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波长选择

波长选择

波长选择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9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79781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中国科技投资、农业机械学报、光通信技术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全国第四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2012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等;波长选择的相关文献由978位作者贡献,包括廉飞宇、李智、陈媛媛等。

波长选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9781 占比:99.83%

总计:79915篇

波长选择—发文趋势图

波长选择

-研究学者

  • 廉飞宇
  • 李智
  • 陈媛媛
  • 管爱红
  • 王志斌
  • 陈建平
  • 张瑞
  • 王珂
  • T·奥古斯特松
  • 叶爱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介虹; 陈争光; 衣淑娟
    • 摘要: 在近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中,由于仪器的精密程度越来越高,采集的光谱数据通常具有很高的维度。因此,波长选择对于剔除噪声及冗余变量,简化模型,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是必不可少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选择方法众多,但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仍是导致模型效果较差的一个关键问题。变量间共线性可以通过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当相关系数高于0.8,表明存在多重共线性。据此,以变量间相关系数为选择标准,提出一种以所选变量之间共线性最小化的波长选择方法,称之为最小相关系数法(MCC)。该方法以光谱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为基础,挑选出与其他波长相关系数平均值和标准差均较小的波长为候选建模波长集合,使得集合内波长之间线性相关性最小,进而消除模型变量之间共线性。然后通过标准回归系数优选对因变量影响较大的波长,获得预测模型。为了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对该方法进行了测试。利用两组公开的近红外光谱数据集(柴油数据集、土壤数据集),通过MCC算法进行波长选择,并与常用的几个波长选择方法,如:连续投影算法(SPA)、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CARS)、随机蛙跳算法(RF)、迭代保留信息变量法(IRIV)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MCC算法获得了良好的预测性能,MCC算法的预测精度相比于SPA,CARS和RF三种算法具有明显的优势,而MCC算法的预测精度与IRIV算法不相上下。因此,最小相关系数法可实现高效降维,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是一种有效的波长选择算法。
    • 谢林江; 洪明坚; 余志荣
    • 摘要: 在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中,全光谱数据具有波长点多、冗余量大、共线性关系严重的特点,导致了部分波长点对建立校正模型没有积极作用,甚至还会降低模型的预测能力。波长选择被证明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重要方法。针对近红外光谱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接正交信号校正(DOSC)与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MC)结合的波长选择算法。与大多数根据波长的“重要性”进行选择的方法不同,MC-DOSC依据波长的“不重要”性进行选择。波长“不重要”性通过DOSC的权重w来度量。首先将w归一化作为波长被滤除的概率,以此建立波长选择的概率模型,并使用蒙特卡罗随机抽样得到N个波长子集的集合。在每一次抽样过程中,用选择的波长点建立PLS模型,计算相应的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经过N次随机抽样后,以RMSECV最小时的PLS模型对应的波长子集作为备选子集。将备选子集包含的光谱数据作为新的光谱阵,重复上述过程直到RMSECV不再下降为止。迭代停止后,将RMSECV最小的备选子集作为最佳波长子集。采用玉米数据集和汽油数据集对该算法进行测试,同时与蒙特卡罗无信息变量消除法(MCUVE)、遗传算法(GA)、竞争性自适应权重取样法(CARS)三种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大幅度减少波长点个数,并且相应的PLS模型的预测能力也提高了。玉米数据集的实验运行结果,波长点个数从全光谱的700个减少到15个,预测集相关系数从0.8282提高到0.9314,RMSEP从0.1098减少到0.0713。汽油数据集的实验运行结果,波长点个数从全光谱的301个减少到31个,预测集相关系数从0.9875提高到0.9939,RMSEP从0.2555减少到0.1788。该算法在2个数据集中的表现均优于对比的三种算法。
    • 张云琪; 崔超远; 陈永; 鲁翠萍
    • 摘要: 针对苹果酸度可见-近红外无损测定,设计了一套优化的偏最小二乘(PLS)定量预测模型。首先,采用Savitzky-Golay平滑结合小波变换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再通过连续投影法(SPA)生成建模集,同时通过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CARS)和SPA生成建模备选集。随后从建模备选集中以优胜劣汰的方式逐次追加波长变量至建模集,并根据建模集构建预测模型,直至决定系数的变化趋于稳定。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优化的PLS模型进行苹果酸度预测时,其决定系数与相对分析误差分别达到0.9776与6.6812,且选取的波长变量数由129项降至36项,明显优于SPA和CARS法。本方法在保证模型精度的同时降低了其复杂程度,为苹果酸度在线无损测定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考。
    • 张永彬; 朱丹丹; 陈颖; 刘喆; 段玮靓; 李少华
    • 摘要: 藻华现象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海洋环境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因此对水体浮游植物的监测十分重要。三维荧光光谱被广泛应用于水体浮游植物中藻类的群落组成分析和浓度定量分析,然而三维荧光光谱数据中的信息冗余给藻类定性定量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针对光谱信息冗余问题,提出了特征区域积分与凸点提取相结合的三维荧光光谱波长选择方法。以抑食金球藻、细长聚球藻、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采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法对三维荧光光谱进行预处理,解决了因外界因素造成的光谱噪声问题,采用马氏距离法剔除三维荧光光谱数据集中的异常光谱样本,运用浓度残差法剔除三维荧光光谱数据集中的异常浓度值样本,然后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衡量不同特征区域下凸点的可靠性进行波长变量的选择。为验证波长筛选方法的有效性,对三种藻类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以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内部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作为模型评价指标。与全光谱数据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了比较,抑食金球藻、小球藻、细长聚球藻的波长变量由全谱的1071个分别减少到77个、75个、67个,R^(2)分别提高了0.0164,0.002和0.0324,RMSECV分别降低了1.8×10^(5),2.0×10^(5),2.6×10^(5)。与UVE方法相比,抑食金球藻、小球藻、细长聚球藻的波长变量分别减少了599个、357个、317个,R^(2)分别提高了0.0145,0.0004和0.0123,RMSECV分别降低了1.6×10^(5),7.0×10^(4)和1.6×10^(5)。经过该方法进行波长变量选择后,减少了冗余信息,提高了模型预测能力。
    • 陈勇; 吴彩娥; 熊智新
    • 摘要: 为优选小麦粉蛋白质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结合指数和线性衰减函数对单群蜻蜓算法(single-binary dragonfly algorithm,single-BDA)进行改进并提出一种衰减消去蜻蜓算法(attenuation elimination-BDA,AEBDA)。分别使用single-BDA和AE-BDA筛选160个小麦粉样本中蛋白质近红外光谱的波长,并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蛋白质定量分析模型评价波长选择效果。结果表明:与single-BDA相比,AE-BDA所选波长数量少、稳定性强,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最佳,模型最佳的预测决定系数为0.9727,预测标准偏差为0.2811。8次AE-BDA实验挑选出特征波长的平均数量为15.8个,占原始波长数的12.6%,其中有3个波长每次均被选中。经近红外光谱解析,各入选的波长均包含在小麦粉蛋白质及背景组分的主要吸收谱带范围内。AE-BDA能够以较高的计算效率从小麦粉近红外光谱中筛选出较少的特征波长建立蛋白质分析模型,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可为近红外分析建模提供一种更加简便有效的波长优选方法。
    • 汪恺; 杜文莉; 隆建
    • 摘要: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分析手段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大多数近红外模型的波长选择方法是离线建立的,无法有效跟踪过程特性的变化.提出了一种新的在线自适应波长选择方法——在线自适应区间高斯过程回归波长选择方法(adaptive interval 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AIGPR),并用于汽油调和过程中的近红外模型的建立.该方法可以根据待测样本的特性对波长结构进行调整.为了降低在线应用的计算成本,该方法分为离线和在线两个部分,离线部分将光谱分割成若干个波长区间,并在每个波长区间上建立局部模型,为在线应用做准备;在线部分中根据划分规则将采样得到待测样本光谱进行分割并代入相应的局部模型中计算波长区间重要性指标,获得最优波长区间.在汽油辛烷值的光谱数据上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重要变量投影法和改进的相关系数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好的性能.
    • 高美凤; 陶焕明
    • 摘要: 针对近红外光谱波长选择问题,在团队进步算法(TPA)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团队进步算法(iT-PA)的波长变量选择方法,将分子光谱的波段按照与其相应的理化值建模得到的评价值函数大小降序排列,顺序分为精英组、普通组和垃圾回收组.当新生波段选择学习行为时,若其产生于普通组,则需要向精英组样板的方向调节;若其产生于精英组,则需要改进其更新方向,向垃圾回收组样板的反方向调节.垃圾回收组成员的评价值不像精英组和普通组随着更新的过程一直上升,而是一直处于极低的状态,为产生于精英组的新生波段在学习时提供一个准确的更新方向,从而提升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通过不断的迭代更新,逐步提升整体评价值,最终选取评价值最高的波段作为筛选波段.该算法对玉米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数据集进行了实验测试,并与TPA、遗传算法(GA)、主成分分析(PCA)以及全谱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找出全谱范围内波长的最优组合,并且可以解释各含量的化学特性.玉米淀粉数据集运行的效果相比于全光谱,变量个数从700个减少到17.55个左右(50次试验求平均),模型的RM S EC从0.3357降到0.2609,校正集预测精度提升了22.3%,模型的RMSEP从0.3914下降到0.3344左右,预测集预测精度提升了14.6%;在玉米蛋白质数据集运行的效果相比于全光谱,变量个数从700个减少到19.6个左右(50次试验求平均),模型的RMSEC从0.1474降到0.1019,校正集预测精度提升了30.1%,模型的RM-SEP从0.1789下降到0.1177,预测集预测精度提升了34.2%.
    • 陶焕明; 高美凤
    • 摘要: 该文在免疫遗传算法(IGA)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免疫遗传算法(iIGA)用于近红外光谱波长变量的选择.该算法舍去了原算法中固定抗体相似度阈值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抗体相似度阈值自适应,同时引入精英保留策略和贪心算法思想,使得算法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局部性探优.将该算法在玉米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测试,建立偏最小二乘(PLS)分析模型,并与IGA、遗传算法(GA)以及全谱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玉米淀粉含量的预测上,iIGA相较于原IGA算法,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从0.3120降至0.2980,预测集预测精度提升4.5%;在玉米蛋白质含量的预测上,RMSEP从0.1244降至0.1103,预测集预测精度提升11.3%.分别对预测淀粉和蛋白质模型的RMSEP值进行显著性检验,F值分别为165.22和182.05,P值分别为9.5×10-23和4.5×10-24,P值均小于0.05,因此,iIGA能显著提升模型预测精度.
    • 程介虹; 陈争光
    • 摘要: 连续投影算法(SPA)作为一种波长选择算法,用于近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中以简化模型复杂度,提高模型预测精度.由SPA算法的原理可知,SPA算法只能保证相邻两次投影所选择的两个波长之间具有较低的冗余性,但不保证所选变量一定是有效变量,即SPA筛选出的变量子集中可能包含一些无信息变量甚至是干扰变量.所以通过迭代保留信息变量(IRIV)提取有效变量(即强、弱信息变量),再基于有效变量进行SPA波长选择,以解决SPA所选变量可能含有无信息和干扰变量的问题,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将改进的IRIV-SPA算法应用于两组公开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波长选择后,建立MLR模型,并与全谱的PLSR模型以及一些常用的高性能的波长选择方法(SPA、IRIV、随机蛙跳(RF)算法)进行对比,以验证改进的IRIV-SPA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两组公开的测试数据集下,改进的IRIV-SPA-MLR模型的预测精度最优,相较于其它算法极大地提高了预测精度,简化了模型的复杂度.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IRIV-SPA可实现高效降维,是一种有效的特征波长选择算法.
    • 俞慧慧
    • 摘要: 软件定义光网络(Software-Defined Optical Networking,SDON)具有灵活控制以及超大容量传输等传统光通信网络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基于SDON解决多路径路由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DON的光网络差分时延约束多路径路由波长优化算法,利用迭代优化方法,将其划分为基于求解内部混合整数规划子问题,以最小化给定值M和差分时延,最后根据M的最优值确定路由波长,解决SDON中差分延迟约束下多路径路由波长选择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