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浅静脉

浅静脉

浅静脉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42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9422篇;相关期刊236种,包括护士进修杂志、护理研究、实用手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2年十一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暨新技术国际研讨会、第一届北京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等;浅静脉的相关文献由85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承鼎、周玲、张世民等。

浅静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8 占比:2.0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422 占比:97.98%

总计:19822篇

浅静脉—发文趋势图

浅静脉

-研究学者

  • 吴承鼎
  • 周玲
  • 张世民
  • 张发惠
  • 杨朝鲜
  • 柴益民
  • 梁杰
  • 程云
  • 谢霜
  • 邹树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杏芬; 俞英英; 王玲玲; 牟宝华
    • 摘要: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影剂应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为了达到更好的成像效果,提高诊断准确率,临床上CT 增强扫描均使用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快速注入受检者静脉内,由于压力大、速度快、黏度高、浅静脉壁薄等因素,极易导致造影剂外渗,引起剧烈疼痛、皮肤软组织损伤甚至坏死[1-2],临床处理一般使用50% 硫酸镁湿敷,但起效较慢,而且对于中重度外渗的治疗效果不理想。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减压应用在骨筋膜室症早期的疗效良好,但尚未有针刺减压应用在造影剂外渗方面的报道。该文主要探讨针刺减压联合硫酸镁湿敷治疗CT 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牛鹿原; 张欢; 冯亚平; 厉祥涛; 罗小云; 张福先
    • 摘要: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血液由深静脉向浅静脉反流而引起的。高压反流的血液通过反流点远心端的一支或多支穿静脉回流入深静脉,从而形成了“深静脉-浅静脉-穿静脉-深静脉”之间的无效循环。进入该循环的血液增加了穿静脉及深静脉的血流负荷,导致二者扩张,继而可能出现功能不全,此即为“超载理论”。而不同类型的静脉曲张手术,若能有效阻断这一病理性“深静脉-浅静脉-穿静脉-深静脉”之间的循环,减少大量反流血液重新通过穿静脉进入深静脉,即对穿静脉及深静脉存在保护作用,并可能会改善穿静脉及深静脉功能。既往研究揭示了下肢静脉回流时不同水平深静脉、浅静脉内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浅静脉反流及浅静脉反流阻断后穿静脉及深静脉的形态及功能变化情况。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下肢静脉曲张与深静脉功能及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变化相关研究的文献,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内径及功能变化情况进行综述。
    • 史燕
    • 摘要: 严寒天气人体的血液循环相对其他季节要慢,.因此下肢静脉曲张也会比其他季节更多发。下面就下肢静脉曲张及其主要危害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介绍。1.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曲张是由于血液淤滞、血管壁薄弱导致浅静脉的迂曲和扩张,静脉曲张可以在身体各个部位发生,比如说常见的痔疮,它实际上也是一种静脉曲张,还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常说的静脉曲张,主要是指下肢静脉曲张,它可能是原发的,也可能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如髂静脉闭塞、下肢深静脉血栓。
    • 张乐群
    • 摘要: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变,多见于四肢和胸、腹壁等部位,其主要表现为沿浅静脉循行处红、肿、热、痛,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硬结,表面肉眼可见的索状静脉,病久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发生肺栓塞而危及生命[1]。该病多由于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引起,与创伤、药物、肥胖、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等紧密相关[2]。
    • 李琳琳
    • 摘要: 一、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予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后期则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影响生活和治疗。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血栓,尤其多见于下肢。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症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症状为一侧肢体突然的肿胀,伴随局部疼痛,局部皮肤温度的升高,皮肤张力的增加,后期可出现浅静脉的显露和扩张。
    • 仇立花; 揭乐琴; 缪敏芳
    • 摘要: 血栓性静脉炎是外科常见的一种周围血管性疾病,表现为沿浅静脉循行处红、肿、热、痛,表面肉眼可见的索状静脉,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硬结,以及患肢较为严重的不适和功能受限[1-2]。有数据显示0.75%~40%的患者发展为深静脉血栓,严重者甚至演变为肺栓塞[3]。绝大多数罹患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会进入慢性期,病情迁延难愈[4]。
    • 马洪燕
    • 摘要: 目的对比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不同孕期孕妇下肢深、浅静脉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取45例开展产前检查孕妇,孕妇分别于孕早期(孕周5~12周)、孕中期(孕周13-27周)及孕晚期(孕周28-40周)采用彩超进行下肢深浅静脉指标全面检查,包括股静脉、大隐静脉、腹壁浅静脉、旋骼浅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孕妇孕晚期股静脉(10.12±1.55)mm、大隐静脉(6.81±1.34)mm、腹壁浅静脉(3.43±0.81)mm、旋骼浅静脉(3.27±0.88)mm大于孕中期的(7.74±1.09)、(4.77±1.12)、(2.29±0.56)、(2.26±0.57)mm及孕早期的(6.21±1.11)、(3.65±1.08)、(1.60±0.42)、(1.62±0.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孕晚期股静脉、大隐静脉、腹壁浅静脉及旋骼浅静脉血流速度小于孕中期、孕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妇孕期增加,其下肢深、浅静脉内径随之增大,血流速度则逐步下降,而彩超检查可以准确了解不同孕期孕妇的静脉指标变化,为血栓预防提供参考,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李方园
    • 摘要: 目的:探究浅静脉留置针导管回血发生率及其管理策略.方法:选择浅静脉留置针患者共100例,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成立项目管理小组,分析导管回血发生率,以及护士冲封管操作正确率.结果:针对于浅静脉留置针导管回血情况,较实施项目管理改善前的41例(41.00%),改善之后的回血发生率降低为15例,占比15.00%,显示二者存在差异,X2值为16.7659,P值为0.0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现既定目标;针对于护士冲封管操作的情况,较实施项目管理改善前的93例,占比93.00%,改善之后的正确率降低为56例,占比56.00%,显示二者存在差异,X2值为36.0311,P值为0.0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浅静脉留置针患者,采用项目管理的措施,可一定程度上提升护士规范操作能力,降低导管回血发生率,安全性较高,还能保障患者的输液安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沙春梅
    • 摘要: 目的:总结浅静脉留置针在儿童输液过程中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8年3月一2018年l1月在我院输液室行浅静脉留置针治疗的1200例患儿,其中男662例,女538例,年龄在3-12岁之间,穿刺部位:均为四肢浅静脉,平均留置时间3.6天.结果:1200例患儿中留置时间在4小时到6天不等,其中留置1—2天182(15.17%),3—4天665例(55.42%),5—6天343例(28.58%).其中有84例留置失败,失败原因为局部浅静脉炎25例(29.76%),针头阻塞23例(27.38%),局部药液外渗19例(22.62%),留置针滑脱10例(11.90%),穿刺部位水疱7例(8.33%).结论:选择合适的浅静脉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牢固固定穿刺针,密切观察静脉炎和及时处理药物外渗,防止堵管,是保证留置针顺利使用的重要措施.
    • 任凭; 顾婕; 徐砚捷; 丁艳; 曹洁
    • 摘要: 目的 研发一款新型浅静脉穿刺电动压脉系统,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3所三级医院8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应用电动压脉系统,对照组采用传统止血带压脉.观察两组压脉前后的浅静脉横截面积、操作耗时、舒适度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血管横截面积提升94%,对照组对血管面积提升70%;实验组平均耗时少于对照组(t=-7.420,P<0.01);实验组平均舒适度高于对照组(Z=-3.366,P=0.001<0.01).结论 使用浅静脉穿刺电动压脉系统,提升采血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