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镀镍

电镀镍

电镀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8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71509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材料导报、电池、印制电路资讯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与封装技术分会电镀专家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2013年海峡两岸(上海)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第十七届全国表面保护技术交流会等;电镀镍的相关文献由1305位作者贡献,包括钱永清、张汝山、包全合等。

电镀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1509 占比:99.74%

总计:71697篇

电镀镍—发文趋势图

电镀镍

-研究学者

  • 钱永清
  • 张汝山
  • 包全合
  • 刘立红
  • 叶晓娟
  • 周志强
  • 朱书成
  • 赵丽晴
  • 赵庭勇
  • 周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宜鑫; 邢乐红; 石鑫婷; 孟凡旭; 张亮; 董瑞
    • 摘要: 采用由10 g/L NiCl_(2)·6H_(2)O、30 g/L NH_(4)Cl和310~390 g/L Ni(NH_(2)SO_(3))2·4H_(2)O(氨基磺酸镍)组成的镀液(pH=3.8),在温度35°C和电流密度3 A/dm^(2)的条件下电镀30 min,获得镍电极。研究了镀液中氨基磺酸镍质量浓度对镍镀层表面形貌和析氢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中氨基磺酸镍质量浓度为350 g/L时,镍镀层结晶最细致,析氢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最佳。
    • 李彭瑞; 任春江; 章军云; 陈堂胜
    • 摘要: 采用脉冲电流方法制备电镀镍层,并利用扫描电镜、光学轮廓仪、硬度计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电镀参数中的溶液温度和pH对电镀镍层的表面形貌、粗糙度、显微硬度和SiC/Ni刻蚀选择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镀液温度在45~60°C时,镀镍层表面形貌变化不大,但是随着镀液温度的升高和镀液pH的增大,粗糙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显微硬度和SiC/Ni刻蚀选择比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电镀液温度为55°C,pH在4.0~4.4时,可获得具有良好的质量、显微硬度且SiC/Ni刻蚀选择比的镍镀层。
    • 张立平; 刘庆然; 何小兵; 魏开龙; 叶继凯; 殷凤玲
    • 摘要: 采用成膜剂和封孔剂复配制备一种封孔-成膜剂。通过电位-时间曲线、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测试、浸泡实验以及孔隙率测试表征了该封孔-成膜剂对薄镍层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薄镍层经过封孔-成膜剂工艺处理之后的薄镍层在3.5 wt.%NaCl溶液中的开路电位和自腐蚀电位较正,自腐蚀电流密度较低。电化学传质电阻较大,长期浸泡过程中的腐蚀速率较低。经过该工艺处理后的薄镍层孔隙率降低,耐腐蚀性能得到大幅提高。
    • 李强; 雷程; 梁庭; 李永伟; 周行健
    • 摘要: 为了探索碳化硅深刻蚀过程中厚镍掩膜工艺条件,依据电镀原理,设计了以镀液pH、电流密度、镀液温度为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通过对电镀速率和镀层均匀性双指标进行综合平衡法分析,研究各因素不同水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采用台阶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电镀速率、镀层均匀性以及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电流密度是影响电镀速率的关键因素,镀液pH主要影响镀层的均匀性,最佳电镀条件为pH在3.0~3.5之间,电流密度为20 mA∙cm^(-2),温度为55°C。该工艺成本低、镀速高且均匀性良好,可以用于制备碳化硅深刻蚀掩膜,为碳化硅基压力传感器的加工提供了关键工艺支持。
    • 邢乐红; 石鑫婷; 孟凡旭; 王宜鑫; 徐晓艳; 郭楠
    • 摘要: 采用由10 g/L NiCl_(2)·6H_(2)O、30 g/L NH_(4)Cl和350 g/L Ni(NH_(2)SO_(3))2·4H_(2)O(氨基磺酸镍)组成的镀液(pH=3.8),在温度25~45°C和电流密度3 A/dm^(2)的条件下电镀30 min,获得镍电极。研究了镀液温度对镍镀层表面形貌和析氢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温度为35°C时,镍镀层结晶最细致,电催化析氢性能和稳定性最佳。
    • 李彭瑞; 任春江; 章军云; 陈堂胜
    • 摘要: 以SiC片为基体,分别在直流(DC)电源和脉冲(PC)电源下电镀Ni。研究了电流密度对Ni镀层表面形貌、粗糙度、显微硬度以及SiC和Ni镀层刻蚀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直流电流密度增大,Ni镀层的表面形貌先变好后变差,表面粗糙度先减小后增大,显微硬度和SiC/Ni刻蚀选择比逐渐减小。随脉冲电流密度增大,Ni镀层的表面形貌和粗糙度的变化趋势与直流电镀时相近,但显微硬度和SiC/Ni刻蚀选择比均逐渐增大。当电流密度较大时,在相同电流密度下脉冲电镀Ni层的各项性能均优于直流电镀Ni层。在1.4 A/dm^(2)的平均电流密度下脉冲电镀可获得综合性能较优的Ni镀层。
    • 夏日辉; 王春霞; 田礼熙
    • 摘要: 目的研究电镀镍液中存在的铜离子杂质对电镀镍层微观组织和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以五水合硫酸铜的形式向电镀镍液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5、10、30 mg/L)的铜离子杂质,并以初始配制的电镀镍液(0 mg/L Cu^(2+))为空白组对照。选用低电流密度(0.5 A/dm^(2))在Q235钢上电镀镍层,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化学分析技术对电镀镍层的表面微观形貌、晶体织构、表面各元素化学态信息及耐蚀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随着电镀镍液中铜离子浓度的增加,镍层的颜色逐渐变灰,外观质量降低。当电镀镍液中铜离子的含量在工业容忍度范围内时(≤10 mg/L),镍层的颜色较为光亮,晶粒尺寸较小且均匀。当铜离子的浓度大于工业容忍度时(>10 mg/L),晶粒开始变得粗大,且尺寸不均匀。镍晶的生长方式并未改变,仍以螺旋位错的方式进行生长。镀液中存在的铜离子改变了镍晶体的结构,主峰的衍射角度向大角度发生偏移,半峰宽逐渐变大,晶面间距减小,同时影响了镍晶体的择优生长取向,晶粒逐渐由(111)和(200)面转为(111)和(220)面生长。XPS测试结果显示,铜离子浓度的增加导致镍的析出效率降低,铜离子在镍层中析出,并以单质铜和氧化铜的形式存在于镍层中。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电镀镍液中存在的铜离子降低了镍层的耐蚀性能。当铜离子的质量浓度从0 mg/L增加至30 mg/L时,镍层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1溶液中的开路电位(OCP)逐渐降低,自腐蚀电位由−0.487 mV降至−0.547 mV,自腐蚀电流密度由7.8989μA/cm^(2)增加至17.316μA/cm^(2)。电化学阻抗模值和相位角变小,电荷转移电阻(Rct)由1798Ω·cm^(2)减小至851Ω·cm^(2)。结论在瓦特液中,微量铜离子杂质会导致镍结晶粗大,镀层外观灰暗。镍层中的杂质铜原子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晶格畸变,使晶格常数变小,晶粒生长择优取向发生改变。随着铜离子杂质浓度的增加,电镀镍层在质量分数3.5%的NaCl溶液中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增大,阻抗值相应地降低,抗腐蚀性能下降。
    • 任黄威; 周军; 宗志芳; 项腾飞
    • 摘要: 以烧结钕铁硼磁体为基体电沉积镍,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六水合硫酸镍340 g/L,六水合氯化镍45 g/L,硼酸45 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0.1 g/L,pH≈5,温度50°C。研究了电流密度对镍镀层表面形貌、结合力、磁性能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电流密度升高,镍镀层的致密性改善,厚度和结合强度增大。在2.5 A/dm^(2)电流密度下电沉积30 min所得镍镀层的厚度为11μm,结合强度为19.04 MPa,耐温性和耐蚀性最好。
    • 丁祥; 靳俊玲; 陈红辉; 钟毅; 喻鹏
    • 摘要: 采用阳极端部给电及分布给电方式,研究了以立式电镀在聚乙烯(PE)薄膜表面沉积金属镍层的性能,探讨了给电方式对镀层均匀性、形貌、耐腐蚀性能以及在1~6 GHz频率下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立式电镀中,端部给电方式的阳极面积有效利用率只有25%,而分布给电方式下高达98.5%,且分布给电可以获得晶粒细致均匀、耐蚀性较优、电磁屏蔽性能更稳定的导电聚乙烯薄膜。
    • 王云鹏; 莫永达; 张嘉凝; 白依可; 王苗苗; 娄花芬
    • 摘要: 采用具有不同显微组织的引线框架用C19400铜合金为基材进行电镀Ni,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学显微镜(OM)、粗糙度测量仪等分析了铜合金的显微组织对Ni镀层形貌、厚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镀层厚度随铜材中变形组织的增加而减小,退火态(O态)基材表面Ni镀层厚度达到了6.11μm,剧烈变形(SH态)基材表面Ni镀层厚度仅为3.73μm。Ni镀层会“复制”铜基材的表面形貌,变形量较大的基材电镀Ni后粗糙度的增幅小于变形量较小的基材。电镀时应结合基体材料的显微组织来调整工艺参数,以获得性能较优的镀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