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49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人口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2篇、专利文献997601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前线、实事求是等; 物质资料生产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振华、万高潮、温应乾等。

物质资料生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997601 占比:99.95%

总计:998093篇

物质资料生产—发文趋势图

物质资料生产

-研究学者

  • 王振华
  • 万高潮
  • 温应乾
  • 王贵明
  • 陈峥
  • 陈振羽
  • 刘炳瑛
  • 刘臣
  • 曹明国
  • 杨思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昕羽; 周玉婷
    •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必然结果。伴随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口再生产已向现代型转变,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云南作为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众多的欠发达农业大省,人口老龄化既具有中国共有的特征,又具有滞后性和后发性的个性特征。云南应结合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调整生产力内部不协调的关系,不仅要大力发展物质资料生产,建立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和养老保障机制,也要通过健全劳动力供给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改善人自身生产,促进"两种生产"相适应。
    • 陈峥; 万高潮
    • 摘要: 并非旧生产力在量上的积累,而是新生产力在质上的创新,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创新之所以可能,在根本上取决于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辩证互动。故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现实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其内涵即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至于两种生产决定社会发展的一般途径,在二者相互协调与否,一是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旧的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质变的可能性;二是直接影响着人均生活水平的高低,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同一社会形态在其自身量变范围内是处于稳定发展还是陷于社会动荡。两种生产学说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在要求新时代人口政策以维持人口再生产的正常代际更替为政策目标,并以生产自动化包括AI技术和机器人的推广来弥补正在发生中的劳动力短缺,及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化既往的“人口红利”为未来的“人才红利”。
    • 孙国志
    • 摘要: 马克思透过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考察了人的需要,看到了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不再为基本的生存需要担心,可以把时间更多地转向精神性追求和发展性需求,从较低层次的物质需要转向较高层次的需要.
    • 陈峥; 万高潮
    • 摘要: 并非旧生产力在量上的积累,而是新生产力在质上的创新,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创新之所以可能,在根本上取决于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辩证互动.故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现实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其内涵即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至于两种生产决定社会发展的一般途径,在二者相互协调与否,一是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旧的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质变的可能性;二是直接影响着人均生活水平的高低,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同一社会形态在其自身量变范围内是处于稳定发展还是陷于社会动荡.两种生产学说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在要求新时代人口政策以维持人口再生产的正常代际更替为政策目标,并以生产自动化包括AI技术和机器人的推广来弥补正在发生中的劳动力短缺,及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化既往的"人口红利"为未来的"人才红利".
    • 陈峥; 万高潮
    • 摘要: 尽管马克思称"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他并不反对而是主张对在"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中都普遍起作用的一般人口规律作科学抽象.根据这种科学抽象,他提出,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互为前提,体现为"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质"的规定性;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互相适应,体现为"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量"的规定性.
    • 陈峥; 万高潮
    • 摘要: 尽管马克思称"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他并不反对而是主张对在"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中都普遍起作用的一般人口规律作科学抽象。根据这种科学抽象,他提出,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互为前提,体现为"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质"的规定性;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互相适应,体现为"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量"的规定性。
    • 章林
    • 摘要: 早期李觏以礼匡济天下,形成"性三品"和"善恶混"相结合的人性论,主张圣人制礼作乐对中人进行教化.李觏后期从儒家道德中心主义的传统中跳脱出来,将人视为具有物质需求的现实之人,"欲—能"成为人性的中心,主张通过"足民之用"与"节民以礼"两种途径,对人之欲、情进行节文,最终实现人性之善.李觏最终以欲善推至性善,消除了早期人性论中的混乱和不彻底之处,形成了完整的人性论思想.由于重视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行为,将人视为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经济人",李觏的人性论思想同程朱理学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李觏认为,人们行动的基本原则乃是"趋利避害",而非"克己复礼";人们行动主要是为了欲求之满足,而非成就道德之圣境.李觏将思想之重心放到现实物质生活领域,围绕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思考如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形成了与"道德人"不同的"经济人"的人性理论.通过对李觏人性论的发展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儒家经济层面人性论的形成及其具体表现形态.
    • 黄艳文
    •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历史作用及相互关系的规律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考察的思想结晶,是当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看待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两种生产理论对我国绿色生产的发展、人口素质的培育具有科学指引作用,并且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实践中得到创新和丰富.新时代背景下,要深入把握两种生产理论的科学内涵,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路.
    • 张亮
    • 摘要: 一、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逻辑建构(一)土地产权的本质是一种生产关系西方产权学说认为,土地产权是法律上对土地归属关系的权利规定。这一理论更多涉及价值判断的成分,并未追溯到土地产权的概念本源。马克思通过"物质资料生产—社会分工—所有制—所有权"的逻辑考察线索,科学地揭示了土地产权的本质属性,即土地产权是生产力动态发展的结果,体现着经济权利在不同社会成员个体之间的分配,是与社会生产方式相符合并由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决定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