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涡结构

涡结构

涡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力学、航空、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1764380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动力工程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第二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涡结构的相关文献由572位作者贡献,包括岑可法、樊建人、吴琳等。

涡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64380 占比:99.99%

总计:1764541篇

涡结构—发文趋势图

涡结构

-研究学者

  • 岑可法
  • 樊建人
  • 吴琳
  • 姚朝晖
  • 房建成
  • 杨照华
  • 王晋军
  • 郝鹏飞
  • 高琪
  • 任安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斌娟; 韩璐遥; 刘雨露; 廖文言; 付燕霞; 黄忠富
    • 摘要: 转叶式混流泵的叶片安放角可以调节,当工况发生改变、叶片安放角调节后,叶轮-导叶的适应性将随之变化,进而影响到混流泵的水力性能.以一叶片安放角可取-4°,0°和4°的转叶式混流泵为研究对象,从涡结构的角度出发,探究叶片安放角改变对叶轮-导叶适应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叶片安放角的增大,叶轮内部涡结构的大小在逐渐增大,且环绕在轮缘处的涡带直径逐渐增大,而导叶内通道涡数量在逐渐减少,叶轮和导叶外缘后盖板壁上的涡结构大小和强度在逐渐增大;混流泵强度较高的涡主要集中在叶片表面以及壁面附近;通过对叶片安放角的调节,转叶式混流泵能在不同的流量区间内保持高效运行,但随着叶片安放角的增大,由于涡结构逐渐增多,转叶式混流泵效率逐渐降低;导叶内通道涡的数量随着叶片安放角的降低而增加,从而导致转叶式混流泵的扬程变小;转叶式混流泵叶轮-导叶适应性在叶片安放角调节后产生变化,叶片安放角为-4°时,叶轮与导叶匹配度最好,而越偏离-4°,从叶轮进入导叶的涡结构越多,叶轮-导叶适应性越差.
    • 张建伟; 高伟峰; 董鑫; 冯颖
    • 摘要: 利用大涡模拟(LES)方法研究了撞击流反应器内流场涡特性,分析撞击区域流体流动特征。改变进口速度、喷嘴间距,讨论流场速度、涡量和平面涡能量分布规律,并分析了流场流型、涡演化过程和涡核形式。在反应器内靠近撞击驻点的涡尺寸小、脉动性高,随着撞击距离的增加,流体速度逐渐减小,涡影响范围变大。平均涡量和平均涡能量随进口速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结合Q判据分析了反应器内涡的演化过程和流体流型。根据径向射流涡的演变过程,得到径向射流两侧涡演化的周期,在0.15~0.20 s之间。撞击区的涡结构主要为马蹄涡和肋状涡,在出口位置存在涡环。研究结果为深入分析撞击流反应器流体运动规律和优化反应器提供了理论参考。
    • 赵君
    • 摘要: 为了研究新型同位素气体生产用专用设备当中流场调节板弧形狭缝位置对内部流场的影响,设计合适的流场调节板结构,从而优化设备生产性能。研究采用流体动力学方法,把脉动速度纳入考虑,分析了不同狭缝中心位置对流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增大狭缝中心位置,产生与其下方主流动作用较为强烈的涡结构流场受到较大的干扰。存在最佳狭缝中心位置,使得流场达到较佳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当狭缝中心相对位置在0.98时,生产用专用设备生产性能可以提高4%~5%左右,与试验当中生产性能变化趋势一致,并达到阶段设计要求。
    • 赵君; 马元宏; 王宏伟
    • 摘要: 为了研究同位素生产专用设备内部气流输运部件内、外流流场条件,从而计算出专用设备内部气流输运部件(也称为变直径管)能耗,开展了气流输运部件内部、外部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研究.首先采用压力修正的方法对气流输运部件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气流输运部件内部气流的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云图,发现在其变径区域气流速度发生较大变化,同时与壁面发生作用.气流输运部件设计了变径部分后,整体能耗减小约30%~50%.同时在高超声速风洞中采用瞬态纹影和粒子图像测速(PIV)试验技术对气流输运部件的外部激波、涡结构、速度分布开展了流动显示和定量测量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气流输运部件的头部激波为典型的曲线激波,对气流输运部件头部进行切角处理,在目前研究范围内,激波形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其附近产生的涡结构形态会发生较大变化,涡量明显减小,且涡结构更加贴近壁面.代入测得速度分布计算,进行头部切角处理后,气流输运部件的能耗较不进行切角处理时减小15%~20%,可以在专用设备中使用.
    • 何聪; 史宏达; 张嶔; 赵昌宇; 翟仁彬
    • 摘要: 为研究潮流能水轮机尾流场流动特性及涡结构组成,基于DDES(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模型对不同流速和转速的4种工况下水轮机尾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进一步探究其尾流场空间涡结构的变化特性.结果 表明,水轮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能够较好吻合.对比不同工况下的尾流场模拟结果可知:水轮机尾流区域流动复杂,延迟分离涡模拟方法能有效模拟水轮机旋转过程中产生的叶尖涡、叶尖脱落涡、轮毂涡等不同涡结构,并能完整观察到叶尖涡的产生、脱落、失稳、破碎过程.转速一定时,流速越大,叶尖脱落涡、轮毂涡的发展距离越远;流速一定时,转速越大,涡的发展距离越短.本文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可为实际海况中潮流能阵列水轮机的布局提供可靠依据.
    • 王凯; 雷凡培; 杨岸龙; 杨宝娥; 周立新
    • 摘要: 为了全面认识针栓式喷注器喷雾场结构,基于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和分三相计算的PLIC VOF(Piecewise Linear Interface Calculation Volume of Fluid)方法对针栓式喷注单元膜束撞击雾化混合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对两路推进剂分别进行界面追踪,获得了膜束撞击雾化混合过程的详细结构特征,与高速摄影试验结果定性定量对比均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准确性.以此为基础对膜束撞击的喷雾场结构、撞击变形过程、流场涡结构、雾化破碎典型特征及破碎后的雾化混合分布特征进行了识别分析,结果表明:膜束撞击形成了液束未穿透液膜和液柬穿透液膜2种不同的喷雾扇结构.膜束撞击形成的喷雾扇呈“Ω”形,膜束同时发生弯曲变形和横截面变形.另外,膜束撞击同时受到正压和剪切应力作用,导致了一系列复杂涡流现象,使得相互作用增强,雾化混合均增强,这也是膜束撞击喷注构型优于膜膜撞击的本质原因.最后,还发现膜束撞击喷雾场液滴分布呈现分区结构特征,分别是液束控制主导的上雾化区、液膜控制主导的下雾化区及夹在中间的混合区,实际中应兼顾雾化特性和混合特性,选取中等动量比膜束撞击,这可为针栓式喷注器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 王福君; 王洪平; 高琪; 魏润杰; 刘彦鹏
    • 摘要: 鱼类逃逸和巡游已逐渐成为鱼类仿生推进水动力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研究结果为水下航行器推进技术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利用平面PIV技术测量了斑马鱼在水中游动时的尾迹流场,分析了不同游动状态下的鱼尾迹涡结构的变化规律;同时利用Tomo-PIV技术测量了曼龙鱼游尾迹三维流场,获得了涡环链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游动状态下,鱼游尾迹表现出不同的流动结构和尾迹模式,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揭示鱼游动的水动力学机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