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洪堡的礼物》

《洪堡的礼物》

《洪堡的礼物》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0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73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理论界、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伦理视域下的城市发展”第六届全国学术研讨会等;《洪堡的礼物》的相关文献由87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杨、宁东、邵秀荣等。

《洪堡的礼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18.1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473 占比:81.69%

总计:579篇

《洪堡的礼物》—发文趋势图

《洪堡的礼物》

-研究学者

  • 姜杨
  • 宁东
  • 邵秀荣
  • 何立新
  • 王喆
  • 刘兮颖
  • 张秀梅
  • 方岚
  • 李长亭
  • 林崴

《洪堡的礼物》

-相关期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银燕
    • 摘要: 贝娄从未视死亡为禁忌,其作品中有诸多关于死亡事件或者死亡意象的描写.通过对作品中死亡的分析,可发掘贝娄对于生命的哲思.《洪堡的礼物》中西特林以一个世俗的与官僚、反犹主义者同流合污的形象出现,他想随波逐流,在日常的操劳中浑浑噩噩地度日.从存在论角度看,此在纠缠于要么活要么死的线性死亡观,将死亡交给"常人"并逃避"能在"而沉沦于世.为了与他人彼此共在,此在听任他人的摆布陷于非本己的存在样式.然而,小说中恩师洪堡的死逼迫西特林对死亡进行重新审视,构成了小说主人公转变的契机.当此在确切领会了良知的召唤并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罪责存在之后,它将对自己的不作为进行补偿,最终向本己本真性回归.小说所推崇的死亡认知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存在主义哲学相一致:感受此在的本真、了解生命真正的意义.
    • 陆海霞
    • 摘要: 《洪堡的礼物》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重要作品.小说中巧妙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安排,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内涵,传达出独特的犹太伦理取向.主人公西特林和洪堡的恩怨纠葛,是作品的伦理线.通过西特林叙述记忆在时间轴上的来回移动,展现艺术家个体在物质文化腐蚀和冲击下,遭受的伦理困境和精神苦闷.西特林深陷物质文化的同时,又保有高度的道德自觉意识,苦苦追寻生命的价值和生存意义,最终找到存在的立足点.整个过程,彰显了作者对艺术个体伦理归宿的深入探索,对生命价值和最本真的道德伦理价值的执着和坚守.
    • 席楠
    • 摘要: 以往对当代美国小说《洪堡的礼物》的研究主要关注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对高雅文学造成的危害,但却甚少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成因.本研究指出,这部小说刻画了大众文化作为垄断资本主义对高雅文学构成的威胁.正是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学二者之间无法弥合的矛盾造成了20世纪4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的衰落以及诗人之死.小说中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离不开作者索尔·贝娄及"纽约知识分子"群体对大众文化的立场.同时,他们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又深受同为犹太知识分子的法兰克福学派影响.
    • 薛陈敏; 张弛
    • 摘要: 《洪堡的礼物》是索尔·贝娄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主角西特林追忆往事的方式展开,描写了知识分子在追求文学的过程中陷入消费漩涡、遭受挫折的人生经历。这部小说保持了贝娄对现代社会个人精神境遇的深刻思考。本文借助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来分析小说中以西特林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消费社会中面临的精神困境以及生存策略,体会爱的体验在此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理解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精神世界。
    • 何琪琪
    • 摘要: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洪堡的礼物》刻画了知识分子在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景观社会下,为融入繁华大都市,消费观念被扭曲,疯狂追求消费品背后的符号意义和等级意义,忽视商品的真实价值,深刻揭示了物质消费观念对精神世界的摧残.作品的深层意蕴就在于唤醒沉浸于物质消费世界的人们,重塑正确的社会消费观.
    • 王喆
    • 摘要: 小说《洪堡的礼物》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点之一就是索尔·贝娄对复杂时间的精妙运用和理性掌控.作者贝娄把所有人物的活动都置于时间这个维度中,通过打乱自然时间秩序,有意隔断故事与外在时间的链接,借助主人公查理·西特林记忆的持续发酵和回忆的反复转换与生成,将过去与现在并置,将外部场景与内心感悟融合,在揭露和控诉性的叙述中织罗起一张时间大网,让人物在多维时间中穿梭,在复杂事件中成长,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准确目光和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 王喆
    • 摘要: 小说《洪堡的礼物》背离了传统时间的序列性和事件的因果律,取而代之的是空间的同时性和事件的偶合律.在有限的时间域内,作者索尔· 贝娄用不同的地域空间、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通过它们相互间的切换、照应、协作而产生的"引力波",把个人、历史、思想和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而使人们对作品的理解逐层深化.这不仅使该小说更具跳跃性、扩张性和游动感,也为美国后现代多元文化找到了最好的注脚.%The traditional time series and its causality in Humboldt's Gift is replaced by its spatial syn-chroneity and event occasionality.In its limited time frame,the author Saul Bellow has employed different ge-ographic spaces,psychological spaces and cultural spaces.All these different spaces interchange,coordinate and collaborate,and such activities result in"gravitational waves",through which individuals,history,ideol-ogy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connected and organically combined so that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is gradually deepened.Not only does this make the novel more rubbery, expansionary and random, but also helps the American post-modern multi-culture finds the best footnote.
    • 闫荣
    • 摘要: 索尔?贝娄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洪堡的礼物》通过两代作家洪堡和西特林不同命运的强烈对比,贝娄以敏锐的笔触描述了社会的弊病及其对人思想产生的影响,折射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譬如反基础主义、不确定性等.因此本文试图立足于该作品,从人物塑造、主题以及叙事手法出发,探讨其中影射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 杜子壮
    • 摘要: 《洪堡的礼物》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有的在自身身份上徘徊,向往成为知识分子中的专业人士,但却总不免落为“业余者”;有的则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与历史中探索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存在的意义。贝娄让我们正视这些逃避和追求,并告诉我们,知识分子群体应对自己的内在信念和价值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同时,将其置于社会环境中进行验证,使之转化为一套有效的行为模式。只有如此,知识分子才能在物质社会的迷乱中寻得出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