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失控

热失控

热失控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1712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安全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5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23208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储能科学与技术、电池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中国化工学会学术年会、第28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等;热失控的相关文献由3754位作者贡献,包括欧阳明高、卢兰光、冯旭宁等。

热失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5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3208 占比:99.79%

总计:223686篇

热失控—发文趋势图

热失控

-研究学者

  • 欧阳明高
  • 卢兰光
  • 冯旭宁
  • 陈现涛
  • 韩雪冰
  • 王志荣
  • 贺元骅
  • 何向明
  • 张青松
  • 杨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静云; 郭鹏宇; 张淼; 姚丽娟
    • 摘要: 由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特征气体的产生,可以通过检测气体的释放及其浓度来对锂电池热失控进行预警。介绍热失控气体的产生机理,总结电池类型、电池参数、外部环境条件对热失控气体的影响,不同热失控特征气体的产生现象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的基于气体检测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早期预警研究的进展,并对其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运行安全提供指导。
    • 徐越飞; 吴小欢; 张静; 赵中伟
    • 摘要: 本文是针对大规模锂电池储能电池结构复杂、规模大、运行安全风险大、消防需求高等特点,为提高消防预警准确性,对锂电池储能站的电池热失控及热扩散特征参数进行动态识别和表征,重点研究锂离子储能站热失控早期的预警技术,通过对锂离子储能电站的消防系统实行分级预警机制,对单体电池进行实时状态监测,通过边缘侧多源异构数据的特征提取和数据分析,建立电池早期监测机制;提出了一种锂离子储能站电池早期预警信号采集装置及实现消防安全联动的方法。
    • 高鸿涛; 邝男男; 赵光磊
    • 摘要: 本文以60Ah的NCM811软包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加热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基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副反应机理以及热传导理论,建立单体电池绝热热失控模型,模型误差小于2%。设计相关试验测试单体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产气特性,以单体电池绝热热失控模型为基础,建立外部加热条件下的热失控模型,模型误差小于5%,且模型模拟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烟气喷射行为。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为后续研究人员研究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烟气扩散行为奠定的基础。
    • 摘要: 2022年2月21日,中国船级社(CCS)发布《锂电池冷藏集装箱检验指南》(2022),将于4月1日起生效。目前我国锂电池冷藏集装箱的应用尚处于试运营阶段,相关配套技术标准尚不完善。CCS项目组围绕锂电池的工作特性和安全保护措施,系统性地提出了锂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通风系统、消防系统等安全技术要求,并联合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湖北及安盾消防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锂电池热失控后灭火系统和可燃气体浓度探测等试验研究。本指南的发布可为我国锂电池冷藏集装箱的设计、制造、试验和检验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 顾卫娟; 黄文晓; 杨云; 张金专; 金静; 王鑫玉
    • 摘要: 以三元锂电池模组为研究对象,在SOC为100%的条件下加热诱发热失控,结合视频分析和热流分析,总结不同型号三元锂电池热失控的过程规律。NCM111和NCM523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产生大量烟气,NCM622和NCM811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产生猛烈火焰。整个电池组热失控过程经历时间最长的是NCM111电池,最短的是NCM622电池,NCM523和NCM811电池在失控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三元锂电池的辐射热流会出现多个峰值,其中NCM111、NCM523和NCM811电池都是第一个峰值最大,NCM622电池是最后一个峰值最大。在各电池组中,NCM622电池热流值峰值最大,约为328 kW/m^(2)。
    • 董远夏; 张恒运; 朱佳俊; 徐晓斌; 朱顺良
    • 摘要: 本文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一种抑制方形电池模组热失控蔓延的防护结构。针对车用50 A·h方形三元锂离子电池,基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副反应机理建立单体电池热失控模型。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表明所建立的热失控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验证后的单体电池热失控模型,建立了加装导热套筒的电池模组热防护结构。导热套筒底部与微流道冷板连接进行散热,电池之间填充隔热材料,用于阻隔由于电池热失控而导致热量向相邻电池蔓延。研究表明,与无导热套筒配置相比,所提出的方形电池模组热防护结构可以有效阻断电池模组的热蔓延。基于所提出的方形电池模组热防护结构,分析了电池之间绝缘层热阻、导热套筒高度以及导热板高度等因素对相邻电池热蔓延的影响。研究表明:绝缘层热阻达到0.03 m^(2)·K/W以上,相邻电池才不发生热失控。同时考虑到轻量化设计因素,选取导热套筒高度不应高于10 mm以及导热板高度在60~65 mm之间,可用于防护电池模组热蔓延。本文所提出的热防护结构和参数研究为电池包热安全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 摘要: 2022年3月17日,中国科研团队开创性地在NCM三元电池负极侧发现H-离子的存在,证实了该组分与电解液具有较差的热兼容性,为诱导电池升温过程中链式放热反应的主要触因。另外,该研究对Li-S体系热失控路径的细致剖析将为构建下一代高比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提供有益启发。据了解,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焦耳》(JOULE)上。
    • 刘全义; 朱倩; 朱文田; 伊笑莹
    • 摘要: 自主搭建热失控燃爆实验平台,在气凝胶毡厚度为1 mm、3 mm、6 mm和10 mm的条件下,对100%荷电状态(SOC)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进行燃爆实验,采集和分析电池的温度、烟气浓度及质量损失,分析气凝胶毡厚度对电池热失控特性的影响。气凝胶毡厚度的增加对电池热失控触发温度和峰值温度影响较小,但能减缓热失控行为的传播速度,当厚度为10 mm时,能阻挡热失控行为的传播。CO与CO_(2)的浓度变化趋势相同,O_(2)则相反;厚度对烟气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当厚度为1 mm、3 mm、6 mm时,电池质量损失差值较小;而当厚度为10 mm时,电池的质量损失约为其他阻隔厚度的1/4。当气凝胶毡的厚度增加到一定值时,才会对锂离子电池的质量损失产生较大的影响。
    • 马彪; 林春景; 刘磊; 马小乐; 马天翼; 刘仕强
    • 摘要: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安全相关问题一直是困扰电动汽车发展的痛点。本文以SOC为50%、100%的某款三元18650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及仿真研究了热失控过程的释放气体可燃极限、火焰传播特性。首先在加速量热仪内进行加热热失控触发实验,记录该过程中电池温度、压力变化,收集热失控过程中产生的混合气体并使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混合气体的具体组分,研究SOC状态对电池热失控产气综合特征的影响。进而,通过仿真模拟了热释放气体在不同初始温度及压力条件下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及可燃极限。结果表明,当热释放气体的初始温度较高时,可燃下限接近10%,具有很高的着火危险性;可燃下限随初始温度的增加线性降低,可燃上限随初始温度的增加线性升高;初始压力改变时,对可燃下限影响不大,可燃上限随压力升高而增大。
    • 要华伟; 何晓东; 王喆
    • 摘要: 平面热板实验是评价煤粉自热和着火危害最常用的方法,特别适用于煤粉在热表面积聚的情况。针对目前基于热板实验的煤粉着火特性的研究缺乏对煤粉与空气相耦合的煤粉着火特性的数值研究问题,在文献[9]的基础上,建立了固-气耦合的煤自燃多物理场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烟煤煤粉的厚度分别为5,12.5,20,30 mm,直径为100 mm,煤粉发生热失控情况时,烟煤煤粉在30 min之前缓慢升温到170°C,在煤粉层中心处出现高温区域,在37 min时突然发生热失控。烟煤煤粉未发生热失控情况时,煤样在30 min后温度变得稳定,温度低于150°C,不存在明显高温点。模拟结果与文献[9]的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更厚烟煤煤粉条件下,对该数值模型最小点火温度与文献[9]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差异较小,验证该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基于该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氧气体积分数条件下烟煤煤粉自燃特性,结果表明:(1)随着烟煤煤粉厚度增加,最小点火温度呈减小趋势。(2)热失控阶段,高温区域位于煤粉中心上部位置。(3)煤粉前期温升是由于热板热传递导致,随煤粉温度增加,煤氧化反应主导因素由热量转变为氧气。(4)煤粉温度峰值随氧气体积分数线性增加,点火延迟时间随氧气体积分数呈指数减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