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志留系

志留系

志留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1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1篇、会议论文19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沉积学报、地质通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等;志留系的相关文献由106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洛夫、陈元壮、庞雄奇等。

志留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1 占比:95.37%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4.63%

总计:410篇

志留系—发文趋势图

志留系

-研究学者

  • 刘洛夫
  • 陈元壮
  • 庞雄奇
  • 朱志军
  • 彭仕宓
  • 李双建
  • 侯满堂
  • 姜振学
  • 朱筱敏
  • 杨海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濡岳; 胡宗全; 龙胜祥; 杜伟; 吴靖; 邬忠虎; 聂海宽; 王鹏威; 孙川翔; 赵建华
    • 摘要: 依据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储集空间、物性及含气性等特征,系统分析并探讨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演化机制及其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影响,提出“生物硅钙控格架、协同演化促生孔、压力演化控保存”的页岩储层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岩相、有机孔载体类型及其赋存方式对有机孔的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硅质页岩大尺度有机质充填粒间孔(3~5μm)发育程度高,最利于有机质大孔发育;粘土质页岩受TOC含量和有机质-粘土复合体结构影响,有机孔的孔径分布范围广、平均孔径大,但有机孔总量较小。②同生-早成岩阶段早期形成的生物石英、微生物白云石和黄铁矿等构成的刚性支撑格架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中成岩阶段早期,有机酸的产生和消耗、不稳定矿物溶蚀/蚀变、粘土矿物转化和干酪根生油具有同步性,为生油期液态烃的充注与滞留提供了有利空间。中成岩晚期—晚成岩阶段,干酪根和滞留烃裂解生气、成孔和增压促进了有机孔与微裂缝的发育。③超压对压实作用的缓解利于有机孔形态与页岩物性的保持,对高应力敏感性粘土质页岩物性的保持影响显著,对底部高脆性矿物页岩段影响较低。盆内至盆缘构造的改造与泄压强度逐渐增大,底部硅质页岩物性变化不显著,上部粘土质页岩物性降低显著,封盖作用增强。
    • 纵瑞文; 刘一龙; 尹家一; 黄烈斌
    • 摘要: 鄂东地区的志留纪地层为一套碎屑岩相沉积,因出露不佳且化石稀少,研究程度较低。本文报道了近期在武汉东部原划为“坟头组”的地层中新识别出来的一套紫红、红褐色夹少量黄绿色的碎屑岩组合,并将其厘定为清水组,相当于扬子地区的“下红层”,根据该组中新发现的三叶虫、腕足类、棘皮类和鱼类等化石,其时代相当于埃隆中晚期至特列奇早期。武汉地区清水组的发现说明了扬子地区的“下红层”在某些区域埃隆期就已沉积,即“下红层”的底界具有明显的穿时性,从埃隆中晚期穿时至特列奇早期。结合古流向和古地理分析,清水组下部的物源主要来自于东部,至上部才与扬子其他地区的“下红层”一样来自于南部的华夏古陆,物源区的不同可能也是造成武汉地区“下红层”底界明显低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
    • 王延文; 高凯; 李光泉
    • 摘要: 顺北某井是顺北区块某断裂带上的第一口预探井,对探索区块储层发育情况与含油气性具有重要意义。该井钻井工程面临诸多难题,二叠系火成岩漏失严重,志留系泥岩井壁失稳,桑塔木组侵入体塌漏同层,石炭系以深地层可钻性差、机械钻速慢,储层高温MWD仪器故障率高。针对该井地质工程特点,制定提速提效方案。通过实践探索,该井全井钻井周期303.96d,较设计节省33.04d,全井机械钻速5.17m/h,较设计提升50.3%,为该地区下步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应用参考。
    • 张梦琳; 李郭琴; 何嘉; 衡德
    • 摘要: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西南缘天宫堂构造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的构造、沉积、储层及可改造性等基本地质特征,探讨了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天宫堂构造优质页岩集中分布在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_(1)亚段,Ⅰ类储层主要发育于龙一_(1)^(1)—龙一_(1)^(3)小层,厚度为0.8~17.0 m,具典型的高TOC含量、含气性好、高脆性矿物的特征。②天宫堂构造经历了晚白垩世前快速沉降、深埋藏和大量排烃阶段,形成早期富集型超压页岩气藏;晚白垩世后经2期抬升改造,早期富集型超压页岩气藏逐步向高压—常压页岩气藏调整。③研究区保存条件受地层倾角与宫1号断层的影响,造成不同构造部位页岩气差异富集。④研究区为“早期深埋藏促富集,后期隆升调富集、保存条件控富集”的背斜构造型成藏模式,构造南西翼是下步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潜在有利区。
    • 舒沙飞; 叶诚
    • 摘要: 塔河油田托甫台A小区二叠系发育大段玄武岩,易垮易漏;深部志留系硬脆性泥岩裂缝发育,安全密度窗口窄,井塌井漏问题突出,井下复杂频发,井壁失稳问题一直制约着该区块钻井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已完钻井过程的分析,探讨了该区块井壁失稳机理,同时在室内进行了钻井液体系评价与优选,提出相对应的钻井液抑制、封堵措施及工程施工措施,通过在G井的实际应用,钻进过程中未发生井下复杂,易失稳井段井径扩大率较小,钻井周期节约2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肖加彬
    • 摘要: 塔中志留系的油气及沥青砂岩主要分布于下砂岩段。自塔中西北段向东南段志留系的油气藏可分为构造油气藏、构造一岩性油气藏、地层一岩性油气藏3类。塔中主垒带志留系的油气以中上奥陶统来源为主,局部存在中下寒武统的贡献;围斜区的油气来自中上奥陶统。塔中志留系有两套较好的储盖组合,红色泥岩段和下砂岩段的中亚段泥岩为两套有效盖层。志留系的可动油气主要以近距离垂向运移为主,断层是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志留系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的特点,油气的充注主要受圈闭形态、储层物性、油源通道等因素影响。塔中10构造带、塔中北斜坡以及西北倾没端具有较好的油气保存条件;在塔中西北段主要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东南段主要以地层一岩性油气藏为主。
    • 王红岩; 施振生; 孙莎莎; 张磊夫
    • 摘要: 深层页岩储层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针对四川盆地及周缘龙马溪组一段深层页岩,系统开展了X-衍射全岩(XRD)、总有机碳(TOC)、大薄片及氩离子抛光大片成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浅层页岩,深层页岩储层具有高硅质和低TOC含量、低粉砂纹层含量、高孔隙度和更有效的孔隙网络特征.由浅层至深层,页岩硅质含量由30%增至62%.相应地,碳酸盐含量由32%降至14.3%,粘土矿物含量由33%降至7.8%,TOC含量由7.1%降至4.25%.深层页岩储层发育条带状粉砂纹理,与浅层页岩相比,其粉砂纹层含量减少、单层厚度减薄.黑色页岩发育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由浅层至深层,页岩总面孔率由1.6%增至10.8%,有机孔和无机孔均明显增加,且微裂缝占比由1%增至12%.深层页岩储层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相互连通,形成有效的孔隙网络.深层高硅质含量、高孔隙度和更有效的孔隙网络与生物成因硅有关,低TOC含量与远离物源有关,低粉砂纹层含量与水深较大有关.生物成因硅在成岩过程中可形成大量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且其可有效保存孔隙.有机质的生成受营养物质供给影响,远离物源区营养供给较少.粉砂纹层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深层不利于碳酸盐的形成.
    • 侯乾; 牟传龙; 郑斌嵩; 葛祥英
    • 摘要: 北祁连地区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中段,具有典型造山带的特征.区内志留系肮脏沟组沉积环境存在较大争议,以致对其沉积期古地理格局的认识就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选取志留系肮脏沟组发育齐全的肃南地区老虎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室内薄片鉴定和碎屑岩粒度分析等方法对老虎沟剖面肮脏沟组沉积充填序列、沉积构造和沉积相类型进行了细致分析.北祁连肃南地区老虎沟剖面志留系肮脏沟组发育大套的砾岩、砂砾岩和含砾砂岩,沉积构造以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底冲刷构造为主,其中砂岩碎屑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砂岩段的滚动组分含量较高,纵向剖面上显示为向上远离物源区,粒度变细的演化序列.沉积特征指示北祁连肃南地区老虎沟剖面志留系肮脏沟组的沉积相为辫状河流相,并非前人认为的造山俯冲阶段或者弧陆碰撞阶段的深水海相沉积,而是已经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陆相沉积.此时北祁连东部地区还未发生陆—陆碰撞,由此可知北祁连在早志留世碰撞为"西早东晚"的不规则点式碰撞.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北祁连造山带志留纪的古地理格局和其大地构造背景的认识.
    • 肖加彬
    • 摘要: 塔中志留系的油气及沥青砂岩主要分布于下砂岩段.自塔中西北段向东南段志留系的油气藏可分为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地层-岩性油气藏3类.塔中主垒带志留系的油气以中上奥陶统来源为主,局部存在中下寒武统的贡献;围斜区的油气来自中上奥陶统.塔中志留系有两套较好的储盖组合,红色泥岩段和下砂岩段的中亚段泥岩为两套有效盖层.志留系的可动油气主要以近距离垂向运移为主,断层是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志留系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的特点,油气的充注主要受圈闭形态、储层物性、油源通道等因素影响.塔中10构造带、塔中北斜坡以及西北倾没端具有较好的油气保存条件;在塔中西北段主要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东南段主要以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主.
    • 贾云倩; 刘子平; 任晓海; 周一博; 郑爱玲; 张娟; 韩登林
    • 摘要: 页岩储层中的有机质不仅是生成烃类的核心要素,也是生成孔隙的关键因素.前人对于有机质类型的评价表明,不同有机质类型的生烃及成孔能力差异明显.但前人对于有机质类型的识别及评价工作主要以有机地球化学的方式进行有损测试,因此无法在显微尺度上定量评价有机质的类型及含量分布.以四川盆地威远气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基于二维大区域多尺度组合电镜成像(MAPS)表征技术重点对有机质富集的龙一1亚段,进行有机质显微组分的图像识别,并运用显微组分分析法定量判别有机质类型,解析其垂向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龙一1亚段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干酪根为主,其中Ⅱ1型干酪根占主导地位;有机质类型在龙一1亚段层间分布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其中龙一11、龙一31小层发育强滞留缺氧富笔石页岩微相沉积环境,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使得层段内富集Ⅰ型和Ⅱ1型干酪根;而龙一21、龙一41小层发育中滞留贫氧含笔石页岩微相沉积环境,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不利于Ⅰ型和Ⅱ1型干酪根的富集与保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