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盆底肌

盆底肌

盆底肌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88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6316篇;相关期刊243种,包括健与美、健康之友、双足与保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0年上海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学术大会、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中国中医肛肠教育研讨会暨第十二届中日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会等;盆底肌的相关文献由1670位作者贡献,包括章鸿、许鹭、史志怀等。

盆底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8 占比:0.7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6316 占比:99.28%

总计:66800篇

盆底肌—发文趋势图

盆底肌

-研究学者

  • 章鸿
  • 许鹭
  • 史志怀
  • 杨瑞嘉
  • 易涛
  • 张洪
  • 王实果
  • 原晶
  • 张东铭
  • 易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洁; 袁梦; 陈伟; 于丹; 马敬; 杨洋; 姚瑶; 马黎黎
    • 摘要: 性功能障碍是以性交痛、性高潮困难、性欲低下为表现特征的临床疾病[1]。女性分娩后,性功能障碍较孕前明显增加[2—4],尤其初产妇更是高达70.6%[5],因而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女性在孕期,子宫不断增大,压迫盆底肌,致使盆底筋膜和韧带逐渐被拉伸,压力不断增大,再经阴道分娩后,引起纤维、筋膜、韧带的进一步损伤,导致弹性下降,阴道紧缩度降低[6],从而引起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盆底磁刺激是利用变化的脉冲磁场直接作用于盆底肌,产生盆底神经电兴奋,强化盆底肌深、浅层肌肉的感觉刺激,提高肌肉收缩能力,加速盆底血液流动,使肌纤维的数量不断增多,达到改善盆底肌功能的目的。目前,国内在治疗产后性功能障碍方面多采用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电刺激以侵入性刺激为主,易产生疼痛,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而盆底磁刺激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在产后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应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探讨磁刺激对初产妇产后性功能障碍的疗效,旨为临床提供参考。
    • 吴艳玲; 张小凤
    • 摘要: 目的探讨盆底肌瑜伽在子宫附件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我院接受子宫附件切除术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盆底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盆底肌瑜伽训练。比较两组的盆底肌力评分、阴道最大收缩压、膀胱残余尿量、尿垫试验评分、肛肠动力指标、睡眠状况指标、心理状态评分、舒适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的盆底肌力、尿垫试验评分高于干预前,阴道最大收缩压大于干预前,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直肠-肛管静息压差、直肠感觉阈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入睡潜伏期短于干预前,实际睡眠时长长于干预前,PSQI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舒适度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瑜伽可有效改善子宫附件切除术后患者的膀胱功能、盆底肌功能,增强躯体舒适度,改善心理状态,提升睡眠及生活质量。
    • 臧加英; 高波; 刘洋; 刘倩; 盛圆圆; 王盼盼
    • 摘要: 目的探讨盆底四维超声检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对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盆底病变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牛津肌力分级(MOS)将其分为肌力障碍组(0~2级,n=64)与非肌力障碍组(3~5级,n=116)。采用四维超声测定两组盆底结构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对患者肌力障碍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18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MOS分级为0级、1级、2级、3级、4级、5级者分别占比0.56%、8.33%、26.67%、40.56%、18.89%、5.00%。肌力障碍组患者静息、Valsalva及缩肛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大于非肌力障碍组(P<0.05),肛提肌厚度小于非肌力障碍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静息、Valsalva及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与面积呈明显正相关(P<0.05)。静息状态肛提肌裂孔前后径预测肌力障碍的灵敏度为71.6%、特异度为78.1%;Valsalva状态肛提肌裂孔前后径预测肌力障碍的灵敏度为79.3%、特异度为68.8%;缩肛状态肛提肌裂孔前后径预测肌力障碍的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67.2%。结论盆底四维超声检测可直接观测到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的盆底结构,未合并肌力障碍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及肛提肌厚度均优于肌力障碍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可用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收缩能力的辅助诊断。
    • 卓芸巧; 李文娟; 陈芸芸; 顾逸藜; 张霜; 谢臻蔚
    • 摘要: 目的 研究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盆底肌表面肌电生理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浙江省妇科泌尿及盆底康复质量控制中心的POP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指数(BMI)、产次、病程等一般情况及POP-Q评分,并行Glazer法盆底肌表面肌电生理检查,分析各项盆底肌电值特征及其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POP患者的前、后静息阶段的异常率分别为28.2%、26.5%,而慢肌阶段、耐力测试阶段和快肌阶段的异常率分别高达99.7%、99.3%和89.2%。其静息阶段平均值与年龄呈负相关、与BMI值呈正相关,耐力测试阶段变异性与绝经年限、年龄、产次呈正相关(均P <0.05)。POP患者的前后静息阶段平均值与Aa和Ba值呈负相关,后静息阶段平均值与C和D值呈负相关,快肌阶段最大值与C值呈负相关,耐力测试阶段变异性与Ap值呈正相关(均P <0.05)。结论 POP患者普遍存在盆底肌电值异常,与年龄、BMI、绝经年限及产次存在相关性;肌电值与不同POP缺陷的相关性不同,其中静息阶段电位与前、中盆腔缺陷密切相关。
    • 吴晶晶; 陈雪琼; 陈彩虹; 林佳蕙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分娩方式(剖宫产、顺产)高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226例高龄产妇,并依照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102例,剖宫产分娩)和顺产组(124例,顺产分娩)。两组产妇于产后6周进行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盆底肌群收缩放松功能、性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产妇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剖宫产组产妇VAS评分(2.18±1.05)分明显低于顺产组的(3.95±1.2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前静息平均压力低于顺产组,快肌最大压力高于顺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性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分娩方式中,高龄产妇盆底肌会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实施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盆底肌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王平; 向雪莉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方法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尿动力学及三维盆底超声结果的影响。方法纳入123例SUI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敏灸组、电针组和温针组,每组41例。热敏灸组采用热敏灸治疗,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温针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3组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量表(ICIQ-SF)评分、盆底肌肌力、尿动力学指标、盆底三维超声指标的变化。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尿失禁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组ICIQ-SF评分、盆底肌肌力均优于治疗前(P0.05)。在盆底三维超声方面,3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优于同组治疗前(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优于其余两组(P<0.05),电针组和温针组随访产后3个月、半年的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热敏灸组(P<0.05)。结论在盆底肌训练基础上,采取电针、温针和热敏灸治疗产后SUI均可改善症状,电针疗效优于温针灸和热敏灸。
    • 付丽娜
    • 摘要: 目的:探讨盆底肌训练联合盆底肌治疗仪对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天河区前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02例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盆底肌功能训练;研究组给予常规盆底肌功能训练加用盆底肌治疗仪。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肌Ⅰ类、Ⅱ类纤维肌力变化、临床疗效和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Ⅰ类及Ⅱ类指标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盆底肌Ⅰ类、Ⅱ类纤维肌力均高于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治疗对减轻不适症状、预防尿潴留发生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亓丁; 刘丽; 刘甜甜; 胡喜姣; 赵晶晶; 孙秀玲; 李红梅
    • 摘要: 目的观察依据子午流注原理择时予交叉针刺法及八髎穴长留针刺激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SU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Kegel运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申时(15-17点)交叉针刺法(脾俞透肾俞,肾俞透脾俞)结合八髎穴长留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24 h平均漏尿频次及盆底肌力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两组24 h平均漏尿次数、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盆底肌肌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盆底肌功能训练,交叉针刺法结合八髎穴长留针择时针刺法可改善女性轻中度SUI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盆底肌功能训练。
    • 黄艺; 刘军楹; 周文强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取穴方法针刺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产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近端取穴组、远端取穴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盆底肌训练,近端取穴组、远端取穴组予针刺联合盆底肌训练,共治疗4 w。治疗前后均进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答卷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及盆底肌电评估(Glazer评估)。结果:三组治疗后的ICIQ-SF评分、I-QOL评分、盆底肌电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近、远端取穴组的ICIQ-SF评分、盆底肌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近端取穴组慢肌及综合肌的肌电与远端取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盆底肌训练能有效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症状,且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近端取穴对慢肌、综合肌肌力的改善优于远端取穴,而两组对快肌肌力的改善效果相当。
    • 陈聪; 吴娟; 黄秋晨; 高轶; 靖华芳; 廖利民
    •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呼吸和骨盆外肌群收缩对凯格尔运动训练盆底肌效果的影响。方法 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健康女性20例依次行单纯凯格尔运动,并分别在呼气、吸气时,及骨盆外肌群(腹横肌、髋内收肌群、髋外旋肌群)不同强度收缩时行凯格尔运动,超声测量膀胱底上移最大距离。结果 与单纯凯格尔运动相比,呼气时或腹横肌收缩时行凯格尔运动,膀胱底上移距离更大(P <0.05)。结论 呼气结合凯格尔运动和腹横肌收缩结合凯格尔运动,对盆底肌的锻炼效果更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