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潜热通量

潜热通量

潜热通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0568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研究成果学术交流会等;潜热通量的相关文献由824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志辉、陈梅花、周明煜等。

潜热通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1.91%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10568 占比:97.78%

总计:10808篇

潜热通量—发文趋势图

潜热通量

-研究学者

  • 邓志辉
  • 陈梅花
  • 周明煜
  • 吕世华
  • 周广胜
  • 郑建秋
  • 任保华
  • 刘娜
  • 张述文
  • 窦军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陶静雯; 万莉颖; 陈莉
    • 摘要: 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高空间分辨率再分析海温资料和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提供的逐小时全球高时间分辨率海温数据,通过WRF模式对2018年10号台风“安比”(1810)进行数值模拟,结合台风动力和热力条件分析结果表明:海温分布与位涡强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海温通过影响台风内部垂直运动带来的潜热释放决定对台风强度的改变,高分辨率的海温数据对台风数值模拟有一定影响。
    • 闫浩芳; 周裕栋; 张建云; 王国庆; 张川; 鱼建军; 李迷; 赵爽; 邓帅帅; 梁少威; 蒋建辉; 倪雨欣
    • 摘要: 准确测算和模拟农田潜热通量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波文比能量观测系统对苏南地区夏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内潜热通量进行连续观测,采用Katerji-Perrier(KP)和Todorovic(TD)两种方法来确定Penman-Monteith(P-M)模型中冠层阻力参数,探究两种冠层阻力参数子模型的估算误差及成因。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内主要气象因子呈现相似变化趋势,净辐射日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两种冠层阻力参数子模型对冬小麦潜热通量模拟均取得良好的模拟效果,模拟R2不小于0.84,纳什系数不小于0.86,但KP模型精度稍高于TD模型。KP模型对冬小麦和夏玉米潜热通量均有高估,而TD模型高估了夏玉米潜热通量,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KP和TD两种冠层阻力参数子模型误差的主要因素,且饱和水汽压差越大绝对误差越大。研究为当地农业用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杜钦; 高阳华; 黄静; 高松
    • 摘要: 基于通量观测、邻近自动气象观测站和ERA5-Land再分析数据,结合重庆西部暴雨个例,讨论了重庆山地通量观测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并对通量观测在2019年度的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通量站与邻近气象站有相似的气象背景,通量观测相对于ERA5-land再分析资料更能反映出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在降水期间的时间演变情况,该数据是可靠的,通量站的降水量可以用邻近站点平均降水量代替.(2)三种通量及其增量与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均呈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其中动量通量与降水和风速为正相关;感热和潜热通量与温度、风速为正相关,与相对湿度为负相关;槽上站的潜热和感热通量的增量与局部降水为负相关,这些特征均表明通量观测可以用于该次暴雨研究中.(3)感热、潜热通量的季节和月变化特征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地面对大气主要表现为加热和蒸发作用,动量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表明春季湍流运动最强而秋季最弱;潜热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主要表现为单峰型,即白天以增温和蒸发为主,夜间以冷却和凝结为主;动量通量的日变化也以单峰型为主,即白天湍流活动较强,夜间相对较弱,只有金佛山站在春夏秋三季表现出双峰型,即在夜间也有会出现湍流活动增强的情况.
    • 周耀坤; 邢万秋
    • 摘要: 潜热通量(LE)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和能量收支。【目的】提高不同植被类型对应的地表潜热通量的反演精度对于探究生态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动态植被模型--LPJ-GUESS模型,引入表征植被占比的参数fv对PT-hybrid潜热通量算法加以改进,从而提高陆面蒸散发的反演能力。【结果】根据全球49个通量站点的地面观测LE验证改进后的算法,改进算法所得LE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从0.63增加到0.74,均方根误差RMSE从17.1 W/m^(2)降低到11.7 W/m^(2)。进一步分析1982-2014年全球陆地LE变化特征,发现低纬度地区的LE均高于高纬度地区,并且LE在同一纬度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结论】改进后的模型对地表潜热通量模拟精度显著提高,有助于精细刻画地表LE的时空分布特征。
    • 崔万晶; 侯巍; 杨睿智; 赵云杰
    • 摘要: 【目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水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有重大影响,然而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交换过程的了解仍很有限,本文在北方城市森林开展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机理研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工林水分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利用涡度协方差观测法,探讨了2018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各表面能量组分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控制能量分配的主要生物物理因子。【结果】全年日均净辐射通量(Rn)为133 W/m2,日均感热通量(H)为23.6 W/m2,日均潜热通量(LE)为26.9 W/m2。波文比(β=H/LE)为0.88。在非生长季,感热通量大于潜热通量,在生长季开始,潜热通量逐渐超过感热通量,占据主导地位。Priestley-Taylor系数(α系数)、冠层导度(gs)和解耦系数(Ω)都与土壤含水量(VWC)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正相关的关系,与饱和水汽压差(VPD)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β与VWC、VPD和NDVI都呈现负相关的关系。VWC和VPD通过影响冠层导度,控制潜热通量及能量分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干旱条件能显著降低生态系统冠层导度,从而降低潜热通量,影响能量分配。此外,为提高潜热通量比例,最大化城市绿地的降温功能及其价值,在冠层构建期和生长季干旱期进行一定程度的灌溉是一项合理的用水管理措施。
    • 刘毛毛; 王卓军
    • 摘要: 近地面风作为可直接利用的风能来源,研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对风能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地表能量传输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对陆地表面风速有重要影响,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能够找出其关联的特点,对研究近地面风速和能量传输过程都具有意义。本文对1979~2018年中国区域内的近地面风和2005~2012中国区域高分辨率能量水分循环资料同化数据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全年与四季的近地面风速有着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且风速等级差异很大,以软风为主。轻风和微风所控制的区域存在较强的季节变化。全年与四季的近地面风速年际变化明显,都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总体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全年和春、夏、秋三季平均近地面风速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弱是一种突变现象,冬季平均近地面风速无突变点。中国区域的森林下垫面地表能量传输较强,森林和草地下垫面的能量传输主要以潜热通量贡献最大,而沙漠下垫面则主要通过感热通量贡献。
    • 饶志娟; 刘熙明; 汪如良
    • 摘要: 利用2013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鄱阳湖东岸70 m铁塔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风、温度、通量足迹的分布,重点分析了湍流通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鄱阳湖地区夏季主要以南风、西南偏南风和东南偏南风为主,冬季风向多变,主要以西北风、西北偏北风等偏北风为主.秋季风速较强,春季次之,夏季最小.通量足迹在南、北方向密集,在西南和东北方向稀疏.2)动量通量表现为夏、秋季较大,冬、春季较小.感热通量表现为秋季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秋季整体的变化幅度都较大,夏季整体较小.潜热通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潜热通量夏季整体的变化幅度较大,冬季整体较小.3)随着下垫面粗糙度的增大,摩擦速度和动量通量显著增大.潜热通量与水的相变密切相关,来自湖面的潜热通量较大,而来自陆地的较小;感热通量与大气稳定度有关,在稳定状态时为负,在不稳定状态感热通量显著增大.
    • 张佳琳; 张文清; 夏浩峰; 管长龙
    • 摘要: 本文在海-气-浪-沉积输运耦合模式COAWST(The Coupled-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中,添加包含海洋飞沫效应的拖曳系数CD和热焓交换系数CK参数化方案,探讨海洋飞沫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效应对热带气旋的影响.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海洋飞沫效应可有效改进热带气旋的路径模拟结果;只考虑海洋飞沫动力学效应时,对海表动量通量的影响甚少,可使向上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略有增加;同时考虑海洋飞沫动力学和热力学效应时,可使海表动量通量略有增加,并使向上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显著增加,海洋飞沫主要通过热力学效应有效增加热带气旋强度,对热带气旋强度模拟的改进效果相比于仅考虑海洋飞沫动力学效应更显著.
    • 刘笑吟; 高明逸; 周心怡; 徐俊增
    • 摘要: 为探求节水灌溉稻田蒸发比(潜热通量与有效能量的比值,EF)变化特征及能量平衡闭合情况对稻田蒸散量测算的影响,该研究采用涡度相关系统,监测了2014-2016年节水灌溉稻田湍流通量过程,分析了稻田蒸发比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对比了能量强制闭合前后湍流通量的比例与过程变化.结果表明,节水灌溉稻田EF与旱作物不同,小时尺度EF先减小后增加,在10:00-12:00时段的数值最为稳定.水稻全生育期EF均在0.7~1.0之间变化,均值约0.93,潜热蒸散是稻田主要的能量消耗项.能量强制闭合修正后湍流通量明显增加,日峰值差异最大,昼夜交替时,稻田能量平衡处于过闭合状态;能量强制闭合后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蒸散量都明显增加,能量强制闭合是涡度相关法准确计算蒸散量的前提.研究结果可为稻田蒸散量准确测算与蒸散模型扩展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与方法.
    • 邹旭东; 蔡福; 李荣平; 米娜; 赵胡笳; 王笑影; 张云海; 汪宏宇; 贾庆宇
    • 摘要: 为揭示中国北方农田生态系统的水热通量动态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变化响应和能量平衡过程特征,利用榆树市玉米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站2015年、2018—2019年水热通量观测数据,分别对榆树市玉米农田水热通量的小时、日、月份、年际变化特征,潜热通量(Fl)、感热通量(Fs)受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因子的相关影响,土壤含水量、水热通量的季节变化和降水,各年份Fl、Fs和降水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得出各变量的季节分布和降水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还对净辐射、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土壤热通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能量平衡中各项能量的季节变化、日变化,以及能量闭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热通量的日变化呈单峰型二次曲线,峰值出现在正午,其中Fl为229.2 W·m?2,Fs为148.0 W·m?2.潜热年变化呈单峰型,显热年变化呈双峰型,Fl、Fs最高值分别为114.3、51.7 W·m?2.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和水热通量相似,但是净辐射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土壤热通量峰值出现的时间滞后.Fl的年变化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Fl和Fs对降水过程都有显著的响应,Fl对降水的反应更加敏感,而连续的降水对Fs有阻碍作用.各种能量项的平衡分析呈现能量不闭合现象,同时能量不闭合情况表现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夏季好于冬季,白天好于夜间.7月平均能量闭合比率达到83%,9月白天的能量闭合度达到89%以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