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色文学

红色文学

红色文学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842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党史文苑(学术版)、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宁波市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等;红色文学的相关文献由9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中顼、勾焕茹、周磊等。

红色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1.1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842 占比:98.84%

总计:6922篇

红色文学—发文趋势图

红色文学

-研究学者

  • 刘中顼
  • 勾焕茹
  • 周磊
  • 孙霞
  • 崔阳
  • 张静
  • 曹林林
  • 朱亚楠
  • 李振
  • 武颖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志刚
    • 摘要: 张家口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抗战时期被称为“第二延安”。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解放张家口,成了晋察冀边区首府。随后,大批革命作家来到张家口进行文学创作,此时的张垣大地名作家、名作品层出,名社团、名刊物涌现,为其积淀出意义深远的红色文化,也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文章梳理了此时张家口的文学活动状况,深入挖掘其深刻的精神内涵。为了将张家口的红色文学资源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解读好其精神内核,提出以多元主体的文学需求为出发点,以混合传播实践方式为立足点,以经济社会发展为落脚点的文学传播与实践路径,分别突出张家口红色文学传承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价值性,有助于“第二延安”张家口的红色传统发扬光大。
    • 吴俊
    • 摘要: 红色经典文学是我国当代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体现,不但对新中国历史有着较高的还原度,蕴含着动人的民族情感,也彰显出富有时代感的红色精神和英雄信仰。“宏大主题叙事”和“英雄主义情结”是这类作品共同的主题。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往往寄托着作者崇高的理想,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从文学层面来看,红色经典文学反映出人们在特定时期的创作心理,以及作者对民族化的追求和对现代化思想的探索。因此,作者笔下的英雄儿女通常代表了先进的时代精神,具有独特的意识引领作用,对于和平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信仰的建构仍然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由杨剑主编的《红色文学经典导读》一书,选取了十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学经典作品,呈现出这些红色经典作品所蕴含的高尚美与理想美,以及英雄主义精神的个性化体现,从而展示出红色经典文学的感染力、传播力及其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和思想价值。
    • 何佳乐
    • 摘要: 中国进入新时代,各方各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却没有因此消减,外界对于中国的抹黑和虚造也从未停止。新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为了让世界了解新时代中国就必须从外界的重重封锁中寻找新途径。本文拟就《红星照耀中国》外宣之路,从文学创作、文学翻译以及文学传播三个角度探讨新时代红色作品应如何突破西方文化封锁,从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慕津锋
    • 摘要: 导语:新中国成立后的10多年间,是红色文学长篇小说创作的高峰期。《红旗谱》就是诞生在这一时期,1957年出版后,便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文艺界将其誉为“全国第一部优秀作品”,茅盾更是把它看作新中国文学当之无愧的“里程碑”。郭沫若先生不仅为该小说题词“红旗高举乾坤赤,生面别开宇宙新”,还亲自为该书题写书名。本文带领读者走进作家梁斌的心灵世界,重现这部经典之作的诞生过程。
    • 摘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主题出版工作的意义更加重大,主题出版领域的竞争也会愈发激烈。本文定义的主题出版图书主要包含政策性读物、国家政策和重大会议精神解读、重大节庆相关图书、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人的著作、国家领导人传记、表现突出人物传记、革命史、共和国发展史、红色文学/艺术作品、重要专项活动如抗震救灾、抗疫图书等,不含大学、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及各类培训教材。
    • 吕洁宇
    • 摘要: 《红岩》的广泛传播促使小萝卜头的形象被独立出来并以不同的形式重新演绎.小萝卜头的形象内涵随着不同时代叙述的变迁而改变,从十七年的文学回忆录到新时期多种艺术形式的呈现,其形象经历了"革命者""儿童"到"精神载体"的演变,小萝卜头的文学意义逐渐剥离,当代精神价值愈加彰显.通过对小萝卜头文学形象演变的梳理,有助于把握《红岩》丰富的精神内涵,继而加深对红色经典时代意义的理解.
    • 曹晶晶; 陈蘅瑾
    • 摘要: 杨沫的《青春之歌》作为至今仍对读者具有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力的红色革命作品,其文本意义可以由读者不断阐发.五六十年代革命审美相当"复杂"的叙述机制,使得《青春之歌》的意义不是由文本给定的确定性存在,而具有微妙复杂的歧义.又因文学是一个由作者、文本、读者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结构,具有无限延展的可解释性,读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审美经验在文学意义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青春之歌》的解读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围绕读者对《青春之歌》文本在不同时期接受上的变换,探讨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对《青春之歌》的审美价值判断.
    • 蔡焱
    • 摘要: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红色文学中一个特别文本,具有复调意味,显文本层面,是现代知识分子的革命性成长和精神解放的自豪表白;隐文本层面,则隐含了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和女性个体命运的命题,与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启蒙主题达成了精神联系.《青春之歌》的经典性在于,以一个不断追求成长的女性形象,隐喻了个体女性和知识分子在现代中国的命运走向,这对于当下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依然具有强烈的思想启迪意义和价值.
    • 刘国英
    • 摘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红色文学作为红色文化的代表,不管是在其产生年代还是在当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学作品具有人民性、爱国性、革命性的特点,其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体现出的百折不挠、一心为民等思想内核,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体现,为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增添了有益养分.这些作品用通俗、大众的语言展示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历程,赞扬了无产阶级理想和牺牲精神.
    • 王金革; 魏铭烨; 赵福生; 马晓晨
    • 摘要: 红色文学具有政治色彩鲜明的特点。在红色文学中,其主要的内容是红色历史,主要的创作形式语言为革命语言。不同时代的红色文学中包含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与丰富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纽带。红色文学指的是我国特定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与流行的革命文学、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七十年代之后的社会主义发展文学等。红色文学作品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通过大众化的语言对我国革命与发展的历程进行了描述,对无产阶级与人民大众的优良精神进行了赞扬。红色文学是历史社会意识与生活状态的重要反映,对当代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