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0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园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45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地震地质、沙漠与绿洲气象、现代农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创建1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焉耆盆地的相关文献由766位作者贡献,包括董新光、张辉、王水献等。

焉耆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8 占比:51.80%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2.14%

专利文献>

论文:345 占比:46.06%

总计:749篇

焉耆盆地—发文趋势图

焉耆盆地

-研究学者

  • 董新光
  • 张辉
  • 王水献
  • 李永林
  • 杨鹏年
  • 刘延锋
  • 靳孟贵
  • 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
  • 陈文学
  • 何明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玉蓉; 张玮煊; 刁鹏
    • 摘要: 利用1992—2020年焉耆县气象站气象资料,对焉耆盆地的风与大风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焉耆盆地平均风速为1.7 m/s,平均风速最大在4月,最小在1月;年平均最大风速为4.7 m/s,春季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年平均大风日数9个,集中出现在春、夏季,最多是春季,其次是夏、秋季,冬季最少;近29年年平均风速、平均最大风速以及年大风日数均呈上升趋势。焉耆盆地大风以WNW风向为主,季节性差异小。
    • 李建刚; 何旋; 赵禹; 刘拓; 白金; 梁楠
    • 摘要: 土壤的矿物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是指示其风化特征的重要依据。为理解干旱绿洲区土壤发育特征,本文选取新疆焉耆盆地两个土壤剖面对其粒度、矿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剖面沉积物的粒度主要以黏粒、粉粒为主,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和黏土矿物,石英/长石多数小于1,长石以斜长石类为主,化学风化作用极弱。两剖面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均小于65,成分变化指数(ICV)均大于1,证实其只经历了基本物理风化及初等化学风化过程,盆地土壤为运积物风化成土。
    • 李岩; 张菂; 樊晓伊; 张金通; 杨瑞莎; 叶欢
    • 摘要: 焉耆盆地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早期采用注水开发,储集层伤害严重,注水困难,采出程度低,亟需开展转换注驱研究,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确定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原油膨胀性好,易降黏,易混相;最小混相压力为25 MPa,在目前地层压力下可达到近混相驱,驱油效率较高,具有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利用数值模拟对CO_(2)驱开发技术进行优化设计,采用五点法井网,连续注气开发,预计提高采收率13.37%,CO_(2)换油率0.330 t/t,为下一步矿场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文龙; 申磊; 王秀媛; 刘婷婷; 王琼; 李鲁华; 张伟
    • 摘要: 于2019—2020年在焉耆盆地博湖县设置单作孜然(MC)、单作玉米(MM)、孜然||玉米(CIM)3种种植方式,测定作物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其种间互作效应指标,以明确孜然与玉米间作种植对作物产量、体系生产力及种间互作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试验期间间作种植下,孜然的株高、茎粗都提高,平均提高17.9%、51.5%,但玉米的株高、茎粗降低,平均降低22.7%、17.8%。间作对作物生物量影响显著,间作系统中孜然的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分别比单作系统低10.3%、23.7%,玉米的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分别比单作系统低7.3%、27.7%。间作种植下,孜然的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都显著提高,平均提高11.9%、54.5%、37.6%,玉米的单穗粒数、单穗粒重和百粒重显著降低,平均降低8.2%、12.5%、3.9%。间作系统土地当量比(LER)值均大于1.6,说明间作产量优势明显;间作系统中孜然相对竞争强度RCI;、玉米相对竞争强度RCI;和孜然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均小于0.00,说明两种作物之间的种内竞争高于种间竞争,同时玉米对水分、养分等产量形成相关资源的竞争力强于孜然。综上认为在新疆焉耆盆地孜然与玉米间作种植可有效提高系统生产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 顾军明; 努加; 黄玖珺
    • 摘要: 利用焉耆、和静、和硕气象站1961—2020年春季(3—5月)地面气象资料和作物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焉耆盆地春季灾害性天气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焉耆盆地近60年来春季终霜日均呈提早变化趋势,霜期年际变化均呈明显的减少趋势。(2)春季寒潮天气年均1.5次,最多出现在4月,月均0.8次。(3)春季年均大风日数6.3 d,和静最多为10.2 d,焉耆为5.0 d,大风天气最多均出现在5月,年均2.8 d,3月最少。(4)春季大雾年均0.2 d,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小。
    • 王环波; 杨鹏年; 刘全明; 杜明亮; 彭亮
    • 摘要: 为深入了解干旱绿洲规模化节水治盐后区域尺度水盐时空分异特征,有效控制盐渍化,以焉耆盆地为研究区,选取2000、2005、2015、2020年长时序LandSat遥感影像和地表含盐量、土壤含盐量、地表灌水量、地下水埋深及矿化度等指标,借助ENVI和ArcGIS软件,获取各指标的时空分布栅格图件,将各栅格图件进行标准化处理,按照可拓层次分析法权重进行空间嵌套并叠加,定量化揭示区域尺度水盐时空分异进程。结果表明:研究区盐渍化经历了2000—2005年扩张、2005—2015年显著减少、2015—2020年趋于稳定3个阶段,从发展趋势看,研究区盐渍化处于减轻并趋于稳定态势;盐渍化严重的区域主要是博斯腾湖滨;由可拓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指标因子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地下水埋深(0.325)、地下水矿化度(0.282)、土壤含盐量(0.198)、地表含盐量(0.184)、地表灌水量(0.031),可见,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是影响区域水盐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为焉耆盆地控制盐渍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定量化揭示区域尺度水盐时空分异进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王志勇; 蒋梦瑶
    • 摘要: 近年来,焉耆盆地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使得地下位持续下降。为了盆地内水资源的良性发展,需科学提出地下水可开采量。文章基于GMS软件的MODFLOW模块建立了干旱灌区4层结构的非均质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模拟了灌区2000—2016年的地下水流过程,分析了现状水均衡状态。最后,预测了各开采情景下干旱平原灌区的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得出的可持续开采量为4.12×10^(8)m^(3)/a,对促进研究区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蒋梦瑶; 王水献; 赵志刚
    • 摘要: 为研究干旱绿洲灌区的径流变化规律,采用1955—2017年的中国大气同化数据集(CMADS)、传统水文气象站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数字高程数据,构建了基于SWAT的焉耆盆地分布式水文模型.并应用SUFI-2(Sequential Uncertainty Fitting)算法分析参数的敏感性,使用SWAT-CUP(SWAT Calibration Uncertainty Procedures)软件对影响径流模拟结果的几个重要参数进率定,利用1991—2017年的实测径流量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新疆焉耆盆地长时间尺度下径流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纳什系数NES均在0.82以上,皮尔逊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6和0.90,相对误差基于此,模拟了RCP4.5和RCP8.5情景下焉耆盆地从现状年到2100年的径流变化,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的降水量变化对焉耆盆地的径流量影响显著,即在降水量增加20%,温度升高2°C时,径流量较现状年增加了26.53%.
    • 达伟
    • 摘要: 依据焉耆盆地周边低山区大山口、黄水沟及克尔古提等水文站和盆地中部的焉耆及和硕气象站的降水量资料,运用M-K趋势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焉耆盆地1960年—2019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盆地内年降水呈增加趋势,垂直分布和南北差异比较明显,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盆地北部山前区降水量大于南部山前区降水量,西边山前区降水量大于东面山前区降水量;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冬春两季干燥少雨,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相差4.6倍~11.0倍;因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不同,突变时间集中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同时存在7~9的震荡周期,但各个站点第一主周期有所不同,大尺度的周期嵌套着小尺度周期变化,有利于焉耆盆地水资源利用.研究结果为焉耆盆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因地施策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 殷娜; 付国超; 孙晶岩; 王艳萍
    • 摘要: 对焉耆盆地内部洪水沟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洪水沟断裂整体呈NW-SE走向,倾向NE,晚第四纪以来构造变形强烈,曾发生过一次震级约7.0级的古地震事件,形成长约25km的地表破裂.断裂断错地貌清楚,沿走向发育断层槽谷、连续陡坎与冲沟右旋等地貌,并控制开都河的分布和流向,表现出以右旋走滑为主兼逆冲的运动学性质.研究发现尽管天山是一个以逆冲缩短变形为主的造山带,但山间盆地中晚第四纪的走滑剪切也参与了天山内部的构造变形调节与分配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