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免疫治疗

生物免疫治疗

生物免疫治疗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94078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人人健康、中老年保健、解放军健康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江苏省第五次胰腺外科学术会议、中国(福建)第八次海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会暨中药材产业发展研讨会、2007中国外科周暨第16届亚洲外科年会等;生物免疫治疗的相关文献由153位作者贡献,包括接英、宋振梅、张磊等。

生物免疫治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94078 占比:99.99%

总计:694159篇

生物免疫治疗—发文趋势图

生物免疫治疗

-研究学者

  • 接英
  • 宋振梅
  • 张磊
  • 张苗苗
  • 朱易凡
  • 李紫成
  • 李若玮
  • 杨慧
  • 段宁
  • 王文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念; 冯虎翼; 刘桦; 曹阳; 余福财; 陈元文
    •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为肝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提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不同的细胞因子(抗CD3单克隆抗体、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重组人γ干扰素)促进CIK细胞成熟,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表型,合格标准为CD3^(+)CD56^(+)CIK细胞达20%以上。用SMMC-7721人肝癌细胞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后将30只模型鼠随机分为CIK细胞组(A组,15只)、空白对照组(B组,15只),A组给予尾静脉注入3×10^(7)个检测合格的CIK细胞,每周1次,共4次,B组不予处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4天测量两组肿瘤体积;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两组肿瘤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肿瘤组织Ki-67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两组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前,A、B组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32天时,A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32天时,CIK细胞抑瘤率为43.06%。A组肿瘤组织Ki-67蛋白表达的吸光度值为0.68±0.11,低于B组的0.8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凋亡细胞的吸光度值为0.52±0.05,高于B组的0.4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K细胞免疫治疗在体内可抑制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活化的CIK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有关,CIK细胞免疫治疗有望成为肝癌的治疗手段之一。
    • 龙璇; 郭子瑜; 姚南; 周文玉; 罗帅寒天; 张桂英
    • 摘要: 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临床行为和预后与其病理特征类似的结内淋巴瘤完全不同,因此治疗上也有其独特性,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案包括皮肤局部治疗、全身化疗、生物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随着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单克隆抗体、检查点阻断剂等开启了皮肤T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新时代。本文主要综述了近期皮肤T细胞淋巴瘤生物免疫治疗方面的新进展,以期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
    • 李勋钢; 张文圣; 颜小平
    • 摘要: 目的 评价DC-CIK细胞免疫联合干扰素治疗肾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行腹腔镜肾癌手术的肾细胞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DC-CIK联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单一使用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及生存期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免疫功能和KP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免疫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组平均生存期为(41.6±3.1)个月,对照组为(39.3±2.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15.0%),对照组5例(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干扰素较单一干扰素治疗肾细胞癌更具优势,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葛金童; 徐克平
    • 摘要: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由黑色素细胞恶变引发的高度恶性非上皮源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无典型临床症状,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组织学较复杂,尤其是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发生部位较少见,且早期不易被发现,误诊率高.而遗传因素是导致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针对相关基因的研究为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临床早期诊断是提高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在传统放化疗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基因靶向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方式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 杨慧; 王翔; 张磊; 王文梅; 段宁; 李若玮; 张苗苗
    • 摘要: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对19例原发性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病损表现为口腔黏膜黑色肿块,19例患者中,病损发生于牙龈者11例(58%),发生于腭部者7例(37%),发生于舌部者1例(5%);不同部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患者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2%,其中4例为多个部位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部位共计15个;19例患者,仅手术治疗者3例,仅冷冻治疗者4例,手术、冷冻、生物免疫联合治疗者12例.病理结果均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结果:S-100阳性率为95%;HMB-45阳性率为89%;Melan-A阳性率为84%.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病损面积在5 cm2以下者,患者的生存率较高.结论 口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黑色肿块,早期易发生转移,病损面积可能会影响疾病的预后,对于范围较大的黑色病损或肿块,要提高警惕;多采取手术治疗、冷冻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 杨慧; 王翔; 张磊; 王文梅; 段宁; 李若玮; 张苗苗
    • 摘要: 目的研究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19例原发性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病损表现为口腔黏膜黑色肿块,19例患者中,病损发生于牙龈者11例(58%),发生于腭部者7例(37%),发生于舌部者1例(5%);不同部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患者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2%,其中4例为多个部位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部位共计15个;19例患者,仅手术治疗者3例,仅冷冻治疗者4例,手术、冷冻、生物免疫联合治疗者12例。病理结果均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结果:S⁃100阳性率为95%;HMB⁃45阳性率为89%;Melan⁃A阳性率为84%。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病损面积在5 cm^(2)以下者,患者的生存率较高。结论口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黑色肿块,早期易发生转移,病损面积可能会影响疾病的预后,对于范围较大的黑色病损或肿块,要提高警惕;多采取手术治疗、冷冻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 接英
    • 摘要: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英主译、潘志强主审的《巩膜炎》一书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20年5月出版。该书引进自德国Springer出版社,由英国Carlos Pavesio主编,系统介绍了巩膜炎免疫机制及临床诊疗最新进展。全书共分9个章节,包括巩膜炎相关解剖和病理学机制、巩膜炎的分类及临床表现、巩膜炎相关系统性疾病、感染性巩膜炎、巩膜炎的诊断、巩膜炎的眼部并发症及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局部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等内容。
    • 接英
    • 摘要: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英主译、潘志强主审的《巩膜炎》一书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20年5月出版。该书引进自德国Springer出版社,由英国Carlos Pavesio主编,系统介绍了巩膜炎免疫机制及临床诊疗最新进展。全书共分9个章节,包括巩膜炎相关解剖和病理学机制、巩膜炎的分类及临床表现、巩膜炎相关系统性疾病、感染性巩膜炎、巩膜炎的诊断、巩膜炎的眼部并发症及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局部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等内容。
    • 接英
    • 摘要: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英主译、潘志强主审的《巩膜炎》一书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20年5月出版。该书引进自德国Springer出版社,由英国Carlos Pavesio主编,系统介绍了巩膜炎免疫机制及临床诊疗最新进展。全书共分9个章节,包括巩膜炎相关解剖和病理学机制、巩膜炎的分类及临床表现、巩膜炎相关系统性疾病、感染性巩膜炎、巩膜炎的诊断、巩膜炎的眼部并发症及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局部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等内容。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英教授主译、潘志强教授主审的《巩膜炎》一书已于2020年5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原版书从德国Springer出版社引进,由英国Carlos Pavesio教授主编,书中系统介绍了巩膜炎的免疫机制及临床诊疗的最新进展。全书共分9个章节,内容包括巩膜炎相关解剖知识和病理学机制、巩膜炎的分类和临床表现、巩膜炎相关系统性疾病、感染性巩膜炎、巩膜炎的诊断、巩膜炎的眼部并发症及其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局部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