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焦石坝

焦石坝

焦石坝的相关文献在2013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0856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断块油气田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等;焦石坝的相关文献由20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超、刘江涛、李东晖等。

焦石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856 占比:99.63%

总计:20934篇

焦石坝—发文趋势图

焦石坝

-研究学者

  • 刘超
  • 刘江涛
  • 李东晖
  • 聂海宽
  • 肖佳林
  • 倪楷
  • 冯明刚
  • 刘光祥
  • 刘双莲
  • 刘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东晖; 田玲钰; 聂海宽; 彭泽阳
    • 摘要: 页岩气藏为“人造气藏”,流动机理复杂,影响气井产能的因素较多,明确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并建立对应的产能评价模型,是科学高效开发页岩气田的关键。针对涪陵焦石坝页岩气田的地质条件和压裂效果,以分区研究为基础,系统分析页岩气多段压裂水平井的产能影响因素,并利用雷达面积模型和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对筛选出的8类产能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区各因素对产能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主体北区和西区储层物性条件较好,水平段参数和压裂规模是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东区气井产能则与保存条件相关性明显;主体南区埋深增大,可压性参数和压裂规模共同决定气井产能;西南区气井的可压性决定了气井产能。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分区产能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而建立适用于页岩气井的产能综合评价模型。调整井的数值模拟分析和实际应用效果均表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预测的气井产能对焦石坝调整井适用,模型可用于分析和预测页岩气井的产能及开发效果。
    • 谭聪
    • 摘要: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页岩气井井底流压,精确评价气井产能,探寻气井生产规律,掌握气井开发动态,通过分析多种管流压降计算模型,利用涪陵页岩气田气井的各类静、动态资料,明确了不同压降模型应用于涪陵页岩气田气井的适用条件及影响其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并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修正简化模型。研究表明,对于涪陵页岩气田的气井,当其气液比>7000 m^(3)/m^(3),单相流模型可做拟单相流计算,误差<5%;当其气液比<7000 m^(3)/m^(3),且气井瞬时产量大于临界携液流量时,气井可采用两相流Hagendorn&Brown模型计算井底流压,误差<10%,同时针对积液状态气井建立修正简化模型可进一步降低两相流模型计算结果误差。研究为具有相同背景的页岩气井井底流压预测提供了参考。
    • 徐苗
    • 摘要: 为评价陵页岩气田上部气层南扩潜力及加密规则井网区立体开发潜力,选取分别位于主2区和主2/3交界区的两口典型低产上部气层井进行试气效果分析。针对焦石坝区块不同区域上部气层井改造效果差异,以已实施井数据为核心,分别从关键地质因素影响、主1区与主2区差异、裂缝复杂度及改造体积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工艺参数适应性及改造效果。
    • 肖佳林; 游园; 朱海燕; 唐煊赫; 张峰; 刘炜
    • 摘要: 为提高页岩气田储量动用程度,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自2018年率先在国内部署页岩气开发调整井并实施压裂。由于一次井网开采后地层非均质性变强、地应力—压力场动态变化导致的压裂造缝预测和有效控制难度增加等问题,给气田采收率整体提升带来极大挑战。为此,以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焦石坝区块为例,基于井组整体有效动用,提出了以四维动态地质力学模拟分析为核心,以井间精准布缝优化设计、纵向分层促缝—控缝精细化设计和井间干扰识别与实时调控为关键措施的页岩气开发调整井立体缝网精准压裂工艺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老井裂缝低压亏空区产生诱导效应和水平两向应力差增加导致的人工裂缝复杂度降低,是调整井压裂效果受限的主要因素;②密切割增大储层接触面积、多场动态演化规律、多层储层特征差异化等是实现开发调整井压裂精细化设计和现场施工效果的核心方法;③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压裂设计及可迭代式优化压裂施工解决了新老井协同受限、新井改造效率低等难题,下部气层加密井单井测试产量提高10.8%,上部气层单井测试产量提高1倍,新井压裂试气综合费用同比降低20%~30%,单井提产降本效果显著。结论认为,页岩气开发调整井压裂关键技术不仅对同类型页岩气藏开发调整井增产改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而且还为示范区开发调整阶段持续稳产、上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并有助于推进四川盆地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
    • 喻建川
    • 摘要: 为提高焦石坝区块采气管柱的携液效果,从焦石坝区块不同构造分区的压裂液返排特征出发,研究气井生产水气比变化规律,并通过分析不同水气比下生产管柱的携液能力、压力损耗,提出最佳油管规格,稳产效果,下入时机.研究表明:稳定水气比是优选管柱规格和下入时机的重要参数,稳定水气比越低,气井产能越高,井筒压力损耗越小,气井稳产时间越长;低水气比气井优选42.88mm油管生产,中高水气比气井优选50.66mm油管生产;中、低水气比气井下入油管时间越早,生产效果越好.
    • 苟启洋; 徐尚; 郝芳; 陆扬博; 舒志国; 王雨轩
    • 摘要: 富有机质泥页岩裂缝类型及其发育分布特征是影响页岩气聚集与散失的重要因素。基于岩心观测和高分辨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对焦石坝区块2口关键井(JYA井和JYB井)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精细标定与定量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含气性资料简要探讨了裂缝对页岩含气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JYA井和JYB井主力层段及下伏地层裂缝差异较小,均以层理缝为主,但上覆盖层具有明显差异。JYA井上覆盖层天然裂缝发育程度较低,以高阻缝为主,高导缝和断层次之,三者的倾角变化范围分别为20.31°~75.83°(平均44.65°)、16.65°~61.17°(平均39.43°)和36.41°。裂缝线密度最高为0.6条/m,其中断层仅为0.025条/m,页岩系统封闭能力较好,压裂投产为高产井。JYB井上覆盖层天然裂缝发育程度较高,且以断层为主,高阻缝和高导缝次之,三者的倾角分别介于13.71°~72.23°(平均37°)、6.9°~78.49°(平均37.9°)和13.53°~61°(平均32°)之间。裂缝线密度高达0.98条/m,其中断层线密度约为0.654条/m,页岩系统封闭能力较差,压裂投产为低产井。裂缝发育类型及其程度决定了不同区块页岩气保存条件与页岩气富集程度。
    • 周杰丽
    • 摘要: 针对焦石坝地区页岩气层实测横波信噪比不高及有些井未测横波等问题,利用自相容近似岩石物理建模方法,对焦石坝地区龙马溪—五峰组的页岩层展开横波预测模拟工作.通过对焦石坝地区页岩黏土矿物组分的分析和精确调参,确定了焦石坝地区不同区带的井在不同层系做岩石物理建模时所需要的黏土骨架参数和适合于该地区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结果 表明,该建模方法正演得到的横波与实测横波相关性很好,使用正演曲线计算弹性参数进行岩石物理分析时,可有效改善弹性参数与岩相间的关系.
    • 聂海宽; 张柏桥; 刘光祥; 颜彩娜; 李东晖; 卢志远; 张光荣
    • 摘要: 涪陵页岩气田开发的巨大成功(JY6-2HF井累产超过3×108 m3)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启示,这一成功的关键在于①焦石坝地区位于鄂西-渝东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沉积区,WF2—LM4笔石带页岩厚度较大,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富集的物质基础;②JY6-2HF井主要穿行在WF2—LM4笔石带页岩层位中,该套优质页岩与中东-北非的"Lower Hot Shale"具有全球可对比性.涪陵、威远和长宁等页岩气田开发井的主要水平段也都在这段笔石带之中,该笔石带页岩具有有机碳含量高(TOC>3%)、有机质孔最发育(有机质孔隙度>4%)和含气量高(6.87~9.02 m3/t)等特点.综合分析认为,在类似的地质和工程条件下,页岩气井水平轨迹在WF2—LM4笔石带页岩中穿行比例决定了页岩气单井产量和最终可采储量(EUR).研究成果将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和世界其他地区志留系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 黄长兵; 张峰; 李顺平; 杨震; 张雪锐; 胡泊; 童守强
    • 摘要: 前人对页岩气运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吸附-解吸附规律及其在微纳米孔喉中扩散流动的微观运移规律.页岩气的层内运移也会受到流体势的控制,介于页岩的孔渗特点,流体势的高低取决于孔隙流体压力.根据不同地质环境的孔隙流体压力差异,建立3种页岩气层内运移的理论模型:①褶皱中的层内运移模型;②差异剥蚀引起的层内运移模型;③有机质成熟度差异引起的层内运移模型.微观运移为层内运移提供必要的运移通道,层内运移进一步促进微观运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川东地区焦石坝断背斜开展页岩气层内运移机理研究.结果证明,川东地区焦石坝断背斜中,页岩气和孔隙压力分布情况与建立的层内运移模型相一致.通过页岩气的层内运移和微观运移规律研究,更有助于准确地找到油气勘探的"甜点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