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基础

社会基础

社会基础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法律、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8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5436篇;相关期刊1092种,包括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求实、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首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一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第三届两岸民商法前沿论坛、黄帝旗帜·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等;社会基础的相关文献由181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苇、郑永年、何秉孟等。

社会基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8 占比:4.52%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5436 占比:95.43%

总计:37132篇

社会基础—发文趋势图

社会基础

-研究学者

  • 陈苇
  • 郑永年
  • 何秉孟
  • 何绍辉
  • 刘涛
  • 吴康宁
  • 姚文元
  • 姜大伟
  • 姜辉
  • 彭维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晏; 谢煜文
    • 摘要: 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作为刑事对席审判程序的例外和补充,对刑事诉讼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践中该如何适用证明标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中的证明标准的确定需要考虑诉讼构造、价值选择和社会基础3个因素,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而得出在特定危害性重大案件、被告人因严重疾病缺席案件和被告人死亡案件中刑事缺席审判程序的证明标准。
    • 钱坤
    • 摘要: 网格化管理日益被视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模式而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实践。从城乡比较的视角看,作为一种最初孕生于城市社会的治理模式,网格化管理与城市社会的高密度空间格局、高频次治理事务的特质相适配。而乡村社会的分散化空间格局、低频次的治理事务,以及乡村基层政府相对灵活高效的部门协同机制,决定了网格化管理模式与乡村社会基础之间的适配错位。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乡村社会的具体实践诱发大量简单事务和治理对象的私人性事务涌入正式治理体系、基层治理主体的避责式消极应对,整个基层治理体系也由此偏离了简约高效的基本定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构建与乡村社会相适配的治理体系,网格化管理在乡村社会的推广应用需要更加审慎。
    • 葛忠明; 张茜
    • 摘要: 慈善事业是一种慈心善行的社会行动,是以人道主义为行动依据、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以社会动员为基本形式、以增强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的行动体系。慈善事业作为正式的国家福利与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介和桥梁,更是立足于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慈善事业的发展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积极的社会建设、扁平而非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均等化的国家福利和服务、“去市场化”或“去商业化”的慈善行业以及特定的慈善文化,这些要素分别构成了慈善事业何以可能的社会价值基础、结构性基础、制度性基础、内在品质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米尔斯关于“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论述、鲍曼的个体化理论与共同体建设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可为理解利他即利己的慈善行动提供理论依据。总体而言,慈善事业未来发展的理想走向应是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募款规模稳步提升、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慈善事业不能缺位。
    • 陈力嘉
    • 摘要: 谈话类节目因其制作较为简单、引起话题度较高,一直是较受欢迎的节目类型,节目中所涉及的话题也常常掀起舆论的热点,但该类节目在尺度把握、内容创新、价值引导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谈话类节目得以发展的动因、社会价值、存在隐忧及发展走向,有助于该类节目未来的行业实践,也能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转型期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节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 张磊; 柳泽民
    • 摘要: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处于对幸福的追问与追求之中。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人有所不同,同一时代的不同人也各不相同。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过的根本性社会转型,这使得人们对幸福的追问和追求也呈多元化的趋势。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不过是现实生活在精神上的能动表现,对幸福观的理解也是如此,只有从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现实基础出发,即他们的实践条件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人们幸福观的差异以及追求实现幸福的不同方式。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这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幸福观的内在特质。以此为镜,也才能真正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幸福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才有可能找到通向幸福的现实路径。
    • 孙新华; 吴楠
    • 摘要: 农业规模经营是中国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关键议题。农业规模经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用工效益的差异,从而使一些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陷入困境。采用嵌入性视角探讨农业规模经营中用工模式嵌入社会关系的逻辑及其影响。研究发现,农业规模经营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化用工无法有效解决农业规模经营中的劳动监督问题。而将市场规则嵌入关系规则的关系化用工使得雇佣双方产生了利他倾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工人内在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使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摆脱经营失败困境。关系化用工的实现依赖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在用工选择、生产管理和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但社会关系范围和程度都是有限度的。因此,农业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处理好经济关系,而且需要处理好社会关系。
    • 吕治国; 温小平
    • 摘要: 凝聚价值共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人类共同的命运、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的社会交往属性,构成价值共识构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基础。凝聚价值共识,需要彰显价值理性、取得价值效益、推进价值规范和增强价值认同。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在价值本身具有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规律之外,实现价值共识在当前还面临价值虚无的消化、"佛系"思潮的软化、普世价值的幻化、霸权主义的分化等现实困境。未来通往价值共识之路,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价值影响和价值传播,注重底线价值、范式改进、中介转化和科技运用,提升价值认同,达成价值共识。
    • 田毅鹏
    • 摘要: 将衔接概念置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加以审视,便会发现衔接实质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结构调适和转换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总体性领域和方面。既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带有总体性,那么,衔接的基础性条件尤其是社会基础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人类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积淀最为厚重的乡村空间,其社会基础的构成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政社联结性基础、关系性基础、村落共同体基础等。从宏观结构上看,乡村是否建立起顺畅的政社联结机制?从中观层面上看,村落是否具有社会关系基础?村落是否具有共同体的特质?从微观结构上看,村民是否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是否具有持久的脱贫发展主动性?以上就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社会基础构建的关键。
    • 刘金林; 张帆; 何子涵; 马静
    • 摘要: 特色产业发展有利于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夯实特色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两者“互进共融”是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京族整族脱贫的成功经验为例,在理论层面透析特色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的内在机理,实证总结京族基于特色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助力脱贫攻坚的具体做法与成效,并着重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两个方面剖析特色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面临的困境与突破思路,为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振兴民族乡村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参考。
    • 陶自祥
    • 摘要: 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不同农民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既有研究更多关注乡村振兴中的返乡农民工和中坚农民,而忽视农村非正规就业群体。受制于家庭功能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分化双重因素,这一群体基本丧失进城正规就业的机会,多嵌入本地灵活的非正规就业体系。农村多元就业、劳动力市场分化、家庭伦理责任需求以及就地务工的灵活性成为其产生的基础。农村非正规就业群体作为当前农村人数较多、较为活跃的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经济性、家庭性、治理性和社会性多重功能,具体表现在助力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家庭双重收入、成为国家与乡村中间人和形塑乡村振兴新秩序等方面,成为乡村振兴的“第三主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