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独立纪录片

独立纪录片

独立纪录片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95761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新闻世界、西部广播电视、新闻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安徽省第四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等;独立纪录片的相关文献由12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庆福、李冉、王迟等。

独立纪录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5761 占比:99.96%

总计:295882篇

独立纪录片—发文趋势图

独立纪录片

-研究学者

  • 王庆福
  • 李冉
  • 王迟
  • 肖平
  • 严晓蓉
  • 卫西谛
  • 司达
  • 吴美芬
  • 孙君飞
  • 孙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忱卓
    • 摘要: 随着独立纪录片与女性主义理论的日益发展,许多导演开始聚焦于女性主义题材,拍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的生活日常,用镜头带动受众思考社会伦理意识与伦理责任,重视对受众女性意识的唤醒。本文在影视人类学的建构下,对两部颇有争议的女性主义纪录片《麦收》《生于妓院》进行内容与主旨分析,从文化主题与社会结构的角度浅谈纪录片中女性主义的文化意义与未来发展。
    • 叶林峰
    • 摘要: 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多围绕底层社会展开,具有明显的底层叙事色彩,呈现出主流秩序之外被忽视的底层社会真实,导演徐童的独立纪录片作品也多以底层人物为主要角色,并在铺展叙事中呈现其真实生活的戏剧性色彩。徐童从底层群众更进一步深入边缘人物,以底层叙事捕捉其真实身份的戏剧性;记录边缘人物的真实生活,挖掘其生活中的戏剧性元素;呈现边缘人物精神世界的理想国,与真实生活进行对比叙事,在落差之中渲染出戏剧化效果。
    • 刘倩杰
    • 摘要: 中国独立纪录片利用影像的表达方式聚焦“城市异乡人”在改革开放后的演变与变迁。以中国独立纪录片中的“城市异乡人”为研究样本得出,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城市异乡人”形象形成了相对清晰的代际划分:1990-2000年为在乌托邦中远游的理想主义者,2000-2010年为追随资本而迁徙的迷失者,2010-2020年则被塑造为工业化规训的流水线上的打工者。
    • 王樾
    • 摘要: 杨荔钠导演在1999年至2019年的20年创作生涯中创作了《老头》《老安》《我的邻居说鬼子》等纪录片与《春梦》《春潮》等故事片,完成了自我创作领域的转向。在此过程中,她一直关注时代变迁下个体的生存状态。作为国内第一个使用DV拍摄纪录片的导演,杨荔钠以交友式与进入式记录方式融入被采访对象的生活,体现出独立纪录片的契约精神。在故事片中,她关注中产阶级与家庭关系的困境,以超现实手法与意象使用营造诗意氛围,表达审美旨趣。
    • 陈沄; 崔岑; 吴春彦
    • 摘要: 独立纪录片的出现开创了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别样道路。在现代伦理学的叙事语境下,叙事与伦理一直相伴而生,导演们运用丰富的视听语言讲述个体的故事,在塑造的影像世界及叙事语言系统中,在叙事视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以及叙事段落的展现等方面融入社会伦理道德,实现对现实伦理问题的深层探讨与思辨。也正是影像媒介的广泛传播以及导演的乌托邦建构,给予普通人进入历史的机会与可能,实现了对伦理道德的召唤,弥合了社会的罅隙,从而完成对时代画像的抒写,为人民讴歌,为时代明德。
    • 张悦
    • 摘要: 《棒!少年》作为中国独立纪录片代表佳作,其社会价值的核心是在尊重全人类个体价值的前提下,借作品审视社会现实,是边缘群体发声的精神命门。其美学价值则体现在浓烈的本土风格上,创作者的自由意志为独立纪录片的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商业价值是为电影市场运作提供新的探索方法,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独立纪录片的这三种价值体现了中国电影对独立纪录片的迫切需要,与国内主流电影共同构筑起健康的中国电影文化市场。
    • 肖平; 李冉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及其运动,是由一批站在时代前列、独立于中国主流影视体制之外的纪录片作者的纪录片创作所形成.与同时代体制内的纪录片导演创作形成巨大差异的是,20世纪90年代独立纪录片导演置身民间,寻找真相,在边疆、乡村和城市街巷等独立现场,用最真诚的情感和摄影机,建立其当代中国的纪录片话语立场和具有国家记忆价值的民间现场.文章主要讨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不约而同"的新纪录片运动,以几部在中国独立纪录片运动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与价值的纪录片及导演创作为文本,审视不同导演的创作现实.吴文光的创作注重抗争与权力;杜海滨的创作强调生存状态;蒋樾的创作由反省生成价值;段锦川的创作则是直接电影观与思考的中国尝试;等等.通过梳理这些独立纪录片导演创作及其摄影机所构建的开放多义的现场,呈现出不约而同的独立纪录片及其运动.
    • 王晨瑶
    • 摘要: "中国独立纪录片"没有绝对的概念界定,它是一个相对的范畴.独立就意味着独特、自主,脱离体制,不受官方和市场的过多束缚,创作者可以尽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独立纪录片的内容与创作者的价值观念、人文素养和兴趣趋向息息相关,其内容往往较为尖锐另类,甚至有悖于主流社会,因此传播范围比较小.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内涵,探讨其审美取向,进而表达出独立制作人在独立纪录片中展现的记录小众的人文情怀.
    • 司达; 国巍
    • 摘要: 近10年来,民间纪录片创作者在理论研究、影视创作和作品传播等3个方面凸显出三位一体的主体性格局.由于对学界某些研究导向的质疑,纪录片创作者依托互联网媒体,自主展开影视批评和理论研究.由于纪录伦理之争和西方纪录美学范式的发展瓶颈,创作者的作品选题逐步从旁观转向内省,从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身生活、阐述自身观点的主观性领域,部分纪录片尝试突破传统的纪录类型外延,借助多种视听修辞方法,建构出具有强烈美学探索精神的创作风格,其间,创作者的性别、作为他者的创作客体,均退居到表述主创观念之下的次要地位.创作者更成为了影片的传播主体,逐渐摆脱了对策展人和电影节的依赖,形成了集制作、传播、售卖于一身的作坊式行销体系.
    • 郝静
    • 摘要: 导演李一凡从2017年开始拍摄杀马特,从杀马特流行的地域拍起,共完成杀马特采访67段,网络采访11个.他还从杀马特以及其他人手中,购买了杀马特生活片段和流水线录像915段.如今,越来越多的杀马特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李一凡用人文关怀的视角和独特的拍摄技巧,探讨杀马特的生存环境以及更深层次的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