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尾巨桉

尾巨桉

尾巨桉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437篇,主要集中在林业、轻工业、手工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4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28052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亚热带农业研究、桉树科技、防护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福州市科协2014年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桉树研讨会、2013年全国桉树研讨会等;尾巨桉的相关文献由96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少雄、杜阿朋、陈健波等。

尾巨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4 占比:1.31%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28052 占比:98.58%

总计:28456篇

尾巨桉—发文趋势图

尾巨桉

-研究学者

  • 陈少雄
  • 杜阿朋
  • 陈健波
  • 项东云
  • 沈云
  • 吴兵
  • 王志超
  • 何斌
  • 周国福
  • 彭万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芳萍; 徐建民; 陆海飞; 李光友; 范春节; 梁保智; 张磊
    • 摘要: [目的]探讨尾巨桉纯林不同采伐强度下套种珍贵树种的混交林模式,分析套种后林分生长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变化趋势,旨在为尾巨桉纯林转型为桉-珍复层混交林的营林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应用珍贵树种对广西国有东门林场9年生尾巨桉人工纯林进行改造试验,以桉树(主区)和套种珍贵树种(副区,套种6个珍贵树种分别为:Ⅰ、红锥,Ⅱ、格木,Ⅲ、球果木莲,Ⅳ、交趾黄檀,Ⅴ、黑木相思,Ⅵ、土沉香)为小区,设置4个采伐处理:A、隔1行采伐1行套种(1桉1珍);B、隔2行采伐2行套种(2桉2珍);C、隔3行采伐2行套种(3桉2珍);D、隔2行采伐3行套种(2桉3珍);对照(CK)林分不做任何处理。于套种后3.5年生时对试验区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并按常规方法调查林下植被。[结果]不同混交模式的尾巨桉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显著增加,最高分别为27.63 m、21.89 cm和0.38 m^(3),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6.98%、19.75%、80.95%。6个套种树种中,球果木莲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表现最佳,其次为黑木相思和红锥。3桉2珍套种黑木相思的林分蓄积量最优,达244.87 m^(3)·hm^(−2),较对照高出3.65%。此外,2桉2珍套种红锥的林分草本层Simpson指数和3桉2珍套种红锥的林分草本层Shannon-winner指数分别为0.84、1.71,较对照分别高出25.40%、30.50%;而2桉2珍套种交趾黄檀的林分灌木层Simpson、Shannon-winner指数分别为0.80、1.61,比对照分别高出42.9%、71.27%。[结论]本研究应用珍贵树种改造尾巨桉纯林,形成桉-珍复层混交林,显著提高了尾巨桉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优化了林分结构,丰富了林分的物种多样性,改变了尾巨桉单一林相的景观,有助于提高尾巨桉人工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为桉树中大径材培育、国家储备林经营等提供了科技支撑。
    • 区志光
    • 摘要: 尾巨桉作为当前广西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杂交木种,具有一定的林木培育价值以及造林价值。在广西大部分地区米老排的种植也同样具有一定的造林价值,能够有效改善广西大部分地区的土壤性质,能够进一步优化广西的水土保持与生物防火,是当前广西地区混林杂交种最为关键以及重要的优质树种。因此,本文针对广西地区尾巨桉与米老排的相关培育造林特性研究,以尾巨桉、米老排的混交培育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培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与实施对策,提高尾巨桉与米老排的混交成功率。
    • 曾珠; 毛纯; 李万年; 杨梅; 刘世男
    • 摘要: 为探究桉树人工纯林转换为其他阔叶树种纯林及其混交林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以桉树纯林、灰木莲纯林、香梓楠纯林、灰木莲×尾巨桉混交林(灰×桉混交林)和香梓楠×尾巨桉混交林(香×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pH值较纯林大,但仅香×桉混交林2个土层的土壤pH值较桉树纯林显著增大(P<0.05),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大。0~20 cm土层中,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纯林显著高113.09%~331.35%(P<0.05);而20~40 cm土层中,灰×桉和香×桉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灰木莲和香梓楠纯林(P<0.05),但较桉树纯林显著高65.08%、56.01%(P<0.05)。混交林土壤中有效铁、锰、锌和硼含量总体显著高于纯林(P<0.05)。然而,20~40 cm土层的灰×桉混交林有效硼含量较灰木莲纯林显著低45.00%(P<0.05),但较桉树纯林高286.29%。土壤有效铜含量在0~20 cm土层中,表现为香梓楠纯林和灰木莲纯林分别较其混交林显著高149.76%、187.22%(P<0.05),而在20~40 cm土层中,桉树纯林的土壤有效铜含量最低,分别较灰木莲纯林、香梓楠纯林、灰×桉混交林、香×桉混交林显著低82.99%、54.27%、85.49%、61.83%(P<0.05)。除香×桉混交林外,其他林分随土壤p H值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有效铁、锰、锌和硼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有效铜含量则为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效铁、锰、锌和硼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混交林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铁、锰、锌和硼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提高了林地的土壤肥力。
    • 刘军; 毛纯; 韩小美; 杨梅
    • 摘要: 【目的】研究尾巨桉纯林、灰木莲纯林、香梓楠纯林、灰木莲×尾巨桉、香梓楠×尾巨桉5种造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凯式定氮仪测定5种林分土壤全N,Na Cl浸提蒸馏法测定土壤速效N,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全P,HCl-H_(2)SO_(4)溶液浸提法测定土壤速效P,火焰光度法测定土壤全K和速效K,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蔗糖酶活性,靛酚比色法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不同造林模式的表层土壤(0~20 cm)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及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深层土壤(20~40 cm)。表层土壤(0~20 cm)全N、速效P、全K、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表现为灰木莲×尾巨桉混交林最高,分别为0.50 g/kg、4.99 mg/kg、0.41 g/kg、0.82 U/g·24h和3.5 U/g·24h;速效N、全P、速效K、蔗糖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香梓楠×尾巨桉混交林最高,分别为62.97 mg/kg、3.79 g/kg、42.88 mg/kg、60.14 U/g·24h和1.50 U/g·24h。深层土壤(20~40 cm)速效N、全P、全K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灰木莲×尾巨桉混交林最高,分别为36.86 mg/kg、1.94 g/kg、0.29 g/kg和0.74 U/g·24h;全N、速效P、速效K、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香梓楠×尾巨桉混交林最高,分别为0.44 g/kg、3.17 mg/kg、23.35 mg/kg、38.02 U/g·24h、2.05U/g·24h和0.95U/g·24h。【结论】灰木莲×尾巨桉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及4种酶活性显著高于灰木莲和尾巨桉纯林,香梓楠×尾巨桉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及4种酶活性显著高于香梓楠和尾巨桉纯林,说明营造珍贵树种与尾巨桉混交林更有利于富集土壤养分和提高土壤酶活性。
    • 李光友; 徐建民; 罗亚春; 陆海飞; 张云东; 罗玄; 杨宝贵; 梁保智; 谭礼文
    • 摘要: 以云南卫国林业局小黑江尾巨桉无性系林为研究对象,采用5种密度、4种施肥处理下的4.5年生尾巨桉调查数据进行生长及效益比较分析,评价不同处理间差异及处理组合优选模式,揭示不同密度与施肥措施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密度处理分别对林分生长和效益影响差异显著,单位面积蓄积排序以施肥4,效益以密度5、施肥4为最佳;整体上,林分生长以施肥试验好于密度试验,相同密度的施肥1和密度2,生长及效益均以施肥1更好,主要原因可能与坡位有关;通过单因素的生长和效益分析,以施肥4即基肥中添加泥炭土和密度5即株行距2.5 m×4 m的处理为最优,如存在交互效应,还需关注施肥4、施肥2与密度5、密度4的相互组合模式,并加以验证,获得在交互作用下的最优组合,找到值得推广的模式。
    • 黎秘生; 张学德; 陈敏佼; 叶家民; 陆文海; 翁涛; 郭燕媚; 李书玲; 朱原立; 马培刚
    • 摘要: 以5 a生尾巨桉DH32-28萌芽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施肥与不施肥处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施肥对尾巨桉无性系近熟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行施肥处理林分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生长都达到显著水平,施肥处理林分桉树中径材比例为39.2%,比CK高14.1%。研究还表明,施肥有利于尾巨桉无性系近熟林的生长,增产效应明显。此研究结果对尾巨桉无性系近熟林高质高效培育有重要示范意义,有利于提高桉树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
    • 尹丽钦
    • 摘要: [目的]比较植保无人机喷施5种生物农药对黛袋蛾幼虫的防治效果,明确其林间最佳稀释倍数,为无公害防控黛袋蛾幼虫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无人机喷雾技术,选用Ⅰ、Ⅱ和Ⅲ3个浓度配比的1.5%苦参碱可溶液、1.2%烟碱·苦参碱乳油、4%鱼藤酮乳油、25%阿维·灭幼脲悬浮液和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等5种生物农药,开展尾巨桉人工林黛袋蛾幼虫防治试验。[结果]施药后5 d,5种农药Ⅰ浓度和Ⅱ浓度对黛袋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超过85%。施药后6 d,各农药的最佳林间剂量:1.2%烟碱·苦参碱和1.5%苦参碱均为1200倍液;4%鱼藤酮为1000倍液;25%阿维·灭幼脲和1%苦参·藜芦碱均为800倍液。[结论]5种生物农药Ⅰ浓度和Ⅱ浓度对黛袋蛾幼虫致死作用强,防治效果理想,可实现无公害防控。
    • 白卫国; 黎世鑫; 李蔷薇; 熊涛; 赵佳宁; 任世奇
    • 摘要: 为探讨尾巨桉在生产实践中不同种植密度下的适宜修枝强度,通过设置3种尾巨桉种植密度:P1(1 665株·hm^(-2),株行距:2 m×3 m)、P2(1 320株·hm^(-2),株行距:2.5 m×3 m)、P3(1 110株·hm^(-2),株行距:3 m×3 m)和3种修枝强度:不修枝、轻度修枝(修去活枝冠层1/3的下层枝条)、中度修枝(修去活枝冠层1/2的下层枝条),探讨修枝后6个月的幼龄尾巨桉生长量差异。结果表明:种植密度1 320株·hm^(-2)的平均胸径极显著高于1 650株·hm^(-2)和1 110株·hm^(-2),但种植密度1 650株·hm^(-2)的平均树高极显著高于1 320株·hm^(-2)和1 110株·hm^(-2),表明1 110株·hm^(-2)的种植密度未充分利用林地空间;中度修枝的平均胸径稍大于不修枝,表现出一定程度上促进胸径生长的作用;种植密度1 320株·hm^(-2)×中度修枝的单株材积增量最大。就尾巨桉幼龄期的生长量初步分析认为,种植密度1 320株·hm^(-2)×中度修枝是培育尾巨桉优质无节材的较适宜处理组合。
    • 刘亚梅; 吴宇朋; 李莉梅; 苏敏; 余珠; 欧阳乐军
    • 摘要: 尾巨桉愈伤组织的生长分化受内源激素影响,而miRNA396是一个调控植物叶片与根系生长发育的小RNA,与细胞分裂素的合成相关,CKX是负责调控细胞分裂素的氧化酶基因。为探讨miRNA396与CKX基因对尾巨桉愈伤组织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以尾巨桉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尾巨桉基因中的miRNA396序列,用不同PBU细胞分裂素浓度培养下的尾巨桉愈伤组织RNA逆转录的cDNA为模板,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不同PBU浓度处理的尾巨桉愈伤组织中miRNA396及CKX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0.5 mg·^L(-1)PBU处理的桉树愈伤组织,1 mg·L^(-1)PBU处理的桉树愈伤组织miRNA396及CKXA、CKXB和CKXF表达量显著下调,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CKXC、CKXD和CKXE均上调,但只有CKXC相对表达量达到极显著水平;2 mg·^L(-1)PBU处理的尾巨桉愈伤组织miRNA396A、CKXD、CKXE和CKXF表达量均下调,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他CKX表达量均上调,CKXA相对表达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CKXB和CKXC相对表达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本研究初步确立了miRNA396和CKX基因在尾巨桉愈伤组织中的调控及表达差异,为后续进行尾巨桉miRNA调控网络的解析奠定了基础,为尾巨桉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借鉴与参考。
    • 陈健波; 陈掁华; 卢翠香; 张磊; 雷仕锐; 刘媛; 王建忠; 邓紫宇
    • 摘要: 大花序桉为优质锯材树种,宜作长周期大径级锯材人工林培育;尾巨桉为优良纸浆纤维等工业用材树种,适合作中短周期中小径材人工林培育,两种桉树培育目标、方式不同,任一树种纯林经营均各有优、缺点。为使2种桉树培育达到优劣互补的目的,促进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探索这2种桉树进行混交栽培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5行大花序桉+5行尾巨桉、2行大花序桉+5行尾巨桉的混交处理及2个树种的纯林为对照共4个处理,在试验林3.5年生时调查各处理林木胸径、树高生长量。通过对试验各处理的单株林木、林分生长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交处理的大花序桉、尾巨桉林木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与其纯林处理的林木间无显著差异,在与尾巨桉林木2~10m距离范围内的大花序桉林木间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差异不显著;4个试验处理蓄积量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尾巨桉纯林>2行大花序桉+5行尾巨桉>5行大花序桉+5行尾巨桉>大花序桉,且各试验处理间均达显著差异水平。初步认为,大花序桉与尾巨桉混交栽培对彼此单株林木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混交林蓄积量随尾巨桉混交占比的增大而增加。由于试验时间尚短,最终结果有待后续跟踪调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