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龄林

中龄林

中龄林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花卉、现代园艺、安徽林业科技等; 中龄林的相关文献由317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斌、周运超、肖兴翠等。

中龄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96.69%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3.31%

总计:121篇

中龄林—发文趋势图

中龄林

-研究学者

  • 何斌
  • 周运超
  • 肖兴翠
  • 刘世荣
  • 吴际友
  • 唐效蓉
  • 张翼
  • 李志辉
  • 杨骏
  • 谌红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文强
    • 摘要: 森林资源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之一,其能改善大气状况,为地球生物提供充足氧气,能够十分有效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为了保护当地自然森林环境,提高人工林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加强中幼林保护,补充长期消耗的森林资源十分重要。本文论述了中幼林的重要性以及在森林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阐述了中幼林经营的措施。
    • 张大兴
    • 摘要: 对马尾松中龄林(处理1)、近熟林(处理2)及杉木中龄林(处理3)、近熟林(处理4)等四种林分林下套种的5年生草珊瑚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林下套种草珊瑚的平均株高、地径以及干物质含量均表现为:处理3<处理1<处理4<处理2,且在马尾松近熟林分中套种的草珊瑚平均株高、地径分别达到了1.26 m、9.17 mm,分别高于杉木中龄林分的43.18%、37.07%;马尾松近熟林分中套种的草珊瑚单珠鲜重与干重分别达到了580.92 g、255.36 g,比杉木中龄林分的311.61 g、155.31 g分别高出86.43%、64.42%,马尾松近熟林分中套种的草珊瑚综合生长表现最好。
    • 肖兴翠; 索怀俊; 李成勇; 杨勇智; 彭建; 刘屹; 史亮; 李金武
    • 摘要: [目的]研究出香椿中龄林适宜的间伐强度和保留密度,促进香椿中龄林的生长,培养良好的干形,为香椿中龄林的密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中丘陵区7年生香椿中龄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1/4、1/3、1/2共3种间伐强度,不间伐作为对照,对间伐1~3 a的胸径、树高、冠幅进行了测量,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香椿中龄林生长的影响.[结果]间伐对香椿中龄林的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和蓄积生长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对树高没有显著影响.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在间伐1~3 a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以1/2的高强度间伐对胸径和单株生长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3的中度间伐对蓄积生长量的促进作用最大.不同强度间伐的枝下高生长量在间伐3 a时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1/4的低强度间伐对干形培养相对有利,1/2的高强度间伐不利于干形的培养,1/3的中强度间伐对干形有轻微的削弱作用.[结论]间伐1/3后1100株·hm-2的保留密度对香椿中龄林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冠幅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林分蓄积有最大的促进作用,对干形削弱相对较小,可作为香椿中龄林密度调控的最佳间伐强度.
    • 王效科; 刘魏魏
    • 摘要: 森林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将二氧化碳和水分转化成生物质并释放出氧气,因此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个作用就被称作森林的固碳效应。那么,影响森林固碳效应的因素有哪些?森林的年龄一般森林据其年龄可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其中固碳速度在中龄林生态系统中最大,而成熟林/过熟林由于其生物量基本停止增长,其碳素的吸收与释放基本平衡。
    • 王显军; 卫月华; 梁凤和; 钟兆华; 韩宛池; 刘力铭; 王子瑄; 孙志虎
    • 摘要: 以三江平原丘陵区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间伐后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人工林中龄林为对象,实施4种处理:施氮肥(施纯氮250kg/hm2)、施氮磷肥(施纯氮250kg/hm2+纯磷50kg/hm2)、施氮磷钾肥(施纯氮250kg/hm2+纯磷50kg/hm2+纯钾30kg/hm2)和对照(不施肥),研究施肥后不同时期胸径与冠幅、树高与冠长间的关系,评价落叶松冠长率对间伐后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施肥后不同时期落叶松胸径与冠幅、树高与冠长间均呈幂函数增长趋势;施肥3年后、4年后、5年后的冠长率(冠长/树高)分别为0.1899—0.2030(平均为0.1986)、0.2282—0.2642(平均为0.2428)、0.2851—0.2976(平均为0.2920),低于对照林分相同时期的冠长率(3年后:0.2010;4年后:0.2822;5年后:0.3006).施肥能够缓慢促进间伐后落叶松的冠幅和冠长的增长,施肥对落叶松树干生长的促进作用应该更多来自于施肥后针叶的高效光合作用.
    • 吉国强
    • 摘要: 选取40年油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山西省内不同海拔梯度、不同山系和不同坡向的油松人工林树高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不同海拔梯度40年油松标准的树高具有显著性差异,海拔1 700~1 800 m区域内油松平均树高最高,小于1 000 m的区域内平均树高最低;第二,不同山系40年油松标准树高差异显著,以关帝山油松平均树高最高,最低为吕梁山;第三,不同坡向40年油松树高差异显著,阴坡树高显著高于阳坡;第四,树龄与树高,胸径生长量呈显著正相关.
    • 王显军; 卫月华; 梁凤和; 钟兆华; 韩宛池; 刘力铭; 王子瑄; 孙志虎
    • 摘要: 以三江平原丘陵区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间伐后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人工林中龄林为对象,实施4种处理:施氮肥(施纯氮250kg/hm2)、施氮磷肥(施纯氮250kg/hm2+纯磷50kg/hm2)、施氮磷钾肥(施纯氮250kg/hm2+纯磷50kg/hm2+纯钾30kg/hm2)和对照(不施肥),研究施肥后不同时期冠幅和冠长变化,分析落叶松树冠圆满度对间伐后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施肥3年后、4年后、5年后的长冠幅与短冠幅之比分别为1.3352~1.3684(平均为1.3465)、1.3279~1.3574(平均为1.3417)、1.1898~1.2270(平均为1.2104),低于对照林分相同时期的长冠幅与短冠幅之比(3年后:1.3786;5年后:1.2516);施肥4年后、5年后的冠幅与冠长之比分别为0.6417~0.7416(平均为0.7068)、0.3867~0.4153(平均为0.4044),低于对照林分的冠幅与冠长之比(5年后:0.4235).间伐后施肥能够明显提高落叶松中龄林单木树冠圆满度.
    • 刘静; 赵铭臻; 王利艳; 陈志云; 林开敏; 李明
    • 摘要: 密度调控是杉木大径材培育的关键环节,为研究杉木中龄林大径材近自然培育的合理间伐保留密度,在福建省顺昌埔上国有林场11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间伐后套种木荷、观光木、火力楠和楠木4种阔叶树试验,分析间伐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材种结构以及对阔叶树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间伐保留密度为900、1200、1875株?hm-2(不间伐),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9块样地,间伐后全部套种4种阔叶树.2017—2020年连年生长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加,杉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及其增量、中径材出材率、大径材出材率都明显下降,林分蓄积量、小径材出材量和出材率、中径材出材量明显上升;4种套种阔叶树的平均树高和平均地径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总体上,间伐保留密度为1875株?hm-2时适宜培育杉木小径材和中径材,能够获得较高的林分蓄积量;在900株?hm-2时适宜于近自然经营下杉木中龄林大径材培育.
    • 刘静; 赵铭臻; 王利艳; 陈志云; 林开敏; 李明
    • 摘要: 密度调控是杉木大径材培育的关键环节,为研究杉木中龄林大径材近自然培育的合理间伐保留密度,在福建省顺昌埔上国有林场11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间伐后套种木荷、观光木、火力楠和楠木4种阔叶树试验,分析间伐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材种结构以及对阔叶树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间伐保留密度为900、1200、1875株·hm^(-2)(不间伐),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9块样地,间伐后全部套种4种阔叶树。2017—2020年连年生长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加,杉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及其增量、中径材出材率、大径材出材率都明显下降,林分蓄积量、小径材出材量和出材率、中径材出材量明显上升;4种套种阔叶树的平均树高和平均地径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总体上,间伐保留密度为1875株·hm^(-2)时适宜培育杉木小径材和中径材,能够获得较高的林分蓄积量;在900株·hm^(-2)时适宜于近自然经营下杉木中龄林大径材培育。
    • 邹顺发
    • 摘要: 对红锥中龄林进行了间伐整枝后实施施肥的试验示范,结果显示:间伐整枝后适量施肥可以增加林分生长量并提升林分质量,施肥2a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增量分别比不施肥林分提高101.35% ~110.81%、89.73% ~113.70% 和111.96% ~116.08%,年均生长量达0.74~0.78 m、1.38~1.56 cm和0.05 cm3.提出了红锥中龄林实施间伐修枝后适宜的施肥方案为:每株施复合肥(N-P2 O5-K2 O=16-16-16)200 g+尿素100 g+氯化钾50 g或每株施复合肥(N-P2 O5-K2 O=16-16-16)350 g.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