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T引导下

CT引导下

CT引导下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345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专利文献144640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齐鲁护理杂志、现代医用影像学、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等; CT引导下的相关文献由1066位作者贡献,包括何玉成、战跃福、董志毅等。

CT引导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44640 占比:99.90%

总计:144784篇

CT引导下—发文趋势图

CT引导下

-研究学者

  • 何玉成
  • 战跃福
  • 董志毅
  • 任胜祥
  • 徐丽云
  • 陈昶
  • 张哲民
  • 褚海青
  • 赵兰
  • 万恒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红岩
    • 摘要: 目的 观察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应用于周围型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将北辰医院近期(2016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并以周围型肺癌为诊断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每组各30例,其中30例患者以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为低剂量组,另30例患者以常规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为常规组.比较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并计算剂量长度积(DLP)、统计相关指标与诊断准确率.结果 低剂量组患者CTDlvol、DLP指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内针道出血发生率、咯血及气胸发生率均为0.00%,在穿刺活检、肿瘤标志物及联合检查中,两组准确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以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而与常规剂量CT引导下穿刺相比,可显著减少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效果理想,有在临床上普及、推广、使用的价值.
    • 黄冰; 吴丹; 杜鑫丹; 林慧丹; 占恭豪; 姚明
    •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CT引导下茎突后双针双极与单针射频热凝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丽水中心医院疼痛科、杭州市红会医院疼痛科、宁波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就诊的舌咽神经痛患者共19例,以抛硬币法随机分入单针单极射频治疗组即单针组(n=10)和双针双极射频治疗组即双针组(n=9)。全部患者均于CT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术前设计的治疗靶点,单针组穿刺至患侧茎突中点后缘,双针组则用两根射频针分别穿刺至茎突中内、中外1/3交界处后缘。随后用50 Hz、2 Hz频率电流(0.5~1)mA进行测试,咽部有异感而无迷走神经、副神经受激惹征象时,给予90°C、180~300 s射频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深度与角度、治疗操作时间和首次治疗的有效率,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后1、3、6、12个月时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将射频针穿刺至靶点,两组患者穿刺深度、穿刺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针组治疗操作时间[65.5(58.5,114.7)]min较双针组治疗操作时间[55.9(43.6,84.3)]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8,P<0.05);首次治疗后单针组和双针双极射频组疗效优良率[50%(5/10例)]比[77.8%(7/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P<0.05)。结论CT引导下茎突后双针双极射频治疗舌咽神经痛,效果优于单针单极射频治疗,双针双极射频能缩短操作时间,还能提高对舌咽神经痛射频治疗的有效率。
    • 黄冰; 吴丹; 杜鑫丹; 林慧丹; 占恭豪; 姚明
    •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CT引导下茎突后双针双极与单针射频热凝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丽水中心医院疼痛科、杭州市红会医院疼痛科、宁波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就诊的舌咽神经痛患者共19例,以抛硬币法随机分入单针单极射频治疗组即单针组(n=10)和双针双极射频治疗组即双针组(n=9).全部患者均于CT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术前设计的治疗靶点,单针组穿刺至患侧茎突中点后缘,双针组则用两根射频针分别穿刺至茎突中内、中外1/3交界处后缘.随后用50Hz、2 Hz频率电流(0.5~1)mA进行测试,咽部有异感而无迷走神经、副神经受激惹征象时,给予90°C、180~300 s射频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深度与角度、治疗操作时间和首次治疗的有效率,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后1、3、6、12个月时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将射频针穿刺至靶点,两组患者穿刺深度、穿刺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针组治疗操作时间[65.5(58.5,114.7)]min较双针组治疗操作时间[55.9(43.6,84.3)]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8,P<0.05);首次治疗后单针组和双针双极射频组疗效优良率[50%(5/10例)]比[77.8%(7/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4,P<0.05).结论 CT引导下茎突后双针双极射频治疗舌咽神经痛,效果优于单针单极射频治疗,双针双极射频能缩短操作时间,还能提高对舌咽神经痛射频治疗的有效率.
    • 张鹏宇; 张国清; 季勇; 张旻
    •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延迟吸收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例因延迟吸收肺炎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6例患者中,71例(71/146,48.6%)通过经皮肺穿刺获得了明确诊断,70例(70/146,47.9%)经皮肺穿刺的结果为非特异性的.5例患者(5/146,3.4%)经皮肺穿刺未能成功.71例诊断明确的患者包括:肺结核23例,真菌性肺炎5例,肺部恶性肿瘤23例,机化性肺炎15例;其他5例(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肺梗死1例,尘肺1例,炎性假瘤1例,间质性肺炎1例).从肺穿刺到得到明确病理诊断的时间平均为4天.并发症主要为气胸,为51例(占总数的34.9%),其中大多数(48例,94.1%)为少量气胸,无需特别处理,其中3例(占总数的2.1%)进行了胸腔闭式引流.出血10例(6.8%),均为少量出血,无大咯血.无肺穿刺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延迟吸收性肺炎的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最常见的病因为结核和真菌感染.
    • 刘靖芷; 史可梅; 马文庭; 李全波; 付强; 郑宝森
    • 摘要: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DRG)行连续射频(CRF)和脉冲射频(PRF)对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治疗中心确诊的胸背部PHN患者116例,将其分为倍他米松组(B组,n=37)、连续射频热凝组(CRF组,n=39)、脉冲射频调控组(PRF组,n=40)。根据疼痛范围及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确定神经痛受累节段,3组均在CT引导下经皮椎间孔内穿刺,B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CRF组和PRF组分别对DRG行连续射频和脉冲射频各360 s,同时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7 d及1、3个月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3个月时评价优良率和有效率,以及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B组治疗后1和7 d时VAS降低、CRF组和PRF组治疗后1、7 d及1、3个月时VAS降低;与B组比较,CRF组和PRF组治疗后1、7 d及1、3个月时VAS降低(P均<0.05)。B组、CRF组和PRF组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51%(19/37例)、85%(33/39例)和83%(33/40例),优良率分别为22%(8/37例)、72%(28/39例)和63%(25/40例)。CRF组中13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5例出现痛性麻木,1例出现神经损伤伴同侧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PRF组6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稍减退,B组5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稍减退。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孔内近DRG行CRF和PRF复合复方倍他米松给药治疗胸背部PHN疗效均优于单纯复方倍他米松给药,PRF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RF,安全性较高。
    • 白彦学
    • 摘要: 目的:为了更好的总结临床经验,避免穿刺风险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6 月 ~2018 年 12 月到我院接受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的 15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经验。结果:15 例患者都接受了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 CT 引导下手术获得成功,其中 14 例穿刺成功,成功率达 93%,其中 1 例穿刺 病理组织取材不理想占 6%,病理检查为肌肉组织;1 例患者并发气胸,发生率为 6%;1 例患者并发咯血,发生率为 6%;1 例患者并发胸痛,发生率为 6%。结论:CT 引导下经 皮肺穿刺活检术准确率高达 85%~96%,仍有少数病例取材不理想及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发生。为了规范在临床中病理取材不理想情况的发生及减少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分 析总结,值得临床借鉴。
    • 刘靖芷; 史可梅; 马文庭; 李全波; 付强; 郑宝森
    •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DRG)行连续射频(CRF)和脉冲射频(PRF)对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治疗中心确诊的胸背部PHN患者116例,将其分为倍他米松组(B组,n=37)、连续射频热凝组(CRF组,n=39)、脉冲射频调控组(PRF组,n=40).根据疼痛范围及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确定神经痛受累节段,3组均在CT引导下经皮椎间孔内穿刺,B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CRF组和PRF组分别对DRG行连续射频和脉冲射频各360 s,同时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7d及1、3个月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3个月时评价优良率和有效率,以及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B组治疗后1和7d时VAS降低、CRF组和PRF组治疗后1、7d及1、3个月时VAS降低;与B组比较,CRF组和PRF组治疗后1、7d及1、3个月时VAS降低(P均<0.05).B组、CRF组和PRF组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51%(19/37例)、85%(33/39例)和83%(33/40例),优良率分别为22%(8/37例)、72%(28/39例)和63%(25/40例).CRF组中13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5例出现痛性麻木,1例出现神经损伤伴同侧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PRF组6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稍减退,B组5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稍减退.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孔内近DRG行CRF和PRF复合复方倍他米松给药治疗胸背部PHN疗效均优于单纯复方倍他米松给药,PRF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RF,安全性较高.
    • 刘靖芷; 史可梅; 马文庭; 李全波; 付强; 郑宝森
    •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DRG)行连续射频(CRF)和脉冲射频(PRF)对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治疗中心确诊的胸背部PHN患者116例,将其分为倍他米松组(B组,n=37)、连续射频热凝组(CRF组,n=39)、脉冲射频调控组(PRF组,n=40).根据疼痛范围及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确定神经痛受累节段,3组均在CT引导下经皮椎间孔内穿刺,B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CRF组和PRF组分别对DRG行连续射频和脉冲射频各360 s,同时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7d及1、3个月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3个月时评价优良率和有效率,以及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B组治疗后1和7d时VAS降低、CRF组和PRF组治疗后1、7d及1、3个月时VAS降低;与B组比较,CRF组和PRF组治疗后1、7d及1、3个月时VAS降低(P均<0.05).B组、CRF组和PRF组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51%(19/37例)、85%(33/39例)和83%(33/40例),优良率分别为22%(8/37例)、72%(28/39例)和63%(25/40例).CRF组中13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5例出现痛性麻木,1例出现神经损伤伴同侧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PRF组6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稍减退,B组5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稍减退.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孔内近DRG行CRF和PRF复合复方倍他米松给药治疗胸背部PHN疗效均优于单纯复方倍他米松给药,PRF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RF,安全性较高.
    • 艾比不拉·衣明; 张雪; 谢仁古丽·阿皮孜; 阿孜古丽·卡斯木; 迪丽白尔·塔力甫江; 菲尔东·阿布力孜; 张杰; 张鑫; 王德全
    •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与CT引导下胸椎椎间孔注射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老年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CT组和超声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镇痛(加巴喷丁);CT组采用CT引导下行胸椎椎间孔注射治疗联合口服药物;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椎间孔注射治疗联合口服药物;随访3个月,比较三组病人治疗前、后各个随访时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睡眠质量评分(quality of sleep,QS),口服加巴喷丁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病人VAS及QS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及CT组各随访时间段VAS及Q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口服加巴喷丁的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超声组与CT组比较,各时间段VAS及QS评分,口服加巴喷丁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超声及CT引导下胸椎椎间孔注射治疗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而超声引导可以达到CT引导相同的效果,基于超声无辐射、价廉等优势,值得临床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