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聂华苓

聂华苓

聂华苓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名人传记:上半月、华文文学、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聂华苓的相关文献由180位作者贡献,包括聂华苓、邓如冰、陶德宗等。

聂华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100.00%

总计:186篇

聂华苓—发文趋势图

聂华苓

-研究学者

  • 聂华苓
  • 邓如冰
  • 陶德宗
  • 曹津源
  • 朱航满
  • 江合友
  • 田莉
  • 董福升
  • 陈学芬
  • 冯静静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莉
    • 摘要: 《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呈现了突围、反叛、融合的嬗变主题,反映了聂华苓不同时期的创作心境,是深入探索作家精神世界和小说美学的关键锁钥。《失去的金铃子》中,主体通过突围行动找寻身体自由,映射了六十年代初期作家的孤绝与奋战心境;《桑青与桃红》中,桑青通过反叛求索身体与精神的双向自由,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流亡命运的典型代表;《千山外,水长流》中,莲儿融合中西文化探寻个体、家国、世界自由精神的实现路径,表现了20世纪80年代作家对自由世界的美好希冀。突围—反叛—融合是聂华苓长篇小说自由主题的发展,体现了从探寻肉身自由至精神自由、自由中国至世界自由的嬗变,形象反映了作家精神史和理想观的成熟,显示了对自由世界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寻。
    • 田莉; 李诠林
    • 摘要: 家庭叙事是聂华苓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具鲜明的审美形态和丰厚的主旨意蕴。在叙事结构层面,创伤背景下的“禁令”“契约”“追忆和呈现”型混合样态,形象展现了表层叙述结构和深层叙述结构。在叙事话语层面,经验自我、叙述自我、中立型全知视角等的运用,有利于形成适中的情感联系、审美距离等叙事效果,自由直接引语流畅自如、真实生动,在加快叙事节奏的同时也增加了文本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聂华苓的家庭叙事与家庭生活密不可分,是对家族境遇和情感取向采取的合适叙事手段。通过对家庭叙事的多样建构、家庭文化的记忆书写,作家不仅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的追寻,也对集体的流亡与归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 谢攀
    • 摘要: 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斯诺编译《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以来,英语世界的汉学家、翻译家、华裔学者、作家等开始编译各种类型和题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选集:有整体性的,如刘绍铭和葛浩文编选的《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有专门译介小说、诗歌、散文等的.
    • 陈学芬
    • 摘要: 台湾地区留美文学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留学生文学"发展至今,创作主题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着力于表现族际冲突主题到后来的族群融合主题。族际冲突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种族偏见和歧视、文化冲突、利益冲突、认同问题等。族群融合既有异性间的族际交往、通婚,也有同性恋者的跨族际交往。创作主题的变化不仅是时代、环境、历史现实的反映,也与作家的生活阅历、在美时间长短、身份认同等因素密切相关。
    • 尹新秋
    • 摘要: 以前只见过读者簇拥着名作家,而在香港浸会大学见到聂华苓,却是另一种场面:读者之外,一些名作家围在她身边,也在“众星捧月”。聂华苓是我们武汉人,当她2009年11月到香港浸会大学讲座时,我们武汉电视台一路跟拍她在校园的活动,约好专题采访,近距离走近了这位84岁老人。影响世界文坛的“计划”聂华苓一来,“爱荷华”就听人说得多了。
    • 俞巧珍
    • 摘要: 聂华苓:作家。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外文系,《自由中国》杂志文艺栏编辑,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创办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1925年1月11日,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1927年本年,弟弟聂汉仲出生。1929年本年,从俄租界搬到日租界大和街。入汉口市立六小。1930年本年,武汉事变后,桂系被国民党击溃,为躲避国民党特务抓捕,聂华苓一家避往上海。1931年本年,随父母避难北平。1932年本年,弟弟聂季阳出生。1933年本年,妹妹聂华蓉出生。
    • 李谷雨; 仝梦瑶; 徐冰彦
    • 摘要: 《千山外,水长流》是当代在美华文作家聂华苓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不同代际的中美人物的跨文化经历。其主要人物莲儿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努力搭建桥梁,最终增强了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并促成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聂华苓自身也秉持中国文化认同,并以自身的文化影响力促进了中美甚至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 邱毓贤
    • 摘要: 聂华苓的小说书写有较强的自传性.她将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融入笔下人物中,以此对抗个体漂泊的孤悲和历史变迁的虚无.从《失去的金铃子》中苓子与作者现实互涉的自由意志,到《桑青与桃红》中桑青精神破碎,再到《千山外,水长流》中莲儿在作者想象的异托邦内和解,主人公的主体精神发生了"自由—破碎—和解"的嬗变.通过探索这一过程,聂华苓真实的"三生影像"更清晰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 田莉; 李诠林
    • 摘要: 聂华苓对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学的友好交流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大陆对聂华苓的研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集中于文学活动与艺术特色,90年代出现了研究专集,21世纪以来对离散书写、女性意识、地域文化等皆有论述.相较之下,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对聂华苓研究进行历时性考察发现,成果丰硕的同时亦存在研究视野相对狭窄、个人史与民族史关系研究缺失、思想探源有待深入等问题.在此现状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合理展望,希望推动研究的稳步发展.
    • 张依珊
    • 摘要: 聂华苓的文学创作自短篇小说始,出现了许多"边缘人"形象。在聂华苓的短篇小说中,婚恋悲剧中的女性在边缘挣扎,新时代的老年人困于被亲人、社会忽略的寂寞,政治纷乱中的公务员展现边缘与中心的相互联系。"边缘人"形象与聂华苓个人经历息息相关,展现出作者聂华苓对旧式家庭的思考,漂泊人生的"疏离感",以及身份认同的迷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