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浅层地温

浅层地温

浅层地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建筑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174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城市地质、干旱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年湖南省地质学会学术年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浅层地温的相关文献由58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国旗、陈克非、顾小飞等。

浅层地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 占比:6.3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3174 占比:93.44%

总计:3397篇

浅层地温—发文趋势图

浅层地温

-研究学者

  • 杨国旗
  • 陈克非
  • 顾小飞
  • 晏政
  • 张延军
  • 殷仁朝
  • 滕衍景
  • 胡忠君
  • 赵继昌
  • 陈前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生录; 王发科; 刘成丰; 石秀云; 韩廷芳
    • 摘要: 利用1981—2019年柴达木盆地9个国家气象站5-20cm土壤浅层地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累计距平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ArcGIS空间分析对地温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温年、季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从1990s末上升趋势有所加快,地温春季变幅最大,冬季最小;1980s地温处于冷期,1997年左右发生上升突变,进入21世纪后为暖期。春季在1983年出现地温异常偏低,夏季在2013年和2016年地温异常偏高,秋季地温在1981年异常偏低、2019年异常偏高,冬季地温异常偏低和偏高年分别出现在1982年和2016年;春、夏季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秋、冬季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地温呈西部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格尔木和诺木洪为地温第一高值中心,天峻出现地温低值中心;地温的空间分布与经度和海拔高度关系密切。
    • 李铭; 王洪祥
    • 摘要: 基于CIMISS数据接口获取大连气象站2004—2017年浅层(5 cm、10 cm、15 cm、20 cm)地温月数据,对其年、季、月值进行统计分析,获取相应的特征规律。结果表明,大连气象站近14年不同深度土层温度变化规律如下:年分布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2010年是拐点年,且不同深度土层地温变化趋势一致。月变化与月太阳辐射强度关系密切,1—7月逐月升高,8—12月逐月降低;土层深度与太阳辐射成负相关,各月温度变幅在5°C左右。季变化与月变化一致,土层深度与土层温度在冬季、春季和夏季成负相关,在秋季成正相关。各个季节地温均值与季节太阳辐射强度一致:夏季辐射强度最大,其平均地温值最高;冬季辐射强度最低,其平均地温值最低。
    • 王立艳; 邢学睿; 申中华; 马超; 李成刚
    • 摘要: 根据龙口市中心城区200 m范围内地温长测孔实测数据,对浅层地温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地表以下至24.44 m范围为变温带,呈现自山前地带向西北平原区变温带影响深度增加;24.44~50 m深度范围为恒温带,从山前地带到冲洪积平原再到黄县凹陷地带,埋深增加,地温降低;50 m以下为增温带,平均地温梯度为2.60°C/100 m,地温梯度由山前地带向黄县凹陷地带增大,相应地温级度从山前地带向西北内陆到凹陷区呈现整体减小的态势。该研究为龙口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 杨培强; 樊帆; 曹恒煜
    • 摘要: 为揭示武汉市浅层地温(5~20 cm)变化特征及对其产生影响的气候因素,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相关性研究、气候倾向率、线性回归等研究方法,对武汉1980—2020年浅层地温的演变规律及其与气温、风速、气压、降水量以及日照数等气候因子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建立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武汉近41年浅层地温虽然存在持续时间较短的降低过程,但总体处于不断升高的趋势,各层地温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温的升高是浅层地温显著增温的主要因素,风速、气压、日照、降水量作用次之;浅层地温与气温不仅存在较明显的同步性,还存在一定的非对称性;建立的浅层地温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经实际检验的误差较小、精度高.
    • 宋如东; 狄啸; 夏晓敏; 陆一磊; 孔维财
    • 摘要: 利用1980—2019年高淳国家气象站0~20cm浅层地温资料,分析了地温的变化趋势、突变和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以来地温增温明显,较浅深度地温增速大;0、5、15和20cm年代际平均地温均为10年代最高,且上升趋势一致.(2)浅层地温四季均呈上升趋势,春季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春季0、5和10cm地温在00年代上升趋势最大;夏季0cm地温在各年代际的上升趋势越来越小,其余各层与之相反;秋季变化趋势与夏季相同;冬季上升趋势最大均为20世纪90年代.(3)春季、秋季与冬季浅层地温的异常年份基本一致,冬季与全年异常年份一致性较差.0cm气候突变出现时间较早,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快.因地温测点与耕种田块存在差异性,更准确反映耕种状态有待后续研究.
    • 司林静; 韩乾; 陈小霞
    • 摘要: 宁阳县气象站为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为该站迁址后的地温观测资料序列延续和订正提供依据,对2019年新、旧气象站观测的0cm地温、浅层(5cm、10cm、15cm、20cm)地温和深层(40cm、80cm、160cm、320cm)地温的月平均及年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总体上全年新、旧站地温差异较小,月平均总体差值在—3.5~1.6°C;地温差异深层较0cm、浅层略大,其中,2月和3月160cm、320cm深层地温月平均值差异较明显,温差大于2°C.
    • 简咏梅; 李奇
    • 摘要: 采用昌吉市一般气候站1970—2019年逐月浅层地温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昌吉市近50年春播期(4—5月)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趋势及突变年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昌吉市春播期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0~20 cm各土层地温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在年代际变化上,平均气温和0 cm土层地温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1970—2009年为上升趋势,201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5、10、15、20 cm土层地温均呈先降后升再降的特征,1979—1989年呈下降趋势,1990—2009年呈上升趋势,2010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从春播期平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每10年平均对比分析看,气温和各层地温在2000—2009年平均值均出现了最大值,表明2000—2009年为近50年中气温和地温最高的10年.通过累积距平法可知,昌吉市近50年春播期平均气温在1996年出现了明显转折,之前累积曲线基本上呈下降趋势,气温以负距平为主;之后累积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气温以正距平为主.0 cm土层平均地温在1990、2008年出现了明显转折.1990年之前累积曲线呈明显下降趋势,地温以负距平为主;1991—2008年累积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地温以正距平为主.2008年之后累积曲线呈下降趋势,地温以负距平为主;5、10、15、20 cm土层地温累积距平曲线趋势较为一致,均在1996年和2008年出现了突变.
    • 平措次旺; 索南才吉; 桑旦平措; 罗桑曲珍
    • 摘要: 基于西藏定日气象站198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0~20cm浅层地温资料,应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0a定日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来,定日各层(除5cm外)年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为0.03~0.187°C/10a,0cm升温率最大,15cm升温率最小,5cm地温呈不明显的下降趋势,春、冬季各层地温升温最显著,除了0cm层外各层地温夏、秋季呈降温趋势;各层(除5cm外)年平均地温从2000s后均陆续发生突变现象,各层地温突变时间点不一致,但均是从相对偏冷期跃变为相对偏暖期,0cm和20cm在2000s前后明显发生了由冷变暖的转折;定日年平均气温升温率比各层地温都大,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距平变化趋势和时段与各层地温相似,年平均气温与20cm层地温的相关性最显著;5cm地温与其他层次变化规律存在明显的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