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漂泊者

漂泊者

漂泊者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3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294种,包括名作欣赏、上海文学、诗刊等; 漂泊者的相关文献由514位作者贡献,包括谢明洲、吴佳男、刘墉等。

漂泊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3 占比:98.65%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1.35%

总计:520篇

漂泊者—发文趋势图

漂泊者

-研究学者

  • 谢明洲
  • 吴佳男
  • 刘墉
  • 李辉
  • 邓红梅
  • 之枫
  • 伊廉
  • 何映宇
  • 侯丹
  • 傅元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刁克利
    • 摘要: 如果对作者进行追本溯源,荷马毫无疑问是西方文学早期最有影响力的作者.我们对他的认识却极其有限.他看似无可言说,却又必须言说.从作者角色论看荷马,不是为了论证“谁是荷马”,而是要回答“荷马是什么”,要说明荷马的作者角色及其启发和意义.荷马奠定了神启者、漂泊者和辩护者的作者角色.他为文学如何应对时间树立了典范,也成就了作者的不朽.文学作者能够享受到的荣耀和可能的遭遇,在荷马身上,都能看到预兆.荷马的作者角色具有多重意义.
    • 阮文玉
    • 摘要: 格非是当代文坛重要的作家,他的"江南三部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的价值.三部曲继续之前作品探讨人们的精神困境问题,并为人们呈现了那些突围精神困境后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漂泊.通过探析漂泊者漂泊的原因,分析作者描写漂泊者形象的叙述策略,可以发现格非对于百年中国历史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而对不同漂泊者的书写,是为知识分子寻找更好的突围困境的方式.
    • 刘艳
    • 摘要: 学者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学者散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有学者和散文研究专家陆续已对学者散文做过精准的定义和研究.学者的学识和涵养,都会令学者写作散文能够在散文文体和散文艺术本性上更加孜孜以求.学者散文即便表面上看似无法可依、率性自由,骨子里其实对散文的样式、文体、边界等方面都有着自觉不自觉的艺术追求.学者作为知识分子,如果能将知识者的精神追求与文体创造相融合,就自然会拓宽当代散文写作样式、文体和独特的文化精神价值.李洁非以"文人散文·漂泊者·阅读史与写作史""批评家随笔:一个人的文学史与批评史""自由无碍散文观与'袖手清谈'豆腐滋味'"的学者、批评家和文人散文创作心态与写作理念,别立"当代学者·文人散文"新宗.
    • 陈媛媛; 王晨露(指导)
    • 摘要: 作品名称:《港生》作者姓名:陈媛媛指导教师:王晨露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设计说明:市井的脉络繁杂曲折,江湖的风波隐约涨落。走进华灯高照不夜天的街巷深处发现世俗神话之外另外的一个香港。而灵感源自他们常用的红蓝编织袋,红蓝编织袋伴随他们一生不断漂泊,不断迁徙。寒窑是家,笼屋是家,红蓝编织袋里装的亦是家与远方,亦是漂泊者心之居所和向往。
    • 宋晓杰
    • 摘要: ——我们走失了!在日益笔直、宽广的道路上。是否有人试图寻找证词,或来路上的徽标?在当当网郑重地点下鼠标,买下《世间的陀螺》这本书。收到书的第一感觉是:太薄了!"写给亲人、故乡和远去的旧时光""一代漂泊者的复杂乡愁、亲情困境与人生际遇""从故乡的逃离者、批判者到回归者""以至真至诚,直面一生所爱,深沉追忆时间深处的山河故人"。
    • 摘要: 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外,那片辽阔的海洋碧波荡漾、人迹罕至,但有这样一群人,常年在海上漂泊,为探索海洋而奔波,一次次下潜海底,绘测深海下的世界。刘烨瑶,就是这群海上漂泊者中的一位。他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也是"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一路见证了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发展。
    • 刘荣
    • 摘要: 楼岗社区东与公明街道接壤,南连东方社区,西邻107国道,北靠松白路。2010年结婚后,我在楼岗南6巷9号租了间狭小的房子,漫长的漂泊路上总算有了个温暖的家。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精明十足的本地人为我们这些漂泊者量身修建了一栋栋出租楼。那些高高矮矮的出租楼,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工业区四周。高高矮矮的出租楼挨挨挤挤地靠在一起,这些楼有个形象的名称叫“亲嘴楼”、“握手楼”。
    • 刘作胜
    • 摘要: 1946年6月,日本大阪港的细雨中,一个青年男子站在来自中国的船头,远望着战后荒芜的城市,迟迟不肯下船。数年前,他从这里离开,转眼间带着一段伤心的回忆回到这里。拥有这段记忆的主人叫作稻田文一,他眼中透着悲伤,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一个倦倦的漂泊者。时间回到1937年,23岁的稻田文一在大阪外国语大学中国语学科毕业后,成为一家贸易商社的职员,入社后不久就被派往驻天津的中国分社工作。
    • 胡德才
    • 摘要: 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楚人后裔,聂华苓的文学创作与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聂华苓笔下的苓子和桑青(桃红)是华文文学世界里的“楚人”后裔,是“不服周”的“楚魂”再现.聂华苓对20世纪华人“漂泊者”的书写是对楚文学“放逐”母题的传承与拓展,她将20世纪华人“漂泊者”的人生困境、精神痛苦、身份焦虑的书写推向了极致,充分彰显出她作为楚人后裔思维奇诡、想象丰富、狂放不羁、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聂华苓“三生三世”的漂泊人生及其文学创作体现和弘扬的正是这种源自楚文化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