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缺氧预处理

缺氧预处理

缺氧预处理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77982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0全国第七次中医急诊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海南省首届科技论坛等;缺氧预处理的相关文献由32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家传、杨艳艳、张星等。

缺氧预处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77982 占比:99.99%

总计:1078093篇

缺氧预处理—发文趋势图

缺氧预处理

-研究学者

  • 刘家传
  • 杨艳艳
  • 张星
  • 王金标
  • 刘秀华
  • 卓健伟
  • 张永明
  • 王春琳
  • 疏龙飞
  • 孙文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江宁彬; 许梅; 李泉; 喻欣; 肖华
    • 摘要: 目的验证非损伤性双肺缺氧预处理对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手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胸科手术成年患者60例,分为A组和O组,各30例。以全凭静脉靶控输注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后机械通气。A组为预处理组,铺巾时,连续断开呼吸回路接头三次,每次停止通气1 min,恢复通气1 min;O组为对照组。记录术前、OLV 20 min后、拔管后30 min、术后6 h的生命体征、氧合指数、IL-6、TNF-α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OLV期间及术后的氧合指数均高于O组(P<0.01),低氧血症例数明显少于O组;术后A组的IL-6、TNF-α水平低于O组(P<0.01),SOD高于O组(P<0.01)。结论非损伤性双肺缺氧预处理可改善OLV手术患者的氧合,降低炎症表达水平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起到肺保护作用。
    • 崔田宁; 张霓霓; 龙远铸; 黄桂林; 张立刚; 唐建宏; 骆勤亮
    • 摘要: 目的:观察低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P-hAMSCs)外泌体对SD大鼠唾液腺放射性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试剂盒法分离并鉴定常氧和缺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Nor-hAMSCs和HP-hAMSCs)外泌体。电子直线加速器18 Gy一次性照射,建立大鼠唾液腺损伤模型。72只6~8周SD大鼠,每组18只,随机分为Control组、PBS组(照射+PBS组)、NExos组(照射+NExos组)、HExos组(照射+HExos组),采用18 Gy一次性照射建立大鼠唾液腺损伤模型。放射后1 d双侧颌下腺区原位注射,分别于照射后7、14和第28天分别取6只检测大鼠体质量和唾液量,腺体经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水通道蛋白5(AQP5)的表达。结果:NExos组、HExos组大鼠体重、唾液量均高于PBS组。HExos组唾液量高于NExos组,在第7、28天HExos组大鼠体质量高于NExo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颌下腺组织HE染色显示:HExos组的腺体修复能力最强。颌下腺组织AQP5表达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HExos组及NExos组较PBS组在第14、28天光密度值增加(P<0.05),且HExos组高于NEx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hAMSCs外泌体能有效修复放射性损伤唾液腺的唾液分泌功能。
    • 侯婧瑛; 于萌蕾; 郭天柱; 龙会宝; 吴浩
    • 摘要: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缺氧预处理能够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存和改善其移植治疗效率,且此效应主要由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α,HIF-1α)介导,但下游机制未明.目的:体外观察缺氧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存和血管再生能力的影响,探讨HIF-1α/MALAT1/VEGFA通路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缺氧实验组(体积分数为1%O2)和常氧对照组(体积分数为20%O2),培养24 h后检测细胞增殖、凋亡以及血管形成情况以及HIF-1α、MALAT1和VEGFA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相应的siRNA抑制HIF-1α以及MALAT1的表达,以HIF-1αsiRNA scramble和MALAT1 siRNA scramble作为阴性对照,再进行缺氧预处理,检测并比较各组通路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与常氧对照组相比,缺氧实验组细胞生存力明显增强,凋亡比例显著减少,血管管腔样结构明显增多(P<0.01),HIF-1α、MALAT1和VEGFA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②在抑制HIF-1α的基础上进行缺氧预处理,MALAT1和VEGF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而抑制MALAT1后,VEGFA的表达亦显著降低(P<0.01);③结果表明,缺氧预处理能够通过激活HIF-1α/MALAT1/VEGFA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存和血管再生.
    • 侯婧瑛; 于萌蕾; 郭天柱; 龙会宝; 吴浩
    • 摘要: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缺氧预处理能够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存和改善其移植治疗效率,且此效应主要由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α,HIF-1α)介导,但下游机制未明。目的:体外观察缺氧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存和血管再生能力的影响,探讨HIF-1α/MALAT1/VEGFA通路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缺氧实验组(体积分数为1%O2)和常氧对照组(体积分数为20%O2),培养24 h后检测细胞增殖、凋亡以及血管形成情况以及HIF-1α、MALAT1和VEGFA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相应的siRNA抑制HIF-1α以及MALAT1的表达,以HIF-1αsiRNA scramble和MALAT1 siRNA scramble作为阴性对照,再进行缺氧预处理,检测并比较各组通路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与常氧对照组相比,缺氧实验组细胞生存力明显增强,凋亡比例显著减少,血管管腔样结构明显增多(P<0.01),HIF-1α、MALAT1和VEGFA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②在抑制HIF-1α的基础上进行缺氧预处理,MALAT1和VEGF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而抑制MALAT1后,VEGFA的表达亦显著降低(P<0.01);③结果表明,缺氧预处理能够通过激活HIF-1α/MALAT1/VEGFA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存和血管再生。
    • 王玉梅; 韩炜; 李惠; 张媛; 郭艳丹; 乔玲玲; 许文平
    • 摘要: 目的 观察缺氧预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外泌体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BMSCs,采用ExoQuick试剂法分离提纯BMSCs来源外泌体.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常规饲养未接受任何干预的大鼠)、假手术组(开胸后仅打开心包而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I/R组(建立心肌I/R模型)、缺氧干预组(建立心肌I/R模型并采用缺氧预处理后BMSCs来源外泌体400μg/g进行干预)和常氧干预组(建立心肌I/R模型并采用常氧预处理后BMSCs来源外泌体400μg/g进行干预),每组10只.各组干预1周后处死,取心肌组织,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TTC染色后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比,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力(T-AO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氧及常氧预处理BMSCs来源外泌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整齐,结构清楚,细胞和间质无明显充血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I/R组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存在细胞间质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与I/R组相比,缺氧干预组、常氧干预组大鼠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程度及细胞间质充血水肿程度均有所减轻.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I/R组、缺氧干预组、常氧干预组大鼠心肌组织SOD、T-AOC表达均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比、MDA表达均升高;与I/R组比较,缺氧干预组、常氧干预组大鼠心肌组织SOD、T-AOC表达均升高,心肌梗死面积比、MDA表达均降低,且缺氧干预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缺氧预处理BMSCs来源外泌体中HIF-1α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84±0.62、7.35±0.86,均高于常氧预处理BMSCs来源外泌体的4.27±0.39、5.14±4.76(P均<0.05).结论 BMSCs来源外泌体可减轻I/R大鼠的心肌损伤,且低氧预处理能增强其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BMSCs来源外泌体HIF-1α表达上调、减轻心肌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 魏思行; 张宇标; 孙飞; 金文意; 江泽文; 彭昊
    • 摘要: 目的 探讨缺氧预处理对骨髓间充干细胞(BMSCs)的细胞基本功能的影响及静脉移植缺氧预处理BMSCs在大鼠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中的防治作用.方法 提取大鼠BMSCs分离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表面抗原(CD34、CD44、CD45和CD90),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划痕实验、茜素红及碱性磷酸酶染色对常氧组(No)和缺氧组(Hp) BMSCs细胞功能进行评估.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常氧组(N组)和缺氧预处理组(H组),M组使用脂多糖[2 mg/(kg·d)]联合甲基强的松龙[20 mg/(kg·d)]构建SONFH模型,N组和H组构建模型的同时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107单位的常氧培养和缺氧预处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6周后取股骨头固定后进行Micro CT扫描及重建.股骨头脱钙切片后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并统计骨坏死发生率.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rBMSCs流式鉴定结果显示:rBMSCs高表达CD44(100%)和CD90(99.4%),低表达CD34(0.48%)和CD45 (0.39%);CCK-8显示缺氧预处理能够增强BMSCs的增殖能力(t=7.199,P<0.05);划痕实验表明Hp组在12 h(t =2.462,P<0.05)、24 h(t =2.471,P<0.05)和36 h(t=3.434,P<0.01)均表现出增强的迁移能力;茜素红染色显示缺氧处理对rBMSCs的体外矿化能力有显著的增强作用(t=6.722,P<0.05).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表明缺氧预处理能够显著增强rBMSCs的体外成骨能力(t=13.37,P<0.05).动物实验中C、M、N和H组的骨坏死发生率分别为0% (0/16)、87.5% (14/16)、25.0% (4/16)和12.5% (2/16),移植缺氧预处理rBMSCs能够明显减少SONFH的发生率;HE染色C、M、N和H组的空骨陷窝率分别为(2.765±0.423)%、(30.817±1.203)%、(14.724±1.312)%和(8.487±1.671)%,表明rBMSCs治疗组空骨陷窝的发生率明显下降(F =286.3,P<0.05);Micro CT扫描测量结果表明rBMSCs治疗后大鼠股骨头BV/TV、Tb.Th、Tb.N均明显增加(F=197.6、290.7、68.7,P<0.05),而Tb.Sp明显减少(F=123.8,P<0.05).证明静脉移植rBMSCs能够改善股骨头的微观结构,并且缺氧预处理后的rBMSCs改善作用更加显著(P<0.01).结论 缺氧预处理能够明显改善rBMSCs的增殖、迁移和体外成骨能力,有利于增强rBMSCs对大鼠SONFH的防治作用.
    • 李婧静; 吴世政; 薛孟周; 李飞翔; 闻君; 崔健; 刘伟利; 吴睿
    • 摘要: 目的:分析经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3(TRPC3)在缺氧预处理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4只.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梗死组不进行缺氧预处理,采用改良Longa法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缺氧预处理组进行缺氧预处理,但不制备MCAO模型.缺氧预处理加梗死组先进行缺氧预处理,然后制备MCAO模型.缺氧预处理方法为连续3 d,每天上午8:00将大鼠置于低压氧舱(模拟5000 m海拔,压强0.53×105 Pa,氧分压为42 mmHg,1 mmHg=0.133 kPa)中2 h.预处理结束2 h后进行MCAO制作.MCAO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n=14),然后断头取脑,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面积百分比(n=4),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脑组织中TRPC3 mRNA的表达(n=6),免疫组化法检测TRPC3蛋白的表达(n=4).结果:正常对照组和缺氧预处理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评分为0),TTC染色结果显示未发生脑梗死.与梗死组比较,缺氧预处理加梗死组脑梗死面积百分比降低(P<0.05).缺氧预处理增加大鼠脑组织中TRPC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MCAO则降低大鼠脑组织中TRPC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缺氧预处理可以拮抗MCAO对大鼠脑组织中TRPC3表达的影响(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可以改善大鼠脑梗死损伤程度,其神经元保护作用可能与调控TRPC3的表达有关.
    • 边素艳; 刘姗姗; 刘宏斌; 朱启伟
    • 摘要: 目的系统研究缺氧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衍生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ar vesicles,EVs)的microRNAs表达谱,分析差异microRNAs的功能及靶向调控网络等生物学信息,为探索缺氧预处理MSC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低氧、无血清培养人MSC(缺氧预处理)48h后收集培养上清,超速低温离心法获得EVs。提取MSC及MSC-EVs中的RNA(n=3),采用微阵列方法对比两组microRNAs的表达谱,并对差异显著的前30种microRNAs进行GO、Pathway和microRNA-Gene-Network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缺氧预处理MSC可释放大量EVs,EVs中所有microRNAs均来自母细胞MSC,但具有选择性。与MSC相比,MSC-EVs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s有98种,包括31种表达上调,67种表达下调的microRNAs。MSC-EVs差异microRNAs中优先调控的生物学功能包括细胞黏附、细胞分化、细胞增殖、转运和凋亡等;被调控最多的通路包括局灶性黏附、erbB信号途径、MAPK信号途径等。调控网络中核心的microRNAs有hsa-miR-19b-3p、hsa-miR-93-5p、hsa-miR-34a-5p、hsa-miR-23b-3p、hsa-miR-4763-3p等,潜在靶基因预测包括维甲酸孤核受体A(RORA)、人IQ基序与Sec7结构域2(IQSEC2)、钙调神经磷酸酶B样蛋白(CBL)、二氢嘧啶酶样5(DPYSL5)、膜泡蛋白分拣37同源物D(VPS37D)等。结论缺氧预处理MSC后选择性分泌microRNAs至EVs,可能通过microRNA-mRNA-功能/分子通路调控网络,参与组织修复和再生的调控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