI检查,由两名主治以上影像医师共同测量肩峰角,并观察有无肩峰骨赘形成及具体部位,并对肩峰角做ROC曲线得其最佳临界值及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肩峰角大小对SIS诊断有统计学意义,当肩峰角大于7.1°,诊断为SIS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2.5%、83.3%。肩峰骨赘多发生在肩峰外下缘。结论:从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探讨肩峰角过大产生SIS的机制,得到肩峰角与SIS关系密切。
    • 沈龙
    •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1.5T核磁共振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检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当前的疾病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的62例SIS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给予患者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结果:磁共振总检出率高于CT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Ⅱ型检查中,磁共振成像MRI检出率高于MSCT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发现,有15例患者观察到肩峰下间隙狭窄、有9例观察到肱二头肌及冈上肌肌腱出现不同程度的钙化、有28例患者观察到肩峰下及肩锁关节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磁共振检查发现,22例患者肩峰下滑囊观察到增厚、积液的情况,18例患者观察到肩袖出现不同程度损伤,17例患者观察到关节盂唇存在不同程度的撕裂、损伤,24例患者显示Ⅱ型肩峰,36例患者可观察到肩关节囊内存在积液。结论:SIS应用1.5T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检出率高,特别是能够清晰地反应患者肌肉组织损伤及病变,有利于为患者后期的治疗提供参考,值得推荐应用。
    • 薛超; 史卓; 马云瑶
    • 摘要: 目的观察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500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疑似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最终将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360例患者设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组,其余未确诊的1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MSCT、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检出率;比较两组患者的MSCT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检查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和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组患者MSCT的层距、层厚、间距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检查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3.06%、88.00%,特异度为75.00%,明显高于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和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和MSCT相比,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检查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有更高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