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世界文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专利文献42726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历史学习(高考)、文教资料、河北教育(教学版)等; 皮格马利翁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索达吉堪布、刘莉、古木春等。

皮格马利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42726 占比:99.69%

总计:42857篇

皮格马利翁—发文趋势图

皮格马利翁

-研究学者

  • 索达吉堪布
  • 刘莉
  • 古木春
  • 吴春晓
  • 姚霁
  • 张建春
  • 徐耀云
  • 杨启迁
  • 杨琳
  • 杰洛姆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倪定清
    • 摘要: 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国有企业发展已进入关键期。国企职工压力变大,职业倦怠现象比较常见。文章阐述了职业倦怠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内涵,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循环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运用皮革马利翁效应纾解国企员工职业倦怠的思路,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视角,社会层面、国有企业层、国企员工自身三个层面去考量,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手段、技巧,用好用足“皮格马利翁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国企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纾解国企员工的职业倦怠,力争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 孙妍妍
    • 摘要: 虚拟现实的最初构想出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斯坦利·温鲍姆(Stanley G.Weinbaum)的短篇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故事中戴着这副神奇眼镜的人可进入另一个世界,并可与之交互,影响其世界进程。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对虚拟现实的研究开始起步,陆续研发出可与虚拟环境相连的设备。其中计算机科学家伊万·苏泽兰(Ivan Sutherland)在1968年研发出带有头部位置追踪系统的“头戴显示器”,当佩戴者转动头部,会显示随位置变化实时更新的虚拟环境图像。
    • 曹岳
    • 摘要: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仅创作了《道林•格雷的画像》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隐含着“皮格马利翁”这一神话原型:在精神上,亨利对道林的言谈身教使得道林成为亨利创作的一件艺术品;在物质上,画家巴滋尔为道林绘制了一副有生命的画像,赋予道林“永葆青春美貌”的神性力量。小说通过“皮格马利翁”原型创造了一个充满感官享乐且不受自然法则约束的唯美主义理想,但同时却将这个唯美理想置于充满桎梏的现实世界中考量。这种理想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体现了弗莱的“秋之悲剧”叙事结构,说明了道林的悲剧根源在于从唯美主义的理想世界坠落,进入现实世界。
    • 摘要: 1海浪与贝壳:初见的阿狄丽娜“玻璃之城”秦皇岛的东南沿海,洋河缓缓汇入渤海。徜徉于沿海公路,或见晚霞中海鸥掠过又飞起,或听海风撩拨如茵草地……突然,一抹倩影映入眼帘:雕塑般精致的建筑物,仿若化身皮格马利翁痴恋的少女,被爱神赋予了无限流动的生命后俯卧在地,虔诚聆听海浪之音。这就是秦皇岛滨海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建筑师心中海边的阿狄丽娜。海浪由远及近,卷起千堆雪,拍打出蜿蜒的海岸线。海洋文化激发了建筑师“白色+曲线”的灵感;精致的三叶草平面,蕴含自然勃发的生命力;远看如散落在沙滩上的精致贝壳,凝聚海洋的深邃魅力……
    • 尚冰; 程林
    • 摘要: 2018年,美国学者阿德里安·梅尔(Adrienne Mayor)的作品《诸神和机器人》(Gods and Robots)问世,立刻吸引了古典学界与机器人领域的广泛关注。梅尔认为,机器人、皮格马利翁的雕像以及青铜机械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造出,而非生成"(made,not born)[1]1-2。在梅尔看来,当代人认为产生于现代社会的人造生命、基因改造、自动机械等科技,实际上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就已有相关想象[1]1。
    • 顾邀雪
    • 摘要: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叫“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是一个教 育心理学概念。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予 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 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 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 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本文从小升初英语衔接教学出发,探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
    • 郭莹莹
    • 摘要: 从解构主义互文性理论角度来看,萧伯纳的戏剧《皮格马利翁》与罗马诗人奥维德《变形记》中的《皮格马利翁》存在互文关系.萧伯纳的戏剧是以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皮格马利翁"来命名的,显然萧剧改编自神话,两个文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本文将从萧剧与神话故事之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的互文性三个方面来分析《皮格马利翁》作为社会问题剧的伦理价值.
    • 陶立夏
    • 摘要: 从酒吧出来,深宵的街道人声喧哗,人群围着倒在马路中间的一个年轻人。他脑部遭受了重击,神志不清。我一边跪下来寻找他的脉搏,一边打电话报警。L脱下衬衫想垫在年轻人脑后,这时一只手伸过来拉住他。"小心。"那人说,是带口音的英语,但语气坚定。他借着手机屏幕的光线仔细检查年轻人的瞳孔后轻声说:"He is gone."我知道他的意思,因为我没有找到脉搏。但L疑惑地看向这个陌生人,恳切问:"But to where?"陌生人摇摇头,露出无奈的神色.
    • 本刊资料库
    • 摘要: 人们在相互祝福时喜欢说“祝你心想事成”。从心理学角度,学者们确实发现了一种与此相关的奇妙效应,即人的心理预期会对成绩或绩效产生影响,它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得名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据说,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亲手雕刻出来的美女像而不能自拔。爱神阿佛罗狄忒被其真诚所感动,便赋予雕像以生命,最终,国王得遂心愿,娶了这位化身美女为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