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3384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结直肠肛门外科、腹腔镜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五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第三届胃肠肿瘤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第二届学术会议、第一届北京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等;肠系膜下动脉的相关文献由762位作者贡献,包括杜燕夫、渠浩、李敏哲等。

肠系膜下动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3384 占比:99.80%

总计:113606篇

肠系膜下动脉—发文趋势图

肠系膜下动脉

-研究学者

  • 杜燕夫
  • 渠浩
  • 李敏哲
  • 张峪东
  • 沈荐
  • 谢德红
  • 陈定章
  • 丁自海
  • 刘学明
  • 周晓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海华; 李迎春; 王小冬; 韩宁; 潘琳琳; 于晨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保留LCA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直肠癌患者130例,根据术前是否利用MSCTA技术进行IMA成像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评价MSCTA技术在保留LCA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LCA保留成功率观察组83.3%,对照组14.3%;平均手术时间观察组为109.2±13.24 min,对照组为141.5±17.56 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为10.5±8.67 ml,对照组为24.3±15.21 ml;术后排气时间观察组平均为33.8±9.95 h,对照组平均为41.0±17.14 h;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平均为9.3±1.42 d,对照组平均为13.2±4.38 d;观察组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7%,对照组为5.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前应用MSCTA技术进行IMA三维成像,便于术前准确评估IMA的分型及解剖定位,减少术中LCA损伤及出血,提高LCA保留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且降低了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 陈日龙; 唐云昊; 张剑波; 李潼; 朱鹏
    • 摘要: 直肠癌作为常见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生率逐年增加,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式,因此规范而有效的手术治疗是直肠癌治疗的关键,手术中对肠系膜下动脉的处理是低位直肠癌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其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直肠癌根治术已被广大外科医师接受,但根据目前研究显示其是否降低吻合口并发症,能否确保肿瘤疗效及其中的内在原因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拟对目前保留左结肠直肠癌根治术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术式的规范及认识。
    • 岳东亚
    • 摘要: 目的基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动脉(IMA)的不同处理方式,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术后短期疗效。方法选取永煤集团总医院普外科于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开展的腹腔镜直肠癌病例141例,分为观察组(保留LCA)70例和对照组(不保留LCA)71例。记录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评价指标,利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6.73±12.22)min和(116.62±16.1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7.21±19.13)mL和(47.42±20.02)mL;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2.94±0.35)枚和(12.77±0.26)枚;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量,观察组(5.11±1.24)枚,对照组(5.15±1.37)枚;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6.19±11.06)h和(49.36±10.42)h;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65.87±9.26)h和(69.35±10.09)h,术后吻合口瘘发生两组分别为2例和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保留LCA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具有安全性及可操作性,在围手术期安全性及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
    • 周仕海; 陈宏; 雒洪志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保留左结肠动脉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组]75例,对照组(不保留LCA组)10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早,术后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保留左结肠动脉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好,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推广。
    • 张建军; 张志强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中不保留肠系膜下动脉(IMA)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按照术中是否保留IMA将贵溪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1例行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1)。对照组行术中保留IMA,观察组行IMA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复发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切除肠管长度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清扫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5.88%)与对照组(10.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84%)与对照组(12.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中不保留IMA可通过简化手术步骤,避免术中意外损伤,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张建锋; 武雪亮; 马洪庆; 胡旭华; 于滨; 王贵英
    • 摘要: 患者,女性,53岁,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 d”于2020年7月6日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患者有“心房颤动”病史2年余,未予规范治疗,其余无特殊。入院查体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腹部稍膨隆,左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1次/min;直肠指诊无异常。患者查立位腹平片提示肠梗阻;腹部CT示符合肠梗阻表现,肠道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血清D-二聚体检测值为460μg/L。患者的初步诊断为:①肠梗阻;②心律失常,心房颤动。
    • 张原; 石朝海; 张登潇; 崔奇; 翟少博; 陈泉
    • 摘要: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常见的动脉扩张性疾病。在解剖学允许的情况下,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已成为AAA开放手术的替代方法[1,2]。临床RCT研究证实,EVAR术后的短期死亡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3-7]。但是,EVAR导致的内漏问题也不可忽视[8]。其中,由于近端(Ⅰa型)或远端(Ⅰb型)密封不完全而发生Ⅰ型内漏,可能是由于器材选择不当、支架锚定不正确或疾病进展所致[9,10]。Ⅱ型内漏是由于通过侧支如腰动脉(lumbar artery,LA)、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副肾动脉(accessory renal artery,ARA)血液逆行性反流到动脉瘤腔内,导致动脉瘤腔并不能完全隔绝在血液循环之外[11,12]。此外,Ⅲ型内漏是各种支架组件移位的结果;Ⅳ型内漏是由于支架材料的孔隙率增加而出现;Ⅴ型内漏则是无法归类于其他任何类别的内漏类型[13]。
    • 李来元; 杜斌斌
    • 摘要: 背景:直肠癌手术中,关于肠系膜下动脉(IMA)高位结扎(HL)和低位结扎(LL)在血流灌注和吻合口漏方面的优劣势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吲哚菁绿(ICG)红外荧光成像已被用于评估结直肠手术的血流灌注状态。目的:通过ICG红外荧光成像定量评价,比较HL与LL血流灌注状态的变化。方法:乙状结肠癌或直肠癌患者被随机分为HL组或LL组。在IMA结扎前后注射ICG,并通过图像分析程序(HSL video©)测量感兴趣区域(ROI)值。结果:2020年2月至7月共入组22例患者,每组各11例。除白蛋白水平和心脏射血分数外,两组的基本人口学特征相似。两组F_max(最大荧光强度与基线荧光强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L组T_max(第一次荧光出现至最大强度所需的时间)明显长于LL组,Slope_max(Slope_max=F_max/T_max)明显小于LL组。吻合口漏与新辅助放化疗和F_max显著相关。结论:IMA结扎后,HL组T_max明显延长,Slope_max明显减小。然而,血流灌注强度(F_max)并未因IMA结扎水平而改变。
    • 任宇峰; 张海波; 田健; 杜海军; 孙鹏
    • 摘要: 目的 比较腹腔镜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左侧为界D3根治术治疗右半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3例右半肠癌患者病例资料,将SMA左侧作为术中淋巴结清扫内侧界线的40例患者纳入SMA组,将SMV左侧作为术中淋巴结清扫内侧界线的43例患者纳入SMV组.采用SPSS 25.0软件包处理数据,手术相关指标、淋巴清除情况等计量资料以((x)±s)描述,行独立t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P0.05);SMA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放置时间、平均阳性淋巴结数量、平均淋巴结清扫总数均比SMV组长/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SMV组高(42.5%vs.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以SMV左侧为界,腹腔镜SMA左侧为界右半肠癌D3根治术可对病灶进行更加彻底的清扫,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临床选择需谨慎.
    • 薛亚斌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低位直肠癌前切术(Dixon)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肠系膜下动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的高位结扎组(73例)与保留左侧结肠动脉的低位结扎组(5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低位结扎组手术时间较高位结扎组长,术后住院天数较高位结扎组短,游离脾区例数较高位结扎组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总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肠梗阻、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位结扎组患者在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缺血性肠炎的发生率较高位结扎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低位直肠癌前切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安全可行,可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缺血性肠炎的发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