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球蛋白重链

肌球蛋白重链

肌球蛋白重链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13678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体育科技文献通报、体育科学、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2012年全国咽喉器官疾病暨小儿耳鼻咽喉专题学术会议、2011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骨骼肌”学术研讨会等;肌球蛋白重链的相关文献由71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继征、惠汝太、陈金水等。

肌球蛋白重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3678 占比:99.82%

总计:113879篇

肌球蛋白重链—发文趋势图

肌球蛋白重链

-研究学者

  • 王继征
  • 惠汝太
  • 陈金水
  • 吴天敏
  • 宋雷
  • 王华军
  • 王瑞元
  • 邹玉宝
  • 陈小明
  • 刘文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业军; 张德权; 侯成立; 摆玉蔷; 任驰; 王旭; 李欣
    • 摘要: 【目的】研究肌球蛋白重链和肌动蛋白磷酸化对其乙酰化水平、肌动球蛋白解离及ATP酶活性的影响,为通过调控磷酸化水平改善肉品嫩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羊背最长肌为材料制备肌肉匀浆液,采用碱性磷酸酶抑制剂(抑制去磷酸化)和蛋白激酶抑制剂(抑制磷酸化)调控其磷酸化水平,在4°C分别孵育0、0.5、4、12、24、48和72 h,利用SDS-PAGE电泳和荧光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ATP酶活性测定试剂盒分析蛋白质磷酸化水平、乙酰化水平、肌动球蛋白解离程度和ATP酶活性随孵育时间的变化;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肌球蛋白重链和肌动蛋白磷酸化对肌动球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碱性磷酸酶抑制剂处理组中肌球蛋白重链磷酸化水平在孵育4、12和72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蛋白激酶抑制处理组(P<0.05),肌动蛋白磷酸化水平在孵育4、12、24、48和72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蛋白激酶抑制处理组(P<0.05),表明肌球蛋白重链和肌动蛋白发生去磷酸化反应被碱性磷酸酶抑制剂所抑制。碱性磷酸酶抑制剂处理组中肌动蛋白乙酰化水平在孵育4、12、24、48和72 h时显著低于蛋白激酶抑制组(P<0.05),肌球蛋白重链乙酰化水平呈无规律变化,表明肌动蛋白磷酸化抑制其乙酰化,肌球蛋白重链磷酸化对其乙酰化影响无明显规律。分子动力学结果表明,肌球蛋白重链第2、3、54位丝氨酸等位点和肌动蛋白第54位丝氨酸、第55位酪氨酸等位点磷酸化增加了肌动球蛋白结构的总能量、势能和动能,降低了键能,导致肌动球蛋白结构变得不稳定。在0—72 h孵育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抑制剂处理组的肌动球蛋白解离程度始终高于蛋白激酶抑制处理组,ATP酶活性低于蛋白激酶抑制处理组(P<0.05),表明肌球蛋白重链和肌动蛋白磷酸化促进肌动球蛋白解离。【结论】肌球蛋白重链磷酸化直接促进肌动球蛋白解离,肌动蛋白磷酸化通过抑制其自身乙酰化促进肌动球蛋白解离。
    • 赵婷; 郭欣雨; 郑雨林; 谭戈; 李偲; 张若男; 吴艳; 唐俊明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雌激素对骨骼肌成肌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培养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分别给予17β-雌二醇(E2)10^(-9)、10^(-8)、10^(-7)、10^(-6) mol/L及E210^(-8) mol/L+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处理。Western印迹检测成肌细胞中ERα和ERβ表达情况;分别培养1、2、3、4、5 d,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培养48 h后,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给予4%马血清(HS)诱导分化培养4 d,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肌管形成,通过免疫荧光化学法和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中肌球蛋白重链(MYHC)及肌细胞生成蛋白(MyoG)基因的表达。结果随着E2浓度升高ERα表达也随之升高,当E2浓度为10-6 mol/L时,其表达量达最高值(P10-8 mol/L时,随着E2浓度升高,细胞迁移数逐渐下降,而给予E2受体拮抗剂ICI182,780处理后,迁移细胞数再次升高,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显著低于10-8 mol/L E2组(P10-8 mol/L时MYHC表达及肌管形成数目均随着E2浓度升高而增多,但当E2浓度>10-8 mol/L时,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给予E2受体拮抗剂ICI182,780处理后,肌管形成数目均显著低于10-9 mol/L E2组(P10-8 mol/L时,却均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10-8 mol/L组MYHC和MyoG的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E2受体拮抗剂ICI182,780处理后,MyoG及MYHC水平均显著低于10-8 mol/L E2组(P<0.05)。结论E2能促进成肌细胞增值、分化及其肌管形成,其机制可能与ERα和ERβ表达变化及分化相关基因MyoG的表达有关。
    • 周力; 王志有; 杨葆春; 侯生珍; 张峰硕; 桂林生
    • 摘要: 为探讨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饲粮对青海黑藏羊体尺指数、肌纤维类型组成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40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10.28±0.43)kg]的2月龄黑藏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分别饲喂NDF为26.33%(L组)和46.14%(H组)的饲粮。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ATP酶(ATPase)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对黑藏羊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特性、肌球蛋白重链(MyHCs)基因表达量及肉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H组体躯指数显著小于L组(P<0.05)。2)H组Ⅱa型肌纤维数量比例显著大于L组(P<0.05),H组Ⅰ型和Ⅱa型肌纤维面积比例亦大于L组(P<0.05)。3)L组MyHC Ⅰ和MyHC Ⅱa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小于H组(P<0.05),而MyHC Ⅱb和MyHC Ⅱx基因的mRNA表达量则相反(P<0.05)。4)相较于L组,H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均提高,丙二醛(MDA)含量下降,其中二者总抗氧化能力差异显著(P<0.05)。5)L组剪切力显著大于H组(P<0.05),而红度(a*)则相反(P<0.05)。综上,与低水平NDF饲粮相比,高水平NDF饲粮条件下黑藏羊可有效减少酵解型肌纤维数量比例,并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肉品质。
    • 李偲; 赵婷; 谭戈; 郑雨林; 张若男; 吴艳; 唐俊明
    • 摘要: 背景:骨骼肌损伤后,骨骼肌成肌细胞分化融合形成多核肌管和肌纤维完成肌损伤修复,但该过程修复缓慢且不完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可以刺激多种组织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在各种损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对骨骼肌成肌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培养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C2C12细胞),分别给予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 0,5,10,20,40μg/L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伊马替尼处理.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C2C12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情况;分别培养1,2,3,4,5 d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给予诱导分化培养4 d,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肌管的形成情况,通过免疫荧光化学法和Western-blot法观察各组肌管中肌球蛋白重链及MyoG基因的表达情况;培养48 h后,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免疫荧光化学及Western-blot均提示C2C12细胞中可检测到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半定量后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质量浓度组间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 0μg/L组)比较,不同质量浓度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组C2C12细胞增殖无明显改变;③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处理组肌球蛋白重链阳性细胞数增多,计数平均每个显微镜视野下肌管形成数目提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质量浓度为40μg/L时成熟肌管形成数目最多,达(27.00±0.76)个/视野,且该组中MyoG表达数量增多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Transwell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不同质量浓度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组C2C12细胞的迁移数量均增加,其中以40μg/L组迁移数目最高达144.00±13.03(P<0.05);⑤提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能够促进C2C12细胞迁移、分化及其肌管形成,且促分化机制与其增强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结合、从而提高分化相关基因MyoG的表达有关.
    • 李偲; 赵婷; 谭戈; 郑雨林; 张若男; 吴艳; 唐俊明
    • 摘要: 背景:骨骼肌损伤后,骨骼肌成肌细胞分化融合形成多核肌管和肌纤维完成肌损伤修复,但该过程修复缓慢且不完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可以刺激多种组织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在各种损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对骨骼肌成肌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培养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C2C12细胞),分别给予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 0,5,10,20,40μg/L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伊马替尼处理。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C2C12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情况;分别培养1,2,3,4,5 d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给予诱导分化培养4 d,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肌管的形成情况,通过免疫荧光化学法和Western-blot法观察各组肌管中肌球蛋白重链及MyoG基因的表达情况;培养48 h后,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免疫荧光化学及Western-blot均提示C2C12细胞中可检测到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半定量后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质量浓度组间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 0μg/L组)比较,不同质量浓度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组C2C12细胞增殖无明显改变;③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处理组肌球蛋白重链阳性细胞数增多,计数平均每个显微镜视野下肌管形成数目提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质量浓度为40μg/L时成熟肌管形成数目最多,达(27.00±0.76)个/视野,且该组中MyoG表达数量增多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Transwell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不同质量浓度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组C2C12细胞的迁移数量均增加,其中以40μg/L组迁移数目最高达144.00±13.03(P<0.05);⑤提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能够促进C2C12细胞迁移、分化及其肌管形成,且促分化机制与其增强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结合、从而提高分化相关基因MyoG的表达有关。
    • 周力; 姚有莉; 李蒋伟; 马博妍; 高占红; 桂林生
    • 摘要: [目的]研究幼龄和成年牦牛肌肉抗氧化能力和肌纤维组织学特性.[方法]以自然放牧条件下3月龄幼龄和3岁龄成年牦牛(♂)背最长肌作为试验材料,利用双抗体夹心法、ATP酶染色法和PCR技术进行测定.[结果]①成年牛背最长肌Ⅰ型、ⅡA型和ⅡB型肌纤维直径、横切面积均高于犊牛,但ⅡB型肌纤维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而犊牛背最长肌Ⅰ型、ⅡA型和ⅡB型肌纤维密度则显著高于成年牛(P0.05).[结论]3岁龄牦牛与3月龄牦牛相比,降低了氧化性肌纤维类型,影响其肉品质,同时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著.
    • 王庆尧; 祁琳; 陆敏杰; 张禅那; 王继征; 赵鹏
    • 摘要: 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携带MYH 7基因与MYBPC 3基因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组织差异表达蛋白,探讨HCM患者临床表型差异的可能原因。方法选取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治疗的HCM患者,其中携带MYH 7基因突变者33例(MYH7组),携带MYBPC 3基因突变者30例(MYBPC3组)。对手术中切除的心肌组织样本提取总蛋白,通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差异表达蛋白。随后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STRING蛋白相互作用分析。结果HCM患者心肌组织中共鉴定出3723种蛋白,其中39种蛋白在两组患者之间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与MYH7组相比,MYBPC3组中ATP合酶F(0)复合体C1亚基(ATP5G1)等15种蛋白质表达量上调,24种蛋白质表达量下调。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的生物学过程为膜脂分布的调节过程、细胞免疫反应过程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仅Ⅺ型胶原α1链(COL11A1)等4种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蛋白质消化和吸收通路、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STRIN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较弱。结论携带MYH 7和MYBPC 3基因突变的HCM患者间表达水平发生显著改变的蛋白数量较少,蛋白质表达谱差异较小;ATP5G1和COL11A1蛋白可能与两者不同临床表型有关。
    • 王庆尧; 祁琳; 陆敏杰; 张禅那; 王继征; 赵鹏
    • 摘要: 目的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携带MYH 7基因与MYBPC3基因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组织差异表达蛋白,探讨HCM患者临床表型差异的可能原因.方法 选取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治疗的HCM患者,其中携带MYH7基因突变者33例(MYH7组),携带MYBPC3基因突变者30例(MYBPC3组).对手术中切除的心肌组织样本提取总蛋白,通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差异表达蛋白.随后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STRING蛋白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HCM患者心肌组织中共鉴定出3723种蛋白,其中39种蛋白在两组患者之间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与MYH7组相比,MYBPC3组中ATP合酶F(0)复合体C1亚基(ATP5G1)等15种蛋白质表达量上调,24种蛋白质表达量下调.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的生物学过程为膜脂分布的调节过程、细胞免疫反应过程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仅Ⅺ型胶原α1链(COL11A1)等4种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蛋白质消化和吸收通路、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STRIN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较弱.结论 携带MYH 7和MYBPC3基因突变的HCM患者间表达水平发生显著改变的蛋白数量较少,蛋白质表达谱差异较小;ATP5G1和COL11A1蛋白可能与两者不同临床表型有关.
    • 周冬青; 白玉兴
    • 摘要: 目的 研究偏颌大鼠与正常成年大鼠左右侧嚼肌浅层细胞肌球蛋白重链Ⅱ型蛋白及快肌肌钙蛋白T3表达量的差异.方法 青春期(35天)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1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配戴引导下颌左偏的矫治器形成功能性偏颌,对照组不配戴.实验组大鼠左侧嚼肌浅层为实验A组,右侧为实验B组.大鼠成年时(120天)处死.取实验A、B组及对照组大鼠嚼肌浅层细胞,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肌球蛋白重链Ⅱ型蛋白和快肌肌钙蛋白T3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实验A组肌球蛋白重链Ⅱ型蛋白和快肌肌钙蛋白T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B组肌球蛋白重链Ⅱ型蛋白和快肌肌钙蛋白T3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A组肌球蛋白重链Ⅱ型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实验B组(P<0.05);实验A组和B组的快肌肌钙蛋白T3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鼠左右侧嚼肌浅层细胞的收缩力差异和偏颌相关.
    • 钟圣涵; 杜建霖; 王姚; 陈维; 韦江军; 方庆华; 龙湘林; 何嘉程; 邓松柏; 佘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6) p.Gly743Arg和p.Glu1389Lys双突变与心脏表型的关系.方法 从2015至2020年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52例无血缘关系的左心室肥厚(LVH)患者中筛选出携带MYH6基因p.Gly743Arg和p.Glu1389Lys双突变患者.二代全外显子测序检测技术对患者外周血进行基因检测,并对其家系成员基因组DNA进行Sanger测序验证.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MRI)辅助检查手段,对患者心脏表型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52例无血缘关系的LVH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其中1例(1.9%) MYH6基因p.Gly743Arg和p.Glu1389Lys双突变(先证者).先证者母系成员中2位携带p.Glu1389Lys突变,但无明显临床表型;其父系成员中2位携带p.Gly743Arg突变,且有明显心动过缓临床表型,但无LVH.先证者男性,发病年龄21岁,表现为LVH伴窦性心动过缓,治疗前CTA未见冠状动脉狭窄,MRI提示左室舒张期末内径为58 mm.经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治疗后,心电图提示心率明显增加(从43次/min增加到72次/min),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舒张期末内径明显缩小(从60 mm缩小到49 mm).结论 MYH6基因p.Glu1389Lys突变可以不表现为心脏疾病表型;MYH6基因p.Gly743Arg突变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但无LVH表型;而MYH6基因p.Gly743Arg和p.Glu 1389Lys双突变致心脏疾病表型较明显,青少年时期可出现无症状性LVH和窦性心动过缓表现,但经ARNI治疗可短期内逆转LVH表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