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相渗曲线

相渗曲线

相渗曲线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28381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第四届全国油气田开发技术大会、2009年第三届油气田开发技术大会等;相渗曲线的相关文献由674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平、张金庆、汪周华等。

相渗曲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8381 占比:99.88%

总计:128536篇

相渗曲线—发文趋势图

相渗曲线

-研究学者

  • 郭平
  • 张金庆
  • 汪周华
  • 谭先红
  • 刘子民
  • 吕渐江
  • 吴春新
  • 唐海
  • 姜彬
  • 孟艳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春雷; 曹小朋; 张林凤; 姜兴兴; 刘建涛; 靳彩霞; 王峰; 杨河山
    • 摘要: 相渗曲线是油气田开发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资料。采用常规室内实验法获得相渗曲线费用昂贵且耗时,测试样品少,难以代表整个油藏的特征;经验公式法估算获得的结果精度低且误差大。为了实时、准确获得水驱储层相渗曲线,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仿真预测。通过测井参数敏感性分析,融合相渗曲线数据,构建水驱储层相渗曲线仿真样本集。在此基础上,优选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地质因素约束优化以及曲线端点约束优化,实现相渗曲线智能可视化生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实现每口井每个层段的相渗曲线预测,预测精度大于90%,能准确反映油藏渗流特征和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郭长春
    • 摘要: 聚合物驱作为一种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应用广泛,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描述驱替剂与原油在储层中流动规律的基础资料,在油藏开发动态预测及油藏工程分析中广泛应用。由于聚合物溶液的流变特征,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困难。针对胜坨油田高温高盐储层聚驱过程中相渗曲线开展研究,在测定聚合物溶液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稳态法获取聚合物驱替相对渗透率曲线,并结合驱替前后扫描电镜结果分析聚合物溶液流变性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及聚合物驱微观驱油机制。结果表明:考虑流变性影响时,聚合物溶液相对渗透率值明显小于不考虑流变性影响的值,且驱替后聚合物将在岩心内有明显残留,降低高渗流通道渗流能力,迫使流体向相对低渗层段流动,进而提高流体驱替效率。
    • 曹仁义; 戴宗; 王志凯; 王亚会; 江俊; 李海龙; 贾志豪
    • 摘要: 强底水砂岩储层通常采用大排量水驱开发,长期水驱后储层水驱特征发生巨大变化。本文采用新的实验方法获得了油水相渗、采收率以及润湿性曲线,并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水驱体积倍数、原油黏度及驱替速度对长期水驱的影响。通过对原油组成、岩石矿物组成以及润湿性变化进行分析,明确了长期水驱过程中流固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表明,随着原油黏度的增加,水相渗透率降低,剩余油饱和度增加,含水率上升提前。较高的水驱速度会导致较高的最终采收率。沥青质含量越高,黏度越高,储层越偏油湿。长期水驱后后润湿性趋于水湿,更有利于稠油开采。此外,长期水驱降低了粘土含量,形成了更偏水湿的岩石表面以及更大的储层孔喉环境。本研究为海上砂岩油藏开发及提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张继成; 闫志明; 范佳乐; 包智魁
    • 摘要: 网格粗化就是保持粗化前后两个模型的油藏物性与渗流特征尽可能相同,从而保证模型粗化前与粗化后具有相同的开发效果.采用调和平均和算数平均对渗透率进行粗化,发现粗化后的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与粗化前存在一定的差别.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得到油、水相对渗透率(Kro/Krw)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曲线的斜率与截距和水油比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的斜率与截距存在函数关系,可以反推得到粗化后的相渗曲线.通过研究发现,相渗曲线的平移距离和水油比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拟合直线的截距存在线性关系,进而可以计算得到相渗曲线的平移距离.采用实际油田数据对相渗平移规律进行验证,粗化后与粗化前的水油比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误差为3.16%,精度较高.
    • 韩进; 杨波
    • 摘要: 通过室内实验测试获得致密储层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根据曲线形态特征划分为Ⅰ、II、III、IV四种类型,由Ⅰ至IV类油水两相共渗区域变小,等渗点降低;束缚水饱和度升高,油相渗流能力变差;油水两相干扰程度增强,驱油效率降低;物性逐渐变差,根据物性及孔隙结构当面开展影响油水相渗曲线变化的具体因素分析.
    • 黄磊; 孙藏军; 王迪; 姜永; 刘超
    • 摘要: 基于前人得出的渗流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提出了一套油田或单井递减类型的判定方法.结合前人关于含水与采出程度的量化研究,推导出在定液条件下的递减类型判别方程,并对开采方式进行分类,判断定液开采还是定压开采.对于定压开采方式,分段拟合相渗曲线,判定油田当前含水饱和度是位于直线段、指数段还是幂级数段,进而能够判断出当前时期油田(井)处于哪个递减阶段.
    • 曲江; 夏连晶
    • 摘要: 目前常用的含水率预测方法主要包括Gompertz模型、Logistic模型和Usher模型,这三种方法缺乏理论依据,只反映了含水率与时间的统计规律,而常用的水驱规律曲线虽能反映渗流理论,但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在半对数曲线上偏离直线关系,不能用于特高含水期含水率预测。因此,本文深入研究特高含水期相渗曲线变化规律,建立了反映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的含水率预测新模型,能够真实体现特高含水期油水地下渗流特征,预测更为准确。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三种方法相比,含水率预测新模型预测精度提高至少3个百分点以上,为特高含水期水驱油藏开发规划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 唐磊; 郑祖号; 陈科; 何伟; 张旭东; 张露; 张伟
    • 摘要: 油水相对渗透率对注水开发油藏后期进行提液稳产具有决定性作用.选取渤海油田某区块物性相近的天然岩心,测定不同压力梯度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利用玻璃刻蚀技术研究了不同压力梯度下剩余油形态变化特征,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压力梯度影响油水相渗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该地区储层相渗曲线形态是典型的水相"上凹"型,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相渗曲线整体右移,残余油饱和度降低,两相共流区扩大,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大;在低驱替压力梯度下,剩余油以连片状为主,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连片状剩余油比例逐渐下降,油膜状比例升高,油滴状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赋存状态不同,在低含水期,剩余油以连片状为主,随着水驱的深入,不同类型剩余油发生转化.
    • 张运来; 张吉磊; 周焱斌; 许亚南; 欧阳雨薇
    • 摘要: 海上稠油油田开发中后期主要采用强注强采开发方式,在这种大液量冲刷下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水驱油效率发生变化,给油田高含水期的水驱开发规律认识带来了难度.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储层在长期注水冲刷过程中的各特征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高孔高渗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冲刷后,孔隙度变化不明显,渗透率明显增大,易形成无效循环通道;孔隙微观变化特征明显,出现孔喉半径增大、渗流能力增强的变化规律;随着驱替倍数增加,等渗点右移,残余油饱和度下降,驱油效率提高近10%.研究成果验证了海上陆相疏松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产液量2000 m3/d的先导试验,为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 王飞; 边会媛; 赵伦; 俞军; 谭成仟
    • 摘要: 选取哈萨克斯坦让纳若尔碳酸盐岩油藏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及复合型岩心开展水淹层电性响应特征实验,重点分析了注入水矿化度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电性响应特征的影响,同时基于利用电阻率计算孔隙型储集层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数学模型与发育裂缝的储集层两相流相对渗透率模型,结合实验分析结果制定了复杂孔隙结构碳酸盐岩油藏水淹层划分标准.研究表明:注入水矿化度是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注入低矿化度水(淡水)时,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形态呈U型;注入高矿化度水(咸水)时,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形态呈L型.碳酸盐岩油藏水淹层划分标准具体为:①孔隙型储集层油层含水率(fw)范围为fw≤5%,弱水淹层含水率范围为5%<fw≤20%;中水淹层含水率范围为20%<fw≤50%;强水淹层含水率范围为fw>50%;②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复合型储集层油层含水率范围为fw≤5%,弱水淹层含水率范围为5%<fw≤10%;中水淹层含水率范围为10%<fw≤50%;强水淹层含水率范围为fw>50%.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