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化学处理

电化学处理

电化学处理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520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1174313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科技信息、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国外金属矿选矿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五届黄金科学技术论坛、第二届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高峰论坛、第七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重庆市第二届汽车摩托车摩擦学材料先进技术与应用推进会等;电化学处理的相关文献由1283位作者贡献,包括熊道文、王合德、游建军等。

电化学处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74313 占比:99.99%

总计:1174474篇

电化学处理—发文趋势图

电化学处理

-研究学者

  • 熊道文
  • 王合德
  • 游建军
  • 禹芝文
  • 贺前锋
  • 余世鑫
  • 孙宁磊
  • 彭建华
  • 刘利军
  • 孙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红兵; 田世艳; 张茂彩; 王誉; 辛博
    • 摘要: 目的解决恒电位电化学氮化时高的过电位引起的析氢反应对316LSS综合性能的恶化,提出采用恒电流技术对其进行电化学氮化改性,并确定最佳的试验参数。方法借助于循环伏安、计时电位,交流阻抗和动电位极化等电化学方法,扫描电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研究还原电流密度对316LSS表面形貌、耐腐蚀性能、疏水性能和接触电阻等的影响。结果还原电流密度为5 mA/cm^(2)时,反应后表面形成的氮掺杂凸起结构呈现明显的疏水性能,最大疏水角为103.7°。140 N/cm^(2)的压紧力下,界面接触电阻为8.9 mΩ·cm^(2),在0.5 mol/L H_(2)SO_(4)+5 mg/L F–的测试电解质中,腐蚀电流密度为0.025μA/cm^(2)。同一极板在阴、阳极总共长达13 h的耐久性测试中,腐蚀电流密度均小于1μA/cm^(2),且腐蚀后表面只出现了少量的腐蚀坑。结论316LSS在0.5 mol/L KNO_(3)+0.1 mol/L HNO_(3)的混合溶液中,经恒电流氮化改性后,综合性能明显提高。恒电流电化学改性过程中,316LSS钝化膜中氧化铁膜层的选择性溶解和氧化铬被氮掺杂,两者共同作用提高了316LSS的稳定性和电导率。证明了恒电流电化学氮化改性316LSS双极板可以达到比恒电位更好的效果,这为低成本、长寿命的金属双极板开发提供了新的可选方案。
    • 肖丽光
    • 摘要: 分析了抚顺油页岩干馏废水的水质特点,研究了电化学油/水分离技术在油页岩干馏废水除油单元的应用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电流90 A和电压88 V条件下,添加电解质4 g/L氯化钠,电解50 min,除油效率基本稳定在80%左右,出水油质量浓度均能降到100 mg/L以下,达到后续处理设备需求;电化学除油装置回收的页岩油,没有改变页岩油的品质,可以有效回收,由原来的高额电耗和药剂费,转变为每吨水0.12元油收益,污水处理厂每天需处理3600 t油页岩干馏废水,创收432元/d,基本实现含油废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 曹瑜寒; 王荣忠; 张月华; 彭国文; 曾庆意
    • 摘要: 电化学处理技术已广泛用于水体重金属的去除研究。其中,具有导电性强、比表面积大、结构可控等性能的碳基电极在电化学处理和回收重金属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了碳纳米管、石墨烯、活性炭等碳基电极通过电吸附、电氧化还原以及电沉积等电化学方法去除与回收水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碳材料为基础的电化学处理重金属的发展趋势。
    • 任宛莉
    • 摘要: 在采用电化学方法处理含聚合物的污水时,借助形态原位识别技术对处理聚合物污水的动态过程中气泡及油珠变化进行分析,结合絮体分形理论观察油珠与气泡的特点,并利用分形维数判断处理时间对两者的影响,观察气泡和油珠变化对除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泡分时形态变化小,分形维数保持在2.06左右;油珠分时形态变化较显著,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油珠粒径变大,分形维数在1.80~1.97范围内,两者形态和分形维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电化学处理期间,油珠和气泡会黏附在一起,并伴随着时间的延长,油珠会在气泡影响下逐渐聚集,这会提升油珠上浮分离速度,油珠平均当量圆直径会变大。在保持较高的输出电流、较短的动态停留时间或者较低的输出电流、较长的停留时间时能够促进除污。
    • 李志伟; 黄辉庭; 罗文俊; 胡颖飞; 范容莉; 朱治; 王骏; 冯建勇; 李朝升; 邹志刚
    • 摘要: 理解和调控材料表面性质是研究非均相反应的重点.对于电化学和光电化学驱动的表面催化反应,构建表面活性位点并理解其相关的反应机理是众多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除表面活性位点外,表面电荷传输通道的存在对于(光)电化学催化反应也同样重要,因为其决定了传输到(光)电极表面有效电荷的数量.然而,目前关于如何构建表面电荷传输通道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经典的钼掺杂钒酸铋光阳极为例,通过简单的电化学还原处理在其表面原位构建了电荷传输通道,进而实现了水氧化光电流密度约8.5倍的提升.通过对比电化学处理前后钼掺杂钒酸铋及氧化钼电极的X射线衍射图谱、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发现,电化学处理诱导了电极表面的羟基化反应并且产生了Mo5+组分.这表明电化学处理诱导的氢钼青铜相(HyMoO_(x))可能在钼掺杂钒酸铋光阳极表面形成了高效的电荷传输通道.包括电荷分离和注入效率、开路电压、阻抗谱以及稳态和瞬态荧光光谱等(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这些表面电荷传输通道的存在大幅度提高了钼掺杂钒酸铋光阳极的体相电荷分离和传输效率.进一步通过构建电化学处理前后钼掺杂钒酸铋和氧化钼电极的能带结构,本文提出了电化学激活钼掺杂钒酸铋光阳极的内在机理,即:钼掺杂钒酸铋电极表面存在氧化钼偏析相,并严重阻碍了空穴的有效传输,电化学处理实现了氧化钼空穴阻挡层向HyMoO_(x)空穴传导层的转变,其中HyMoO_(x)的缺陷能级构成了光阳极和电解液之间的有效电荷传输通道.针对该体系,本课题组曾报道(J.Phys.Chem.C,2012,116,5076–5081)电化学处理消除了充当表面光生载流子复合中心的氧化钼偏析相,本文则进一步丰富并完善了之前的理解.此外,电化学处理构建的HyMoO_(x)基表面电荷传输通道对于富氧环境敏感,在富氧环境中会发生氧化及去质子化反应,进而逐渐转变成阻碍空穴有效传输的氧化钼层,使得电化学激活的钼掺杂钒酸铋光电极失去活性.综上,本文明确指出构建表面电荷传输通道对实现高效(光)电化学催化反应是不可或缺的,而进一步理解和优化表面电荷传输通道也将为储能、传感、催化等其它领域的发展提供新机遇.
    • 崔红兵; 田世艳; 张茂彩; 王誉; 杨金梦; 辛博
    • 摘要: 目的研究在0.5 mol/L KNO3和0.1 mol/L HNO_(3)混合溶液中,电极电位对316L不锈钢(316LSS)表层微观形貌、化学组成、耐腐蚀性能和界面接触电阻的影响,以解决316LSS双极板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服役时腐蚀和表面接触电阻较大的问题。方法借助于电化学交流阻抗、循环伏安、计时电流和动电位极化测试,对316LSS表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及改性后性能进行研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扫描电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对316LSS的耐腐蚀性能、微观形貌及化合价进行表征,并测量界面接触电阻和反应后溶液中铁铬金属离子浓度进行测量。结果在0.5 mol/L KNO_(3)+0.1 mol/L HNO_(3)的混合溶液中,316LSS表面发生的反应为不可逆过程,当改性电位为–0.5 V(vs. SCE)时,交流阻抗低频区出现了代表物质吸附的感抗弧,电位负移到–0.6 V(vs. SCE)和–0.7 V(vs. SCE)时,表面发生点腐蚀和晶界腐蚀,膜层的完整性被破坏。最佳电位–0.5 V(vs. SCE)改性后316LSS表面出现凸起结构,表层元素分析发现关键合金元素铬主要以氧化铬和氮化铬形式存在,–0.5 V(vs. SCE)对应的氮化铬占比达54.8%。在140 N/cm^(2)的压力下界面接触电阻与施加电位呈现抛物线关系,最小电阻值为8.7 mΩ·cm^(2)(–0.5 V(vs. SCE))。改性后的316LSS耐腐蚀性能显著提升,最佳样品的腐蚀电流密度和腐蚀电位分别为0.065μA/cm^2和136.738 m V,在模拟燃料电池中运行650 h时,腐蚀电流密度为3.4μA/cm^2。结论电化学改性316LSS的物理化学性能与施加电位大小密切相关。由于316LSS表层钝化膜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选择性溶解以及原位氮掺杂,促使钝化膜厚度减薄,掺杂氮元素稳定了膜层结构和提高了导电性能,消除了钝化膜对双极板性能的不利影响。最佳改性电位下316LSS表面发生选择性蚀刻形成致密的凸起状氮掺杂膜层,改善了316L不锈钢双极板综合性能。
    • 陆太进; 戴慧; 田庚凡; 李克; 张健; 陈华; 柯捷
    • 摘要: 绿松石是一种多孔材料,其孔隙特征直接影响其颜色、光泽、硬度、耐久性等性质,进而影响其市场价值,电化学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绿松石孔隙度从而使其耐久、保色.采用全自动比表面仪、X射线显微CT(Micro-CT)等测试分析手段,对电化学处理前后绿松石的孔隙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比表面仪研究发现,电化学处理后的绿松石总孔隙度、总孔体积、平均孔径及比表面积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吸附-脱附曲线高压区域天然绿松石吸附曲线斜率变大,而电化学处理绿松石吸附曲线斜率变小;天然绿松石孔径分布曲线为类抛物线,而电化学处理绿松石孔径分布曲线呈内凹曲线状.Micro-CT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绿松石中出现的由表面贯穿至内部的大孔洞,经电化学处理后孔洞被不完全充填;天然绿松石存在“流纹状”结构,孔隙沿“流纹”分布,而电化学处理绿松石的“流纹状”结构消失,孔隙分布杂乱无章.本研究首次从孔隙特征角度入手,发现天然绿松石与电化学处理绿松石在高压区域吸附曲线特征、50 nm孔径以上孔隙分布曲线、孔隙充填情况和内部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检测绿松石的钾(K)含量,并结合孔隙特征差异,可以有效地对绿松石是否经过电化学处理进行检验判定.
    • 陆莉娟
    • 摘要: 随着人们对产品美观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机柜不仅要满足各电气单元的组合功能条件,还要满足坚固可靠、整齐美观的要求.针对使用何种方法来处理,可以满足不同产品的表面需求这一问题,选择适合的表面处理方法.首先,介绍机柜的表面处理方法特点及工艺流程;然后,将热镀锌与冷镀锌、喷漆与喷塑的工艺、镀层结构及适用范围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如何选择适合的表面处理方式,在基体材料表面上人工形成一层与基体的机械、物理或化学性能不同的表层.该方法为满足不同要求的机柜表面处理提供实践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