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为学

为学

为学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3年内共计1461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9篇、专利文献13124篇;相关期刊899种,包括读书、中国德育、现代教育等; 为学的相关文献由27326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刘伟、张超等。

为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9 占比:10.19%

专利文献>

论文:13124 占比:89.81%

总计:14613篇

为学—发文趋势图

为学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伟
  • 张超
  • 王立平
  • 张欣
  • 王伟
  • 张磊
  • 李静
  • 王磊
  • D.康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吴永福
    • 摘要: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其实从宏观层面考察,这一概念融汇了哲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从深层次的语文素养内涵出发,对这一概念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阐释了语文素养对于人的读书求知、人格的健康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 郭乐; 郭亚静(指导)
    • 摘要: 百年间沧桑巨变,变的是时代流转,不变的是“为学”信条。百年前,先辈们激扬文字,强调“为学须先学做人”,百年后,立于这盛世,我们仍然坚信:做人乃是为学立世之基。“德者,才之资也。”做人就如同为学的基石,有之才能盖起广厦千万间,无之则危如堤上蚁穴,随时均有溃覆的危险。这不仅是千年传承的信条,更是当今时代的呼声。为学须先学做人,是千年历史传承下,为人学子不成文的规定。
    • 陆俭明; 马真
    • 摘要: 朱德熙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语言学家、杰出的教育家.朱先生为教,有高度的教育责任心,总是"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善于将学术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将学术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讲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通俗易懂.朱先生在为学上,一直起着引领和创新的作用.文章从十个方面具体、清晰地陈述了朱先生在语言研究方面的引领、创新之处.朱先生特别向学界发出了"摆脱印欧语的束缚,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的呼吁,而朱先生在探索汉语自身的规律方面,一直是学界的领路人.
    • 钟纯
    • 摘要: 阳明心学是简易之学,其核心与重点是简易工夫.王阳明的简易工夫论由"作功""立教""为学"三个面向构成.从"作功"上言,阳明不像宋儒那样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也非外求于事物之理,而是在人欲上作减法,让固有天理良知显现,只要简易工夫熟透,便可直悟本体.从"立教"上言,阳明在传承与发展"圣人之学"时,注重教规、教法、教闻等简易原则.从"为学"上言,阳明认为圣门本旨是"简易"之学,呈现良知的最好方式是"以心解经"、不拘泥经典的简易工夫实践.
    • 汪信砚
    • 摘要: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工作中,陶德麟先生对应该如何为人、为学、为文、育才等有关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阐发和践行了一套精辟而睿智的教育理念:教育之道首在成人,即教育的首要目的 就是成人或教学生做人,而教育要成人、成就高素质的人,就应该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为学之道首在立志,即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学者,首先须有高远的志向,须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并通过学术创新将其落到实处;为文之道首在晓畅,而晓畅就是通俗易懂而非以艰深文浅易,就是简洁凝练而非冗沓啰嗦,就是中国人喜闻乐见而非用汉字写洋文、以汉语作洋腔;育才之道首在识才,即识才是影响人才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而识才并不只是伯乐的事情,更应该依靠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 等闲
    • 摘要: 先生姓王,以物理为学,授以道,因其每絮语念叨,故生明称之王老师,暗其“神叨叨”也。而私意称呼之“叨叨先生”。
    • 杨国荣
    • 摘要: 修身和为学之间的关联构成了儒学的重要方面.为学首先以超越自然状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为其目标.这一意义上的为学首先意味着提升人的理性能力.按照荀子的理解,正是这种理性能力,使得人可以超越单纯感性的冲动,趋向于更为合理的取舍.学不可以已,表明为学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自身涵养的过程也同样如此.荀子肯定学和思无法分离,其中涉及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掌握和个体的创造性思考之间的互动.通过广义之学以成人的过程,以化性起伪为内容,后者与去陋(扩展视野)、解蔽(克服片面性)相联系,既有赖于人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礼义教化等环境的作用.作为修身的过程,广义之学同时表现为身心之学,其目标则是学以成人、积以成圣.
    • 刘振宁
    • 摘要: 丁道衡《为学》一文载于1948年的《行行月刊》第1卷第3期,全文按"专一""好乐""毅力""谦虚""系统""创作"六个逻辑层次展开,将读书、修身与实践相互融通,较为系统地阐扬了问学步骤和论学思想,作为教导莘莘学子践行立志向学、求真穷理、报效桑梓的人生目标.《为学》这篇开发灵根和抒发心志的精辟随笔,不仅揭示了为学问道的真工夫和真意义,而且有着启迪当下的新精神.
    • 沈月
    • 摘要: 引入是数学新知教学的重要环节.引入质量的好差,将直接影响着新知探索的顺畅与否.现实教学中,不少数学教师不重视引入环节的设计,不分析教材语言和学情,而是根据个人感觉呈现新知探索内容.笔者认为这是十分不妥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没有了引入环节的为学铺垫,怎会有新知探究中的助学科学?所以,不加设计的引入是对教学不负责任的行为.
    • 李鑫; 谭杰
    • 摘要: “教书育人”与“学以成人”实际上是教育工作的一体两面,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学以成人”具有丰富的教育哲学理念.《论语》中“为学”思想重在讨论“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效仿与自觉之间的张力与平衡.孟荀则继承而发展之,主张通过将“为学”即对经典的学习和反思,贯彻于道德与社会实践,并最终实现“成人”这一目标.如何处理“为学”与“成人”的关系,是实现“安身立命”这一终极问题的重要前提.先秦儒家“学以成人”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通过“为学”成就人自身的生命意义,这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仍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