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激光驱动

激光驱动

激光驱动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423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513565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兵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全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曙光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2010国际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等;激光驱动的相关文献由834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承纬、王钊、曹燕等。

激光驱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13565 占比:99.98%

总计:513684篇

激光驱动—发文趋势图

激光驱动

-研究学者

  • 孙承纬
  • 王钊
  • 曹燕
  • 刘会霞
  • 木村基
  • 栗原努
  • 沈宗宝
  • 王霄
  • 田宝贤
  • 杨继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致君; 段俐; 康琦
    • 摘要: 液滴热毛细迁移是微重力流体科学中的典型科学问题,微重力液滴动力学研究不仅具有流体力学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建立了二维轴对称激光驱动液滴迁移模型,通过仿真计算研究微重力环境下激光驱动液滴迁移的过程,研究了液滴直径、母液参数等对液滴迁移速度及行为的影响.首先研究了母液和液滴对激光系数均较小,液滴初始位置不同时液滴的迁移行为;然后研究了母液对激光吸收系数较小,液滴对激光吸收系数较大时,不同液滴直径与母液宽度比条件下液滴的迁移行为.仿真结果表明:当母液和液滴对激光的吸收系数都很小时,液滴迁移的方向主要受到液滴初始位置的影响;当母液对激光的吸收系数较小,液滴对激光的吸收系数较大时,液滴会朝激光方向迁移,液滴初始位置对迁移方向影响较小,但液滴直径与母液宽度之比会影响液滴迁移行为.将模拟结果与YGB理论对比,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趋势一致.研究激光驱动液滴迁移的物理机制,探索界面张力作用机理,得到激光驱动液滴迁移的规律,探索对液滴的驱动控制方法.
    • 李牧; 张红平; 陈实; 陶沛东; 祝航; 周沧涛; 赵剑衡; 孙承纬
    • 摘要: 激光驱动动态压缩实验是极端高压高密度研究的主要途径,在多个学科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地球行星科学,材料科学以及惯性约束聚变,有助于认识极端条件下的材料特性并拓展其在各学科的应用。近年来激光驱动压缩技术在激光装置、激光等离子体、制靶和诊断技术的同步提升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其他极端条件实验平台相比,其斜波压缩、复杂路径、衰减冲击等新型加载路径得到快速发展,微介观诊断技术和宏观诊断技术相结合,具有明确的超高压、高温、高应变率以及高同步精度等技术特色。从激光驱动材料压缩的热力学路径、激光驱动的机制与特色、激光驱动实验技术、材料极端压缩物理进展等方面介绍激光驱动实验和理论方面的进展。
    • 杜飞; 李英德; 李森森; 王春艳; 杨阳; 樊心民
    • 摘要: 随着固体激光技术发展以及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加持,激光峰值功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促进了激光物质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并衍生出若干具有很好前景的应用.激光驱动的台面级离子加速器便是其中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激光加速的质子具有源体积小、脉冲时间短和时间分辨高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成像、医疗及科研领域,并能有效降低这些领域的相关成本,促进其高效发展.影响获得优质离子束的条件很多,文中从靶形状及与激光作用后形成的等离子体性质角度对近期该研究方向的一些进展进行了总结及展望.
    • 班晓娜; 胡凤明; 杨为明; 张品亮; 张琛; 王钊; 田宝贤; 王哲斌; 高智星; 李静
    • 摘要: 本文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激光驱动靶丸超高速发射以及超高速靶丸撞击防护材料进行研究.首先利用辐射流体程序HYADES对靶的飞行速度进行了理论模拟预估,其次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神光Ⅲ原型装置上开展实验验证,得到了将直径200 μm的铝球加速至44 km/s的实验结果,完成了高速铝球与防护材料撞击测试,并通过撞击形态验证了该材料的防护效果.本研究在模拟在轨航天器空间碎片撞击与防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马梦珂
    • 摘要: 自爱因斯坦提出质能关系E=m c2以来,人类已通过氢弹的成功证实了人工核聚变的可行性。以此为开端,聚变能凭借其规模化、持久性、经济性和清洁性的特点,对其可控化利用成为各国科学家争相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此过程中,激光驱动核聚变成为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重要途径。
    • 刘燕文; 王国建; 田宏; 李芬; 石文奇; 王小霞; 张志强
    •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一种用于微波真空电子器件的锑铯光电阴极的新型制备方法.首先采用钨海绵扩散阻挡层作为发射材料的蒸发源,代替传统的镍管加热提供发射物质的方法,使发射材料蒸发缓慢而均匀,提供受控的光电发射层.然后利用纳米粒子薄膜对阴极基体表面进行改性,提高其吸附性能和光的吸收率.研究了作为发射物质扩散阻挡层的钨海绵基体的新型处理工艺,将钨铜合金基体直接放入真空室内高频加热到1900K,从而使其中的铜迅速蒸发而沉积到冷凝器上.结果 表明去铜后的钨海绵表面非常光洁,避免了传统方法去铜不彻底、时间长、污染环境等缺点.利用直流磁控溅射的方法,在光电阴极基体表面制备出直径为50 nm金属锇纳米粒子薄膜,研制出带有钛泵的光电阴极发射实验二极管,管内真空度可以达到5×10-8 Pa.对基体上沉积锇金属膜和锇金属纳米粒子薄膜光电阴极发射性能进行了对比测试.实验中获得稳定发射的最大激光功率分别为0.416和0.193W,测试的光电发射电流密度分别为40.8和53.9 mA/cm2,并计算出量子效率分别为1.80×10-3和5.13×10-3.由此可以推断覆O8纳米粒子薄膜光电阴极的光吸收率是覆Os金属薄膜的2.16倍,量子效率是2.85倍,由此分析认为覆Os纳米粒子薄膜光电阴极的量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光吸收率的提高.
    • 王国建; 刘燕文; 李芬; 田宏; 朱虹; 李云; 赵恒邦; 王小霞; 张志强
    • 摘要: 为研制大电流密度光电阴极,提出了一种制备锑铯光电阴极的新方法,采用专门的离子轰击技术使无氧铜表面纹理化,提高其吸附性能和光的吸收率,从而相对于未经处理的无氧铜可以大幅提高光电发射的性能.研究了表面处理前后的无氧铜基体锑铯光电阴极的发射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其表面结构,处理后的无氧铜为表面无颗粒、坚固、结构均匀的全金属结构体,使用此工艺无需修改无氧铜加工、焊接或其他光电阴极常规制造工艺.实验中,获得的无氧铜基体处理前后的光电阴极稳定发射的最大的光电发射电流密度分别为60.5和146.0 mA/cm2,计算出相应的量子效率分别为2.67×10–3和1.71×10–2,可知量子效率提高了5.41倍.分析认为,表面改性后的光电阴极的量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光吸收率的提高以及发射表面积增大.
    • 陈冰
    • 摘要: 从获颁的308项(人)奖项来看,上海科创中心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全力打造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默默付出的科技工作者们在5月19日迎来高光时刻——2019年度上海科技奖颁出。
    • 韦美丽; 杨墨; 肖经; 蔡凯达; 朱新锋
    • 摘要: 针对传统车载激光器调制系统存在电路复杂、调制带宽窄、体积大等问题,本文基于调频连续波激光测距原理与激光电流调制机制,通过电路模拟仿真和实验验证等手段,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车载调频连续波测距激光调制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激光驱动模块可以实现精确驱动控制,其电流误差为0.65%,并且调频信号发生器能实现10 MHz~200 MHz扫频信号,最大输出频率误差为1%;联合调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稳定输出调制带宽为190 MHz和扫频周期为50.4 μs的调制信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