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注采井网

注采井网

注采井网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33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213513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内江科技、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中国包装科技博览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中国石油第六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年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2013年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讨会、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等;注采井网的相关文献由97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颖、孙剑波、徐冬梅等。

注采井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9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3513 占比:99.86%

总计:213817篇

注采井网—发文趋势图

注采井网

-研究学者

  • 赵颖
  • 孙剑波
  • 徐冬梅
  • 李小波
  • 吕爱华
  • 尤启东
  • 张刚
  • 成一
  • 荣元帅
  • 邓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佳欣; 侯吉瑞; 郝宏达; 王程; 陈仁保; 刘怀珠; 曹亚明; 闫阳
    • 摘要: 以注采单元为单位的整体调堵施工措施可进一步改善冀东高浅北稠油油藏多轮次调堵的控水增油效果,为深入研究整体调堵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相关机理,借助室内动静态实验开展了泡沫、凝胶的配方体系优选,并评价了体系的调驱和封堵性能。在室内建立了五点法注采井网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泡沫驱和“泡沫+凝胶”整体调堵提高采收率对比实验,评价不同措施的控水增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整体调堵提高采收率22.04%,比纯泡沫驱多提高4.15%。“泡沫+凝胶”有效抑制高渗透层窜流,调整措施井吸水和产液剖面,后续水驱平面和纵向波及范围扩大,有效改善了储层的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整体调堵施工后注采井网整体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 郝锦涛
    • 摘要: 通过开展基础地质研究、精细划分注采小层、完善注采井网等措施,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整体提升地层压力,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和水驱动用程度。同时,在地层能量恢复区域对低产、低效井和停躺井进行恢复改造,从而提高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研究结果对该区块注水优化及同类储层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 王文东; 石梦翮; 庄新宇; 卜亚辉; 苏玉亮
    • 摘要: 针对水驱油藏传统优化方法过于依赖人为经验及顺序优化难以求得全局最优解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井位及注采参数联合优化方法.基于水驱油藏特征,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以井网形式、产量和注采比等作为输入参数,累计产油量为输出参数,通过流线数值模拟方法构建机器学习预测样本集,综合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预测水驱开发效果.基于粒子群算法建立优化数学模型,以最大化产油量作为目标对井网形式和注采参数进行联合优化求解.结果表明,与传统优化方法相比,联合优化方法能够自动同步优化井网形式、井位和注采比等参数,优化后开发效果提升约12%,为水驱油藏的智能高效开发奠定基础.
    • 朱海燕; 宋宇家; 雷征东; 唐煊赫
    • 摘要: 综合考虑储集层物性和力学参数的非均质性、初次压裂裂缝以及实际注采制度影响,提出了一套致密砂岩油注采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多物理场四维地应力演化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致密砂岩油储集层渗流-地质力学耦合的四维地应力演化模型,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油田元284区块为例,开展了水平井注采开发过程中四维地应力演化规律研究。研究表明:①受注采关系影响,注水井处三向应力增大,生产井处三向应力减小,但平面上水平两向主应力沿各自应力方向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②注采开发过程中,水平两向主应力差在注水井所对应的水平井井筒处最大,而在注水井之间的未动用区域则最小;在注水井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变化最大,且呈径向汇聚状分布。③注采井网中,水平井重复压裂时,水力裂缝受地应力影响会出现非对称扩展和方向偏转。研究结果有效指导了致密砂岩油水平井注采井网调整和重复压裂设计。
    • 段波龙; 李垚银; 孙志雄; 常志勇; 党思思; 马艳清
    • 摘要: 针对新疆油田夏盐11井区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产量持续下降,注水开发后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持续稳产能力较差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油藏工程方法及动态监测资料开展了非均质性强油藏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下步挖潜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夏盐11井区剩余油挖潜潜力区可分为3种,Ⅰ类为注采井网不完善控制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高,平均大于45%,油层厚度不小于4.5 m,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挖潜对策为储层改造提高低渗区域的物性;Ⅱ类为井间滞留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平均为20%~45%,油层厚度为3.0~4.5 m,主要发育河口坝,挖潜对策为油水井补孔、完善注采井网;Ⅲ类为水淹程度较高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低,平均小于20%,油层厚度不超过2 m,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对策为老井补孔和水井分注,同时进行注水井调剖,对低产井进行重复压裂、补孔。该研究可为同类型非均质性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 姚勇
    • 摘要: 新沟油田由于高含水,储层物性差,平面及层间矛盾突出,水线方向性强,水驱效果逐年变差.优选新沟油田新一区作为试验井区,分析该区块在剩余油、渗流能力和井网调整方面存在的潜力,认为将井网设计为东部的行列井网与西部的面积井网的组合形式,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优选新斜1211、新斜1171两个井组开展注采调整试验,使该油田自然递减从调整前的10.6% 下降至4.39%,调整效果明显.
    • 李青; 李小波; 谭涛; 宋正聪; 张杰; 刘洪光
    • 摘要: 为构建适用于碳酸盐岩缝洞型断溶体油藏的井网,增大水驱储量控制及动用程度,提高断溶体油藏的水驱开发效率,以塔河油田缝洞结构精细识别和刻画为基础,根据缝洞储集体发育和展布特征,裂缝连通状况及油水分布模式,提取出典型缝洞组合模式,建立概念模型.依据概念模型,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能反映断溶体油藏特点的数值模型,考虑其平面及纵向储集体发育都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设计了"平面上不同位置注采,纵向上不同深度注采"的井网优化方案.通过结果优选,得到适用于缝洞型断溶体油藏的最佳井网模式.研究表明,平面上,针对有一定破碎宽度的带状油藏,两翼同时注水,核部采油效果最好,针对破碎带宽度较小的板状油藏,宜采用线状井网,且注水井部署在断裂带中间的开发效果好于注水井部署在两端;纵向上,深注浅采的注采关系更有利于断溶体油藏水驱开发.
    • 乔志学
    • 摘要: 小集油田是位于大港南部地区的多层非均质油藏,1981年正式投入开发.经过近40年的勘探开发,主力区块套损套变井数逐年增加、非主力区块高压低渗动用程度低,注采井网适应差,开发指标变差,受套损套变、储集层非均质性及采出程度的影响,注水流线损失,剩余油分布不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潜力研究,建立基于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与驱替速度相匹配的井网优化调整技术,并选取合理的注水层段划分作为不同井距油井的转注依据.根据研究结果,选取小集油田25口井实施修复、转注、调驱、调剖等作业,实现油井纯增油近万吨,经济效益较为可见.
    • 易文博
    • 摘要: 受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注水参数不合理等因素影响,H区块注水开发水窜严重,常规注水调整难以进一步提高水驱油效率,优选8个井组进行深部调驱先导试验,取得较好效果,但受地质特征复杂、注采井网及井距不合理等因素制约,难以进一步扩大深部调驱规模,为此开展调整技术对策研究,包括重新落实构造、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以及注采井网、井距优化研究等,指导部署实施新井20口(油井15口,注水井5口),老井转注2口,新增深部调驱井组12个,取得成功,阶段累增油6.7万吨,在国际油价低迷下实现提质增效目的.
    • 连浩
    • 摘要: 研究油区中低渗透油藏以河流相沉积类型为主,独特的地质特点造成了目前主要存在着砂体发育不均匀、储层非均值严重,部分单元井网井距不适应;注采井距不适配,驱替不均衡;单井产注能力低等问题。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单砂体平面图和沉积微相图叠合法,通过勾绘含水分级图来半定量研究分析水淹状况及剩余油潜力。井网适配差异调整技术就是针对中低渗油藏的上述问题,通过优化调整,提高注采井网的有效性;转变思路,变单一措施为开发技术;精细注水,实现油藏有效均衡驱替,进一步夯实中低渗油藏稳产基础,取得了较好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