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临床表型

临床表型

临床表型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2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1篇、会议论文71篇、专利文献29101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心肺血管病杂志、临床儿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201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2014北京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论坛等;临床表型的相关文献由1597位作者贡献,包括盛迅伦、张成、李海波等。

临床表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1 占比:1.16%

会议论文>

论文:71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9101 占比:98.60%

总计:29513篇

临床表型—发文趋势图

临床表型

-研究学者

  • 盛迅伦
  • 张成
  • 李海波
  • 王明山
  • 凌丹
  • 吴晔
  • 姜玉武
  • 孙军伟
  • 宋昕
  • 容维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琼; 高晓东; 谭恩丽
    • 摘要: 目的从临床表型与中医体质分型角度研究易感体质及疾病变化规律,为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2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体质,分析性别、吸烟指数、并发症等因素对中医体质的影响。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表型与中医体质有显著相关性。慢支为主的频繁急性加重表型(D型)与阴虚质关系密切,肺气肿为主的频繁急性加重表型(C型)与痰湿质关系密切,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A型)与阳虚质关系密切,哮喘慢阻肺重叠表型(B型)与特禀质关系密切。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体质偏颇,以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为主。
    • 何萍萍; 张郁青; 周宇; 梁晴; 陶琴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南京市江宁区两个汉族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DCM)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筛查,探讨家族性DCM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2个患有家族性DCM的汉族家系的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询问病史、家族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及3.0T心脏磁共振。同时为先证者及每个家系成员抽取5mL外周血,应用芯片捕获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基因的突变情况,初步确定突变位点,对高通量测序中出现的疑似致病位点,均通过一代测序验证以最终确定突变位点。并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定期门诊和电话随访。另选取性别、年龄、种族与上述家系成员相匹配的健康人群120名作为对照。结果:其中一个家系(家系1)的先证者携带SCN5A-E6、TTN-E54、TTN-E43、TTN-E275两种基因的四种变异,3种预测软件预测这4种突变均为有害突变,而其弟弟、弟弟的儿子及孙女则均携带SCN5A-E6基因变异,且先证者及弟弟、弟弟的儿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另一个家系(家系2)的先证者携带TTN-E288、DSP-E2两种基因的变异,3种预测软件预测这2种突变均为有害突变,而其父亲和儿子均携带TTN-E288基因的变异。两个家系的其余家系成员及120例健康对照人群均未检出上述基因变异位点。结论:两个家系中发现的基因突变位点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相关报道,其可能与我国汉族家族性DCM发病有关,且携带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患者可能呈现相似的临床表型,携带多致病基因的患者临床症状较重,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沈越利; 崔怀中; 荀运浩
    • 摘要: 随着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的研发,基因检测方法迅速发展使疾病的诊断更加便捷,其中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为疾病的基因诊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慢性肝病是全球成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病因构成复杂且遗传决定因素未完全阐明。目前5%~10%的成人慢性肝病患者经常规临床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其相对常见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遗传代谢性肝病等[2]。不同的遗传因素导致了不明原因肝病广泛的疾病表型,从轻微的肝脏检查异常到急性肝衰竭。除了病理和影像两个传统工具,包括WES在内的基因检测技术日益受到关注,在肝病查因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结合不明原因肝病的诊断思路,就WES应用于成人不明原因肝病诊断的思路作一分析。
    • 王莉莉; 吴海瑛; 谢蓉蓉; 王凤云; 陈婷; 陈秀丽; 孙辉; 王晓艳; 张丹丹; 陈临琪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矮小症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0月因生长缓慢就诊的矮小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行矮小相关基因的全外显子测序,对发现的可能的染色体片段拷贝数变异者进一步完善基因芯片检查,比较基因检测阳性与阴性组之间临床表型差异。结果共纳入186例矮小症患儿,中位年龄7.3(5.1~9.1)岁,男103例、女83例。共检测出69例阳性结果,阳性检出率37.1%。其中54例通过全外显子基因测序诊断,15例通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诊断。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特殊面容和骨骼发育异常是儿童矮小症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发生的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全外显子测序是检测儿童矮小症遗传病因的有效技术手段,伴有特殊面容和/或骨骼发育异常的患儿更可能检测到遗传病因。
    • 齐磊; 齐莹莹; 尧玉恒
    • 摘要: 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非结构化文本形式提供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有效识别生物医学实体是提取非结构化文本中隐藏的生物医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结构化格式的前提。因此,生物命名实体识别(BioNER)任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基于人类表型本体(HPO)的表型识别也非常重要。目前,中英文领域都开发出了针对生物医学文献和电子病历来对其中的临床表型术语进行标准化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多基于源代码,不便于用户使用。文章希望把这些方法向临床医生或者科研工作者进行推广应用,从而推进中英文临床表型相关研究的发展。因此,文章开发出了一个Web系统,它可以通过网站对中英文电子病历中的临床表型进行标准化,并且可以基于用户的反馈交互来不斷扩充语料,以提升模型性能。
    • 阮小芹; 李杨; 郭虎
    • 摘要: 目的探讨PAFAH1B1基因突变致光滑脑(LIS)的临床表型及与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例PAFAH1B1基因突变致LI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PAFAH1B1基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均以癫痫发作入院,其中女性患儿为50d龄、男性患儿为6个月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脑电图检查均有癫痫波样改变,头颅MRI分别提示巨脑回畸形、无脑回-巨脑回畸形。基因检测发现,女性患儿的PAFAH1B1基因存在c.430C>T杂合突变(p.R144X),患儿父母未见该基因位点突变;男性患儿的PAFAH1B1基因存在loss1(EXON:2-11)/44 K缺失突变,其父母未见突变;2例突变位点均未见报道且均为致病性突变。结论 PAFAH1B1基因突变可以导致LIS,常伴有癫痫,头颅影像学表现为巨脑回畸形、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本研究发现了 2个新的致LIS的PAFAH1B1基因的基因型突变,丰富了 LIS遗传学数据库。
    • 雷诚; 王荣春; 杨丹晖; 郭婷; 罗红
    • 摘要: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PCD)是一种以气道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运动型纤毛病。PCD的患病率为1:10000~1:20000。在儿童中与呼吸道相关的主要表现有咳嗽、咳痰、慢性鼻炎、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在成人中主要表现为慢性鼻窦炎、支气管扩张症和不孕不育。在某些基因突变的PCD患者中大约50%伴有内脏反位,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也较高。基因突变导致呼吸道与其他器官的运动型纤毛发生不同严重程度的结构或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发展成一系列异质性的临床表现,对PCD的早期识别和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综合使用不同的疾病筛查工具,理解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及相关机制有利于PCD患者的早期诊治。
    • 潘瑞英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国Menkes病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方法回顾性分析Menkes病一家系,并复习国内文献报道的40例Menkes病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结果 Menkes病临床表型:男性100%,运动发育落后100%,头发异常表型(稀疏,卷曲)100%,皮肤白皙和惊厥发作92.7%(38/41),平均惊厥发生年龄(3.25±1.43)个月,平均死亡年龄(15.0±12.1)个月。血清铜或铜蓝蛋白降低100%。基因型:ATP7A突变类型包括大片段缺失、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结论中国Menkes病临床表型具有明显的特征性,临床一致性高,基因型为多种突变类型,推荐全外显子的二代高通量测序加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为基因检测方法。
    • 摘要: 新近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新发肿瘤患者约457万例,其中家族遗传性肿瘤约5%~10%。家族遗传性肿瘤具有发病早、多原发病灶、家族聚集等特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型、诊疗策略及家系管理不同于散发性肿瘤。目前,国内尚缺乏关于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的共识及指南。基于此,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临床一线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主要涵盖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胃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7个部分,连载刊出。
    • 林小庆; 龚望球; 张静; 高霞; 邓会英; 杨华彬
    •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儿童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肾脏病理Lee氏分级与其临床特征的可能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肾内科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6例IgAN患儿的临床及肾脏病理Lee氏分级数据。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的66例IgAN患儿中,男44例(66.7%),女22例(33.3%),男女比例2∶1,年龄(7.7±2.6)岁。66例IgAN患儿临床表现以血尿合并蛋白尿为主(49例),其次为孤立性血尿(16例),孤立性蛋白尿(1例);10例(15.2%)IgAN患儿有肾脏病家族史。肾脏病理以Lee氏Ⅲ级最常见,共39例(59.1%),其次为Ⅱ级17例(25.7%),Ⅳ级5例(7.6%),Ⅰ级3例(4.5%),Ⅴ级2例(3.0%)。不同Lee氏分级的患儿24 h尿蛋白定量(24 h-UP)、尿蛋白比尿肌酐、血清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GF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ee氏分级与患儿的24 h-UP、尿蛋白比尿肌酐、血肌酐、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值间呈正相关(均P<0.05),与GFR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尿合并蛋白尿是本次研究儿童IgAN最普遍的临床特征,Lee氏分级以Ⅲ级为主,患儿蛋白尿水平、肾功能指标与Lee氏分级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