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95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1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90743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光明中医、内蒙古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湖南省针灸学会2012学术年会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相关文献由109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明、刘斌、张军等。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1 占比:0.51%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0743 占比:99.47%

总计:91225篇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发文趋势图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研究学者

  • 李明
  • 刘斌
  • 张军
  • 张磊
  • 李妍怡
  • 赵丽
  • 鄢琼
  • 马燕
  • 马跃文
  • 仝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豪
    • 摘要: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叫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指茎乳孔以上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周国性面瘫。本病属中医“口僻”“歪嘴风”“吊斜风”等范畴。主要是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使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所致。
    • 黄旭冰; 庄少川; 蔡雯靖
    • 摘要: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应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针刺、超激光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62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分组进行研究,即对照组(n=31)与观察组(n=31),前者采用针刺、超激光治疗,后者联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临床疗效,对比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FG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应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针刺、超激光治疗能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 王忠林; 黄明勇
    • 摘要: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颅神经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其中60%~75%的病例是特发的[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又称贝尔麻痹(Bell palsy),是茎乳孔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2]。红外线是一种肉眼无法辨识的电磁辐射,是临床常用的物理因子之一,拥有生物学效应和非生物学效应双重有利作用,既可以用于物理诊断,又可以用于物理治疗。现阶段临床多应用红外线治疗仪用于疾病治疗方面,同时,基于人体是红外线辐射源,能够持续向周围发射和吸收红外辐射而发明了医用红外线热成像仪,红外线热成像技术的发展为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开展明显不足,因此深入探究红外线的性质并积极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意义重大。本文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例,收集红外线用于辅助诊断和治疗该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红外线的诊断和治疗功能产生一定积极意义。
    • 李志宇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6例,随机分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联合穴位按摩,2组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观察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改变情况,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减少,且治疗组减少更显著(P<0.05);2组H-B分级均较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67%(42/43),高于对照组的83.72%(36/43)(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按摩可活血通络、调畅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患者面神经功能,有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值得推广。
    • 梁杨; 王晓虹
    •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单位数目估计的方法评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01—2019-01大连市中心医院4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发病第3天、第14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行面神经动作波幅、面神经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检查,并与健侧对比;并统计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TFGS),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40例患者患侧发病后第3天、第14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运动单位数目估计(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ion,MUNE)分别为(143±45)个、(142±44)个、(142±45)个、(197±45)个、(265±67)个,其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按TFG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发现MUNE在发病后第3天、第14天、1个月、3个月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检查应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预后。
    • 唐嘉欢; 陆延芳; 徐华森
    • 摘要: 目的:观察动筋针法辅治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用西药,治疗组加用动筋针法治疗,对照组加用传统毫针针刺法治疗。结果:动筋针法辅治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较好。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改善面部神经功能,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赵茜茜; 徐君杰
    • 摘要: 周围性面神经炎是神经系统常见多发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本病起病急,临床常表现为额纹消失、口眼歪斜、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裂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等症状 [1-2] ,好发人群为20~40年龄段,且男性多于女性,每年大约有4万新发患病人群 [3-4] 。其发病与神经性损伤、神经血管压迫及耳源性疾病等有关 [5-6] 。若延误治疗或失治误治,可使病程迁延,影响面神经功能恢复,并可能形成顽固性面瘫或遗留后遗症,甚至发生并发症 [7];因此,应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以针刺联合自拟通痹牵正汤治疗本病,效果较理想,总结如下。
    • 章晓君; 吴辰苏; 田环环; 王卫; 蔡立皓
    • 摘要: 面神经炎为临床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口眼歪斜、闭目不能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外貌,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西医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蔡立皓主任师从中国著名针灸专家、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指导老师郭诚杰教授,针灸造诣颇深,从医40余年,根据面神经炎病因病机,针对面神经炎所处不同时期,应用不同针刺手法,急性期浅刺相应穴位,恢复期透刺相应穴位,配合拔罐等治疗手段治疗面神经炎,疗效确切,越早应用,效果越好,且简便廉价,没有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应用。文章总结了蔡立皓主任医师针罐结合治疗面神经经验,为提高针灸治疗急性面神经炎水平提供参考。
    • 杨帆; 杜美茹; 李洪玮; 吕士君
    • 摘要: 目的观察牵续玉屏汤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外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牵续玉屏汤,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西医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疗程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及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西医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为83.33%(25/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86.67%(26/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2个疗程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2个疗程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0.01);2组治疗1、2个疗程比较,治疗组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2个疗程后FDI躯体功能(FDIP)评分与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2组治疗2个疗程比较,治疗组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牵续玉屏汤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外袭证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杨轩; 邱海斌; 周雪贤; 梁艳桂
    • 摘要: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R)与面神经运动传导(FMC)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00例。发病1~7 d,BR记录R1、R2及R2'波,分为出波组和未出波组;FMC检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结果BR检测显示,患侧R1、R2及R2'波未出波率分别为42.00%、30.00%、30.00%,均明显高于健侧(均为0.00%;P<0.05)。出波者患侧R1、R2及R2'波潜伏期较健侧均明显延长(P<0.05)。FMC检测显示,患侧CMAP潜伏期较健侧均明显延长(P<0.05)。治疗1、2、3个月的痊愈率分别为47.0%、74.0%、90.0%;BR出波组治疗1、2、3个月痊愈率明显高于未出波组(P<0.05);CMAP正常组治疗1、2、3个月痊愈率明显高于异常组(P<0.05)。结论BR与FMC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客观指标,BR出波情况与CMAP下降幅度可客观评估病人预后情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