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翅片管换热器

翅片管换热器

翅片管换热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4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46281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制冷技术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七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信息大会、2013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翅片管换热器的相关文献由838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国良、吴志刚、徐少春等。

翅片管换热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46281 占比:99.59%

总计:46470篇

翅片管换热器—发文趋势图

翅片管换热器

-研究学者

  • 丁国良
  • 吴志刚
  • 徐少春
  • 许学成
  • 谷波
  • 姜太郁
  • 李淦圭
  • 王秋旺
  • 马杰
  • 凌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鑫; 姚海清; 侯幸; 张文科; 崔玉萍
    • 摘要: 以大型空气源热泵内尺寸较大的翅片管换热器作为研究的蒸发器,在制冷剂分别采用R410A与R22时,分析了换热器迎风面风速分布的二维不均匀性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数学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而验证模型的准确合理性。在制冷剂按照三种不同流路进行布置时,比较了各种布置方式受风速不均匀性的影响程度,探讨了风速均匀性对蒸发器换热量的影响,并研究了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风速分布与对流换热系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将为大型空气源热泵冬季运行时蒸发器的性能变化提供理论指导。
    • 吴鹏展; 谷波; 曾炜杰
    • 摘要: 本文对方形组合式空调机组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的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和计算模型分析。将分布参数法(TTM)和创新的分排参数法(RDDM)拓展至方形组合式空调机组制热工况的实验数据处理中,分析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的换热性能,并与传统的ε-NTU法、集中参数法(LMTD)对比,4种方法计算的j因子和传热系数h偏差均在10%的范围内;基于分排参数模型,研究不同翅片形状、不同翅片间距、不同管径和不同翅片管排数下,传热因子j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j随Re的增加逐渐减小,Re从3000增至6020,j下降了25.6%。相同Re下,开窗翅片比波纹翅片的j大,并随着Re的增加两者之间的最大偏差从26.3%缩小为8.3%。j随翅片间距和管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管排数增加而降低,8排管时j急剧降低至约0.008。
    • 白韡; 曹昊敏; 燕子腾; 陈伟; 刘恒恒; 丁国良
    • 摘要: 空调器基本都采用翅片管换热器,包括管排结构规则和管排结构不规则2类型式。翅片管换热器仿真主要针对管排结构规则的换热器,缺少对管排结构不规则翅片管换热器的仿真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不规则管排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不规则管排换热器的通用描述方法;建立了翅片管换热器的通用分布参数模型和相应的求解算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与实验测试结果相比,选取的4种不同管排结构的换热器在额定制冷和额定制热工况下,换热器仿真预测的换热量和制冷剂压降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6%和4.0%,表明能够满足换热器设计的精度要求。
    • 黄楚; 谷波; 田镇; 沙宇雄
    • 摘要: 本文对筒型翅片管换热器的空气侧流动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现有换热模型提出了一种能够反映筒型翅片管换热器结构特点的集中参数形式的换热因子关联式.通过实验对比了筒型和普通型的换热因子,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现有换热模型对筒型翅片管换热器的预测误差较大,平均相对误差达到81.16%;对传统换热器预测较准,平均误差为7.53%;使用本文实验数据拟合后的新关联式对筒型换热器平均相对误差仅为8.86%,对传统换热器平均误差为8.80%,且误差分布均匀,大幅提高了关联式对筒型翅片管换热器的预测精度,也保持了对传统换热器的预测精度.
    • 刘忠宝; 韩君地; 郎辉伟
    • 摘要: 干燥剂涂层换热器(DCHE)是一种新开发的翅片管表面带有干燥剂涂层的换热器,它可以同时处理潜热和显热.为了获得更高的性能,高孔隙度的金属有机框架(MOF)被引入到设计中.本文通过水浴法成功合成MIL-101(Cr)材料,并对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测试、水蒸气吸脱附曲线、电镜扫描等系列物理表征.制作MIL-101 (Cr)涂层换热器(MCHE),搭建除湿性能测试实验平台,研究了有无冷却水、风速、再生温度、进口湿度对系统除湿效率、平均除湿量和除湿能效系数的影响,并与传统的硅胶除湿换热器(SCHE)性能做对比.结果 显示MCHE通入冷却水可以提高除湿性能;随着进口风速的增加,除湿换热器的平均除湿量降低比较明显;随着空气进口含湿量的增加,两种除湿换热器的除湿性能都呈上升趋势.MCHE的最佳再生温度为333K,硅胶涂层热交换器(SCHE)的最佳再生温度为343K.MIL-101 (Cr)除湿换热器在中高湿度环境下除湿性能相比传统硅胶换热器更加具有优势.
    • 刘逸; 陈培强; 徐莹; 孙颖
    • 摘要: 为解决在干、结霜工况下空气源热泵室外机因结霜引起的换热性能下降的问题,以翅片管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在模化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片型组合的翅片换热器结霜量、换热与阻力性能以及平均对流换热系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开孔后开缝的翅片组合方式较全开孔的结霜质量及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分别最高可提升9%、11%.较前开缝后开孔的相应参数的增幅分别为17.7%、18.37%.
    • 张浩; 侯泽飞; 李杏党; 樊超超; 晏刚; 褚雯霄; 王秋旺
    • 摘要: 对于空调器用翅片管换热器,制冷剂在蒸发/冷凝两种工况下的制冷剂侧压降特性差异较大,导致换热器蒸发模式下的最佳分路数远大于冷凝模式下的最佳分路数,而常规翅片管换热器无法实现制冷剂流路与运行工况之间的良好匹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气体旁通蒸发技术对不同负荷下房间空调器性能及APF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热模式下,当系统制热量为2~5 kW时,气体旁通蒸发系统的COP较原型机可提升2.5%~7.2%;制冷模式下,当系统制热量为1.5~4.5 kW时,气体旁通蒸发系统的COP较原型机提升了8.6%~3.5%;根据GB 21455—2019标准[1],应用气体旁通蒸发技术可使空调器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提升6.4%.
    • 苑云潇; 张良; 柳建华; 张嘉文; 刘旗
    • 摘要: 本文实验研究了两个具有不同翅片间距的平翅片管式换热器在低环境气压以及析湿工况下空气侧的传质特性,在环境气压为40~100 kPa,换热器入口空气风速为0.5~4 m/s,入口空气相对湿度为50%~90%,入口空气干球温度为27°C,水流速为1.65 m/s的实验工况下,分析了环境气压、换热器迎面风速、翅片间距及入口空气相对湿度对换热器空气侧传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气压环境下,迎面风速、翅片间距以及相对湿度对换热器空气侧传质因子的影响趋势与常压下的研究一致;研究工况下,环境压力从40 kPa升至100 kPa时,空气侧传质因子下降幅度为18.2%~23.6%;在较低迎面风速和环境气压下,翅片间距和换热器入口空气相对湿度对换热器空气侧传质特性的影响更加显著.
    • 宋建; 蔡家斌; 熊贤沙; 李家春
    • 摘要: 为研究翅片管式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因素,以阻力系数和换热因子作为目标函数,基于CFD技术建立翅片管换热器模型,对不同结构的翅片管换热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翅片间距和翅片波纹高度对换热性能有较大影响,适当减小翅片间距和增大翅片波纹高度有助于提升换热器换热性能,翅片管纵间距对换热性能影响较小.
    • 张毅; 张冠敏; 刘磊; 梁凯; 屈晓航; 田茂诚
    • 摘要: 基于VOF模型建立了考虑重力、表面张力及界面摩擦力源项的多排平直翅片管换热器表面气液两相降膜流动三维瞬态CFD模型.不同气流速度下液膜厚度模拟结果与文献中试验值吻合较好,最大偏差小于5%,表明所建立CFD模型是可靠的.通过研究壁面接触角为30°时不同气液Reynolds数下液膜流动特性,结果表明:翅片管表面满膜流的临界Reynolds数Rel为239,临界喷淋密度为0.06 kg/(m·s);在239≤Rel≤995内,其平均液膜厚度较Nusselt理论解高16.8%~35.1%;气液逆流和顺流时气相Reynolds数Reg应分别小于2190.7和3286.0,其主要原因在于过高的Reg会导致气液界面摩擦力快速增大,从而引发液膜破裂和液滴脱落等现象恶化设备性能.总之,气液顺流更有利于在较高气相Reynolds数下实现翅片管表面的较薄满膜流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