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载体

生物载体

生物载体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783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84416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沼气、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十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生物载体的相关文献由1744位作者贡献,包括全燮、陈硕、曹文平等。

生物载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84416 占比:99.97%

总计:384549篇

生物载体—发文趋势图

生物载体

-研究学者

  • 全燮
  • 陈硕
  • 曹文平
  • 刘惠杰
  • 易春龙
  • 权伍哲
  • 苏苑君
  • 赵洪启
  • 冯海燕
  • 刘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宇; 杨东海; 陈慧珍; 易境; 戴晓虎
    • 摘要: 随着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的提高,基于生物载体的污水处理工艺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概述了生物载体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生物载体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生物亲和性好的共同特性,梳理了生物载体在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微细粉末载体、硫自养脱氮等新型生物载体强化污水处理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生物载体强化污水处理性能的优化机理,包括提高生物量、强化传质过程、生物膜微环境、富集功能微生物等机制。通过对生物载体在污水处理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为新型高效生物载体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 孔祥震; 郭海娟; 马放; 耿明月; 肖霄
    • 摘要: 由黑曲霉Y3(Aspergillus niger Y3)形成的菌丝球经过生物絮凝剂改性强化后作为生物载体固定好氧反硝化菌T13(Pseudomonas sp.T13),对其固定前后对全氮的去除效能、菌群的活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固定化对于生物强化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球负载T13后去除全氮效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改性菌丝球(湿质量)与T13菌液(3.5×10^(8)CFU/ml)的质量体积比为1∶15时,去除全氮的效能最好。改性菌丝球负载T13后的表观图像和电镜扫描图像(SEM)显示,T13细菌附着在改性菌丝球的表面,且改性菌丝球载体的结构可以连续培养45 d后仍保持紧实结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EEM)结果显示,胞外聚合物(EPS)在改性菌丝球固定T13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菌丝球的菌丝缠绕形成的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机械结构,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传质性能,改性菌丝球可以作为良好的生物载体用于生物强化。
    • 马瑞婕; 刘永红; 梁继东; 王宁; 解凤霞
    • 摘要: 在2个相同的USB反应器(R1无载体,R2采用多孔生物填料为载体)中构建了短程反硝化工艺,对R1和R2NO_(3)^(-)-N→NO_(2)^(-)-N转化性能、短程反硝化颗粒污泥物化特性、胞外聚合物(EPS)产生特性以及微生物功能菌群主要特征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81d,氮负荷(NLR)为1.2kg/(m^(3)·d)时,NO_(3)^(-)-N→NO_(2)^(-)-N转化率(NTR)R2(85%)高于R1(80%);载体颗粒污泥(R2)沉降性能优于自固定化颗粒污泥(R1)且载体颗粒污泥(R2)更容易截留EPS,PN/PS值R1(1.29)>R2(1.15),污泥体积指数(SVI)R1(27.07mL/g MLSS)>R2(19.36mL/g MLSS);扫描电镜发现R1污泥表面聚集长杆菌,R2污泥表面聚集短杆菌和球菌,与R1相比R2颗粒污泥结构更加规则密实.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R2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R1,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在短程反硝化系统中占主导地位,R1和R2主要NO_(2)^(-)-N积累功能菌属均为Acinetobacter属(R1-59.18%、R2-46.04%)和Thauera属(R1-6.81%、R2-5.99%).
    • 郭亿瑞; 宋亿; 钟雨心; 刘永红; 王宁
    • 摘要: 聚苯胺二氧化钛纳米吸附剂作为一种优良的吸附材料,因其粉末状回收困难而难以实现工业化应用。以聚苯胺(PANI)、TiO_(2)、聚氨酯(PU)等生物载体为原料,采用原位复合法制备PU基聚苯胺二氧化钛(PU-P/T)多孔复合材料。利用SEM、BET、XRD、ZETA电位和FT-IR等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通过模拟混合废水和实际印染废水考察其混合吸附行为和连续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共聚物在PU表面成功聚合,比表面积增加到32.8765 m^(2)/g;在pH为中性时,对偶氮荧光桃红(ARG)、亚甲基蓝(MB)、Cr(Ⅵ)的同步去除率均在80%以上,氨氮(NH^(+)_(4)-N)、硝态氮(NO^(-)_(3)-N)、总磷(TP)和COD同步去除率均在35%以上;连续吸附后,吸附剂PU-P/T对模拟印染废水中ARG、MB、Cr(Ⅵ)、NO^(-)_(3)-N及色度的同步去除率均在60%以上。因此,PU-P/T是一种潜在的工业吸附剂。
    • 摘要: 种子承担着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族繁衍的重任。一种植物的种子是否能成功离开母体、散播到适宜的环境,影响着这些种子后续的发育和成长。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植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种子散播方式。很多情况下,一种植物可以由多种载体进行种子传播。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载体会导致不同距离上散播的种子密度不同。种子的散播过程十分复杂,本已散播离开母体的种子,还可以被其他散播载体进行二次或三次散播(例如啮齿类动物的囤积散播)。
    • 李泰来; 苏苑君; 易春龙
    • 摘要: 为研究生物载体安装间距对河湖污染物削减率的影响,选取国内河湖水环境治理中应用较广泛的绳状人工水草、生物帘以及碳纤维水草,进行15 d模拟污水净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绳状人工水草和碳纤维水草均呈现出随着安装间距的减小对污染物削减率越来越大的趋势,绳状人工水草为10 cm间距处理组时,碳纤维水草为15 cm间距处理组时,其对污染物的综合削减率最大,此时对总氮、总磷、铵态氮、COD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0.44、0.32、0.38、0.44和0.44、0.35、0.35、0.52;生物帘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安装间距越大,对污染物的削减率越大,在60 cm间距处对污染物的削减率最大,此时对总氮、总磷、铵态氮、COD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0.42、0.35、0.42、0.52。②建议绳状人工水草的安装间距为10-15 cm,碳纤维水草的安装间距为15-20 cm,生物帘的安装间距宜大不宜小,建议安装间距为60 cm左右。③生物帘性价比最高,其次是绳状人工水草,碳纤维水草的性价比最低,且在试验范围内安装间距越大,性比价越高。
    • 李鑫; 曹红; 孙治雷; 耿威; 张喜林; 徐翠玲; 吴能友; 闫大伟; 秦双双; 张现荣; 翟滨; 王利波
    • 摘要: 海底冷泉-热液极端环境是岩石圈与外部圈层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主要窗口,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营养模式孕育了繁茂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控制,海底极端环境的理化性质通常变化频繁且剧烈。大量研究表明,这种变化或波动又能不同程度地被环境中生存的生物记录下来,因此,生物所保留下来的某些地球化学信息具有恢复重建其生存环境变化的潜在能力,这对人类目前尚难自由出入的深海极端环境的探索尤为重要。本文从海底极端环境生物种类和空间分布、生物壳体的地球化学信息、生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生物有机生标等几方面出发,探讨当前科学家关注的典型地球化学指标对沉积环境的记录应用,并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几个方面,希望借此能引起广大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兴趣和重视,以加深加快对海底极端环境内运行规律和影响的认识。
    • 刘嘉鑫; 张广瑞; 卢维新; 安丽萍; 敏思聪; 韵向东
    • 摘要: 壳聚糖季铵盐是壳聚糖的衍生物,不但拥有季铵盐的抗菌、抑菌、保湿性,还保留了壳聚糖的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将壳聚糖季铵盐引入生物材料中可有效提高生物材料抗菌等性能.本文将对壳聚糖季铵盐在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医用钛合金及生物载体近几年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壳聚糖季铵盐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郑凯; 张子贤; 李晓燕; 武福平; 周添红
    • 摘要: 采用化学氧化加丙烯酸接枝技术对聚氨酯泡沫(PUF)进行亲水化改性,考察了接枝时间、接枝温度以及接枝单体的浓度对亲水化改性的影响,并对改性前后的PUF进行了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表明,最佳改性条件:接枝温度40°C,接枝时间1.5 h,丙烯酸浓度2.5 mol/L;羟基接枝到了PUF上,有效提高了PUF的亲水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